55. 关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B.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新的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C.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D.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旗帜 56.(原创)某年6月19日,《人民日报》曾发表毛泽东的一篇光辉著作,文章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阶级对抗社会的矛盾根本不同,它是一种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不具有对抗性,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在这一年,《人民日报》还有可能发表过 A.《继续放手,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的社论 B.《新民主主义论》的全文报道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道 D.关于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报道 57. (原创) 对“双百”方针叙述正确的是 A. 学术上百花齐放,艺术上百家争鸣 B.提出于社会转型期 C.建国初期代表作品有《红岩》、《保卫延安》、《平凡的世界》 D.在实践实施中比较顺利 58. 邓小平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说明 A.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B.“两弹一星”研制成功,提高了国际地位 C.“两弹一星”是新中国生存的前提 D.中国科技水平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59. 2008年10月,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在北京召开。亚欧会议45个成员国领导人就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通过了《关于国际金融形势的声明》,向全球展示了亚欧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决心。亚欧能携手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亚欧经济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B.经济全球化下面临着共同风险与利益 C.中国能够主导亚欧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60.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剑客仲满在法国教练鲍埃尔的指导下打败法国选手,法国体育网称赞仲满。原中国女排行榜将郎平率领美国队以3∶2击败中国队后,CCTV主持人白岩松说:“郎平用她的胜利,指出了中国女排还存在的问题。”这种各国间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友好交流与互相促进的局面形成的最主要动力是: A.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 B.各国之间互相交流的强烈意愿 C.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D.各国间外交事业的新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61题20分,第62题20分,共40分。 61.(20分)文化的创新传承与交流融合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行的航标和精神动力。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材料二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到人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和水利等近代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把儒学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三 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陆续设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校和译书机构。90年代中期,梁启超收集部分已译西书目录,按西学、西政等编成《西学书目录》,并指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4分)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二,概括当时翻译书籍的内容及其产生的作用。(6分) (4)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中后期翻译活动出现的新变化。(4分) 62.(20分)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把计划看成是绝对的,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这场金融危机使我们看到,市场也不是万能的,一味放任自由,势必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和社会分配的不公,最终受到惩罚。真正的市场化改革,绝不会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对立起来。 ——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2009年2月2日 材料三 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国家财政收入 (亿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19783 6451 13257.567.7 2006218 07139 50035.8 43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反映)家庭生活水平。 材料四 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请回答: (1)观察地图并结合材料一,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中所涉及的社会主义两种经济体制的认识。(6分) (3)依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共60分) 1 BBBDC ADDCA 11 BADCC DDBBC 21 ADDAD DBDBC 31 CDACC BCBCC 41 DDBBA CBBCA 51 AABDC ABBBC 二、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61题20分,第62题20分,共40分。 61.(20分) (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6分,任意答三点即可得满分) (3)内容:欧洲的自然科学(或欧洲的近代科技),中国儒家经典(思想)(4分); 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促进了中西方的相互启蒙)。(2分) (4)新变化:译书范围广,数量多;译书为救亡图存服务;从自然科学发展到翻译西方的政治制度(或社会科学)。(4分,任答两点即可得满分) 62.(20分) (1)制定“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东北成为重工业的基地。(6分) (2)计划经济,对恢复经济和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后来束缚了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放弃计划,而是把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机制结合起来。(言之有理亦可)(7分) (3)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7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