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中2010-----2011学年度下学期期末测试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 选择题(共60小题,每题1分,所给选项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从商朝推行内、外服制度到西周分封制,其发展趋势体现了: A.中央与地方地位趋于平等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大大加强 C.地方对中央的干预能力大大加强 D.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2.《宋史》中记载:“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中书、密院既称‘二府’,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3.中国古代手工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晚商文化分布示意图》表明青铜铸造 A.工具广泛用于农业生产B.产品供国王和贵族使用 C.主要集中于黄河与长江流域D.随着商朝灭亡而衰落 4.苏州出土了一块明清时期的碑刻,记载了一起商标侵权案,“近有无耻之徒,假冒本堂牌记,或换字同音,混似射利,粘呈牌记,叩求示禁。”这反映出苏州 A.资本主义萌芽 B.劳资矛盾尖锐 C.商业法律十分完备 D.商品经济发达 5.“至州桥投西大街,乃果子行,街北都亭驿相对,梁家珠子铺,余皆卖时行纸画、花果铺,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 A.汉朝 B.唐朝 C.北宋 D.明朝 6.孔子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期间,大力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行为,羊贩子吴狱氏再“不敢朝饮其羊”(早上卖羊前先让羊多喝水以增加重量)。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孔子依靠法制维护市场秩序 B.孔子关注民生,主张诚信 C.孔子反对商业欺诈 D.当时商品经济有一定发展 7.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不远万里来华开展贸易。“中国皇后号”在中国停靠的港口应该是 A.宁波 B.上海 C.厦门 D.广州 8.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9.(原创)我国古代社会的对外贸易,多带有政治性色彩。造成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思想观念保守 B.防御外来侵略,维护统治的需要 C.封建经济的独立性 D.交通不便 10.张謇说:“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则由创立之始,以至于业务进行,在皆伏有致败之衅,则无法律之导之故也。……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据此,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 B.受中外反动势力双重压迫 C.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D.缺乏充足货币资本的支持 11.(原创)下列是对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评述,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B.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C.在多重因素的阻力下,发展不顺利 D.其命运的根源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12.史书记载:1872年侨商陈启源创办继昌隆缫丝厂,采用蒸汽机和传动装置,雇女工数百人,“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以上材料说明继昌隆缫丝厂 A.属于近代意义的民族工业B.产品主要面向国内市场 C.实质是外国资本在华创办的企业D.没有跳出中国传统生产方式 13.19世纪六十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七十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八十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九十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发昌机器厂的兴衰说明了 A.近代民族工业只在19世纪获得发展空间 B.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C.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昙花一现 D.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14. (原创)1914-1920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得益于当时 A.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作用 B.资产阶级的不懈努力 C.外部发展环境相对宽松 D.中国民众的爱国支持 15.经济学家陈翰笙在20世纪40年代初谈到:“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对作者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①民族工业的发展影响着某一地区、某一行业的工业发展 ②民族工业发展取决于国家民族独立、政治清明、农村繁荣 ③大规模发展民族工业只有提倡国货排斥洋货 ④当时已经具备发展民族工业的基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小明的曾祖父在解放前是个资本家,他经常给小明讲解放前的创业经历,下列经历可能的是①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条件有所改善,创办一家棉纺织企业,发展情况较好②一战期间,发展势头强劲③20世纪20年代初,遇到很大困难,经营艰难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十年内发展比较顺利 ⑤抗战胜利后,经营条件明显好转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 17. (原创)上海《大公报》连载漫画《三毛流浪记》,作品揭示了三毛的苦难生活,他对当时中国市场上到处充斥着美国商品感到疑惑不解。据此可以推断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什么时期 A.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8.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然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男耕女织,耕织结合的传统农业经济。”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②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 ③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别 ④形成相对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9.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找到下列一组图片,确立这组图片主题,最恰当的是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发展历程 C.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强国之路 D.中国军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20. (原创)1929年,河北小张创办小吃店“好再来”,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政府开始着手对“好再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小张在改造后的命运有可能是 A.继续经营他的店铺,并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B.继续经营他的店铺,还雇佣部分工人 C.不能像以前一样经营店铺,所有制形式发生变化 D.不能像以前一样经营店铺,但店铺仍属他所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