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12分) (1)除法国外,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还有哪些国家? (3分) (2)你认为当时外国人持这类护照游历有哪些弊端?(9分) 【答案】 (1) 答案l:填写了符合史实的3个国家。(3分) •英、美、俄 答案2:填写了符合史实的2个国家。(2分) 答案3:填写了符合史实的1个国家。(1分) 其他答案:填写了3个以上的国家。(0分) (2) 答案1:能结合护照中的信息分析弊端。(9分) •护照上所填游历地区很广,也没有确定的有效期,等于让外国人持此一照,周游全国,为其侵略活动提供方便;护照上要求地方官“随时照料”的措辞十分含混。 •给外国人敲诈地方官吏提供了口实;护照上要求地方官对外国人“宾礼相待”,却只字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国人寻衅滋事,地方官难以裁办。 答案2:未结合护照中的信息进行分析。(1—3分) •有利于西方人自由传教,为其发动侵华战争作好准备,进一步加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其他答案:(0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鸦片战争和运用材料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问中,根据所学回答;第二问中,分析护照的弊端,应结合护照的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以《天津条约》及护照为切入点,通过对史学的认识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容易得出英、美、俄这三个国家。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如“十八省游历”、“宾礼相待”、“随时照料”等角度分析,如没有确定的有效期、“随时照料”的措辞含混、未提外国人进入内地应遵守的法律和义务,如果外图人寻衅滋葶,地方官难以裁办。解答此问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和最大程度的利用。 53.(2009年上海高考33题)阅读下列佳士得拍卖行的拍卖品清单,回答问题。(9分) (1)上述拍卖品是在哪一次战争中被哪些国家劫掠的?(3分) (2)依据当时欧洲所遵循的国际法原则分析这场战争的性质。(4分) (3)你如何看待把战争的劫掠品拿到市场上拍卖这种行为?(2分) 【答案】 (1)答案1: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惫相符的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国、法国。 答案2 :未能完整地写出与题怠相符的内容。 其他答案。 (2)答案1: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格劳秀斯的《战争与和平法》提出国家主权“对内最高,对外独立”的原则,主权国家是国际法的主体,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国家主权平等,国家主权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和独立性等原则,第二次鸦片战争违反了国际法的这些原则,所以是侵略战争。 答案2:未能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 答案3:仅有正确结论。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侵略战争。 其他答案。 (3)答案1:回答合理而充分。 在战争中进行掠夺,是对所在主权国家财产权的侵害,把这样的不义之财进行拍卖是不应该的。 答案2:回答不充分。 拍卖劫掠品是对国家主权的侵害。 其他答案。 【点拨】 第一问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但要避免混淆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第二问主要是结合19世纪中期的两部国际法,从主权的独立和不可分割两个方面,完整地运用主权理论的原则进行分析。第三问一定要注意观点和立场的正确性。 54.(2010年高考全国Ⅱ卷文综39题)(20分)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亚地区与我国西部有长达3300千米的边界线,是当今世界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苏联的解体和中亚五国的独立,凸显了中亚地区在国际战略国局中的地位。 材料一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把莫斯科、列宁格勒以及国家中心地区其他工业城市的特大工厂的设备、物资、人力资源全部或部分迁移到大后方,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苏联国防委员会和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统筹领导疏散工作。 1942年前8个月的统计表明,上述地区的工业产品总值已经达到344亿卢布,而1940年全年只有480亿卢布。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在国家东部地区的辽阔土地上重建的疏散企业是机械制造业取得的最重要成果,这是一个地理分布方面的巨大飞跃。 ——摘编自《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 材料三 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边界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五国”机制。 2001年6月,上述五国和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五国”的基础上,为加强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和意义。(16分) (5)中亚地区历史上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列举汉、唐时体现这一纽带作用的具体史实。(4分) 【答案】 (1)特点:战时紧急迁移;以国防工业为主;从中心区域迁往后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迁移效率高。(10分) 意义:保存了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生产能力,为赢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改变了苏联工业布局,带动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6分) (5)西汉:张骞通西域(或甘英出使大秦、丝绸之路)。唐代:玄奘西行取经(或造纸术西传大食)。(4分) 【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苏联在二战中对企业的转移和汉唐时期我国与中亚地区的交往。第(1)问通过材料一中几句关键语句可以得出苏联完成企业大转移的特点:“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即乌拉圭、西伯利亚和中亚地区。”可以知道是二战中苏德战争爆发后进行的转移,属于战时紧急转移;属于从中心城市转移到大后方;“截至1941年底,被迁走并迅速投产的工业企业已达1523家,其中有1360家属于国防工业部门”,可以知道转移的主要是国防工业为主;且迁移效率特别高;“随后成立了国家疏散工作委员会,制定企业疏散问题的法令”可以知道属于国家集中迁移,说明管理体制的集中程度高。并结合所学知识知道由此产生的影响是为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赢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材料中“1942年12月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出,……的巨大飞跃。”可知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发展。第(5)问结合教材知识可知,汉朝时期,张骞两次通西域和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加强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联系;唐朝时玄奘西行取经。此问主要是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55.(2008年上海高考36题)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有学者在谈到这次战争之后中外交往的历史时曾说:“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问题:(13分) (1)“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指的是什么?(2分) (2)简要叙述中国在19世纪是如何受到“不平等待遇”的。(9分) (3)你如何评价这位学者的观点?(2分) 【答案】 (1)清朝前期盲目自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2)组织:列举;部分列举,部分有简单组织;语句连贯通顺;回答形成结构和层次。 史实:包括近代侵略中国的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及对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3)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性的回答。 【点拨】 第一问联系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指的是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闭关锁国,不肯打开门户同外国自由通商。第二问指中国此后遭受列强的多次侵略,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主权沦丧,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第三问如何评价,要抓住这位学者观点的不足部分。他的观点否定了列强对中国战争的侵略性。 56.(2010高考安徽文综36题)(28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8分)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8分)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12分) 【答案】 (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点拨】 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57.(2008年江苏高考22题)(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 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3分)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2分)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3分) (4)材料四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