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高考试题考点专题汇编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07-11年高考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2小题)
    1.(2008年高考宁夏文综25题)《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
    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
    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
    D.士族大姓 势力膨胀导致割据
    【答案】A
    【点拨】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
    2.(2008年上海高考21题)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C
    【点拨】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答案选C项。
    3.(2007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0题)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答案】A
    【点拨】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
    4.(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13题)隋唐以前,官府设有谱局,考定父祖官爵、门第。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
    A.宗法制的终结 B.察举制的完善 C.三省六部制的设立 D.科举制的推行
    【答案】D
    【点拨】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
    5.(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题)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判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答案】B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
    6.(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3题)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C
    【点拨】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文物“看”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
    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知识迁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出土秦朝文物,提炼信息:“秦朝”,“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即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难得出正确选项C。
    7.(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21题)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
    【答案】C
    【点拨】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占南京,夺帝位”可以判断。
    8.(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4题)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西周时,周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的弟弟周公则封于鲁,齐鲁文明源于此。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
    9.(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4题)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答案】B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
    10.(2009年广东高考2题)“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答案】A
    【点拨】“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11.(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五到图7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答案】C
    【点拨】从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出结论。
    12.(2010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答案】C
    【点拨】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
    13.(2008年江苏高考3题)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答案】A
    【点拨】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
    14.(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16题)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务,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地位和权势有过提高
    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
    【答案】B
    【点拨 】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
    15.(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9题)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朝代是 (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答案】C
    【点拨】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
    l0.【选择题】(2011年高考上海文综10题)右图是中国近代史上某革命组织机关刊物的书影,该组织是( )
    A.兴中会 B.光复会 C.强学会 D.同盟会
    【答案】D
    【点拨】图片信息显示的是《民报》,而《民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故选D。
    16.(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9题)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答案】C
    【点拨】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
    17.(2007年高考宁夏文综26题)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 为“北平”
    【答案】A
    【点拨】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是因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
    18.(2011年江苏高考2题)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