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高考试题考点专题汇编(6)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三
    ……直至近百年来,才发生新的变化。……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伟大的近代和现代的中国革命,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着重号为本试卷所加)
    ——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周秦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材料中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并予以简要评价。(9分)
    (3)材料三中“新的变化”指什么?加着重号的文句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9分)
    【答案】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取代贵族政治。(8分)
    (2)地方权势过大;君主专制。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批判君主专制,揭露官僚腐败,具有进步性;但还不具有近代的“民权”意识。(9分)
    (3)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民主革命时期。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从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9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考查的政治制度内容从周秦——明清——近现代,时间跨度很大,阐释了中国政治制度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这样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回答第⑴题,要在比较周秦政治制度时抓住各自最重要的特点:西周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 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朝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第⑵题关键是要理解顾炎武的话,根据所学知识疏通句意,排除文言文障碍。顾炎武这段话的主旨是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足,并提出了“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分权思想。在评价顾炎武这一主张时要有辩证思维。第⑶题回答“新的变化”时要注意“直至近百年来”这一时间限定,要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发展历程中结合所学知 识进行回答。
    78.(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38题)(37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
    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 ——顾炎武《郡县论》
    材料三 图15、图16、图17分别在1858年4月、1860年12月、1900年7月登载于英国著名漫画杂志Punch。
    图15 “没有开化得中国佬” 图16 “我们应该在中国做什么” 图17 “中国就要崩溃了”
    材料四 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而至……
    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赔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
    凡革命以前满清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各国个人种种权利,民国政府亦照旧尊重之……
    ——孙中山《对外宣言书》
    材料五 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个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已经当时的国家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王夫之、顾炎武对郡县制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英国媒体对中国的看法及其成因,并指出爆发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11分)
    (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
    (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
    【答案】
    (1)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
    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作用: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
    (2)看法: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
    成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
    外部原因: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3)不足: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
    原因: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
    (4)表现: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国内外环境: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
    意义: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点拨】第一问从关键句“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可以看出王夫之的观点是: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事事而制之。”可以看出顾炎武的观点是: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根据所学知识不难知道: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其制为历朝所沿用。第二问,从图片显示的信息不难看出英国对中国的丑化,认为中国愚昧无知,任人欺负。成因和双方经济军事实力的变化有直接关系。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辛亥革命的外部原因就和外国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严重的民族危机有关。第三问,材料四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承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有效。表现出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从经济上讲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造成政治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造成的。第四问,“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表现为“同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国内外的环境注意分国外和国内环境作答。国内从经济政治方面作答,国际从冷战局面和美苏对中国的态度政策作答,中国采用一边倒的政策是明智的。“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使新中国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一边倒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三条原则形成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
    (1)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郡县制的积极作用的理解。根据材料一、二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直接概括王夫之:从国家考虑,郡县制不如封建制害处多。顾炎武:郡县制缺陷在于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问作用可以从中央集权:郡县制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政治统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及稳定;影响后世:其制为历朝所沿用加以概括。
    (2)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英国对中国的看法及成因和辛亥革命爆发的外因的理解。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看法可以归纳为:丑化中国,认为中国愚昧落后,可任其宰割;第二问成因:可以从主观原因:英国工业革命后,加剧对外侵略扩张;客观原因:晚清政府腐朽没落;第三问:外部原因即民族矛盾:列强的侵略扩张导致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加以概括。
    (3)此题考查的是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及其原因的理解。根据材料四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不足在于对外妥协:对列强抱有幻想,不敢公开反帝,表现出妥协性。原因根本上在于中国国情,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软弱和政治上不成熟加以归纳概括。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一边倒”方针的表现及其实施的背景和重大影响的理解。根据材料五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表现可以直接归纳:同苏联、东欧等国家建交;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第二问国内外环境可以从:自身新中国百废待兴,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国际形势:苏联支持新中国,美国敌视新中国两方面归纳即可。第三问意义:革命性: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彻底决裂;维护国家主权:捍卫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独立自主地位;开创外交新局面:确定了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格局加以概括。
    79.(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二试三试
    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答案】(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分)。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分);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分)。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分)。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 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分)。
    【点拨】此次材料题继续保持和发扬此前的全国卷风格。对同一材料反复利用;强调历史的比较能力;注重历史的原因分析;注重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认识;注重历史的积极作用;继续保持能力的考查。其答题的思路与风格与前三年的高考保持了一致。有所发展的是,每一问都综合了材料和所学知识,而不像过去有所分开,其综合性更强。
    答案思路稳中有变。变化的是第4小问,推动社会进步,过去通常是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文化繁荣等角度出发,但这次却重在社会公平、社会管理等角度,突出其社会性,贴近和谐社会,却对学生日常学习的历史本身的思维角度是一个打击。和去年强调迁都对都城地区影响一样,贴近时代,却与历史本身有了距离。
    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对材料中所给信息的分析提炼及归纳整理能力。回答第1小问时应注意材料中所给明经、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通过对其内容的具体分析(考查时务策的内容)即可得出结论;回答第2小问时注意二者产生的途径、来源即可;回答第3小问时应结合工业革命的实际情况,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带来的对人才的需求等,以及工业革命后文官产生的方式回答即可;回答第4小问时可从统治基础的扩大、合格人才的选拔、管理水平的提高、官员素质的提高等角度归纳。
    本题以唐朝科举制和英国的文官制度为主要内容,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并运用材料信息和有关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特别是对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
    第(1)问考查进士科选拔人才最多的原因,其实就是回答两个科目的特点,强调进士科的优势,根据材料归纳即可。
    第(2)问考查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仍然是答各自特点,科举制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回答,英国要注意看清要求是中世纪,根据材料二第一句话归纳,不能答超。
    第(3)问考查工业革命和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难度稍高,可以从工业革命的影响寻找思路,也可以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寻找思路。
    第(4)问考查对科举制和文官考试制度的评价,从其对社会进步推动方面考查其相同点。可以从这种考试制度的特点如选拔范围、公平公正、提高官员素质管理水平等角度分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