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高考试题考点专题汇编(5)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70.(2008年海南高考6题)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答案】D
    【点拨】秦朝的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A错。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B错。唐朝的节度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C错。宋朝在宰相之下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D符合题意。
    71.(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8题)明朝“折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B
    【点拨】C、D选项只是表述了六部的部分权力,不够完善,A选项的权力归皇帝所有。
    72.(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3题)图5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一地区( )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答案】C
    【点拨】从官印的印文“汉归义羌长”可知,不是结盟,也不具有属国的性质,西汉王朝的封国都是刘姓,因此只是汉统治下一个区域。可注意联系西域都护的设立。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
    73.(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34题) 皇权与相权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6分)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4分)
    【答案】
    (1)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6分)
    其他答案:答案次序颠倒;其他制度。(0分)
    •三公九卿制
    •丞相(中朝)
    (2)答案1: 归纳出两种方式、准确指出其作用。(4分)
    •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形成相互牵制。
    答案2:归纳出两种方式,但对作用的描述只是题干的同义反复。(2分)
    •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加强皇帝权力;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以削弱相权。
    其他答案。(0分)
    【点拨】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历史阐释/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组织与交流/运用概述的方式进行组织。
    考试内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三省六部制;明朝内阁制度;清朝军机处。
    分析:此题实际考查了自秦汉以来,宰相制度的演变与皇权不断加强的途径(方式)和作用。对于非上海的师生而言,材料差不多就是教材的表述了,但问题(2)却不简单。答案1很新颖,要得满分确实不易;答案2肯定是一普遍现象。看来命题者的意图是要强调“从不同的主题和观点解释历史事实、历史变迁”的“历史阐释”能力了。此题彰显了海派特色。
    74.(2011年高考上海单科35题)选官制度
    中国历史上的选官制度有一个演变的过程,西周、汉代与唐代是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问题:(12分)
    (1)按示例填写表格。(6分)
    (2)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6分)
    [来源:学科网]
    【答案】
    (1)答案1:回答符合史实。(6分)
    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
    其他答案。(0分)
    (2)论据(4分)
    答案1:能全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弊得失。(4分)
    •就推举制而言,推荐者若出于公心,举贤不避亲,也能选拔到优秀的人才,但它容易使推举人与被推举人之间结成特殊的施恩、报恩关系。就科举制而言,普通士人原则上皆可参加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但若考试内容不恰当,也不能反映出真才实学。
    答案2:单方面评述两种选官制度的利或弊。(2分)
    •其他答案。(0分)
    组织(2分)
    答案l:叙述连贯成结构。(2分)
    答案2;叙述较连贯。(1分)
    其他答案:罗列论据。(0分)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第一问中,由第三个表格可知,表格第三行应填写选官制度;由前两个表格可知,表格第二行应填写选官标准和依据。联系所学知识可知,①世卿世禄制;②推举制:③考试成绩。第二问中,简要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回答应有述、有评,论据充分,结合推举制和科举制的特点,从利、弊两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本题以选官制度为切入点,说明了高考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归纳概括能力。第(1)题,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世卿世禄制、察举制、考试成绩。第(2)题,在评述汉、唐的选官制度即推举制、科举制时一定要注意一分为二,即要看到积极,也要看到局限。如推举制可从其举荐优秀人才和结成特殊关系等角度入手;科举制可从统治基础和真才实学等角度分析。
    75.(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36题)(26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直接影响 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闻名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卢商)早孤,家窭(jù,贫寒)困 ,能以学自奋。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擢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摘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七 材料二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
    ——摘自【加】哈罗德•伊尼斯《传播的偏向》
    (1 )材料一反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影响?(8分)
    (2)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并分析其进步作用。(8分)
    (3)比较上述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10分)
    【答案】
    (1)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2)开始以财产取代血缘关系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扩大了民主权利的范围;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工商业发展。
    (3)前者是封建政权人才选拨制度的进步;后者扩大了奴隶主任用官员的范围。前者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后者消弱了贵族世袭特权。前者依据才学选拨官员;后者根据财产授予权利。前者未改变封建专制政体;后者促使旧氏族贵族专制走向奴隶制民主政治。 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西方人逐步形成追求财富的观念。中国人崇尚“学而优则仕”,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西方人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重视个性的发展。
    【点拨】本题以科举制为切入点,考察中国选官制度与雅典民主制。第(1)问,从材料卢商的仕途案例的信息的可以看出当时实行了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是取代了原来的九品中正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顾平时所学科举制度社会政治方面的作用就可以了作答。第(2)问,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 “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可以从原来的权力来源和分配,参与权力群体的扩大角度作答,进步作用回顾梭伦改革措施的作用影响来作答。第(3)问,两种政治制度变化的主要不同要从两者所处的社会性质,选拔人才的目的、对象、标准,政体等角度作答,注意规范答题,分前者和后者。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可从双方制度实行之后的行为差异来寻找答案。主要从两种制度导致了社会价值观念、人生观的不同的角度作答。
    7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
    【答案】
    (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
    【点拨】本题考查人才选拔。第(1)问考查秦—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从材料中一次归结,不要漏掉内容。原因要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
    本题考查人才选拔。本题要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为线索,在此基础上归纳概括选官制度变化的过程、原因及其对清末教育的借鉴,考察学生的归纳概括比较能力。第(1)题,考查秦至唐人才选拔的依据变化和原因。变化可从材料一中概括,如“官有能而禄有功”、“个人品行”、“唯才是举”、“品德与任职态度”等角度概括,注意全面性。原因可从社会背景、官员选拔、传统思想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题,首先注意从材料中归结出清末对德才的看法,然后综合前面的德才观进行评价,可从时代需要、人才培养等方面多个角度进行概括。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问题和分析认识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标准。第一问中,对材料信息进行归纳和概括,注意以朝代顺序进行归纳,可摘取材料关键词进行概括,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到秦至汉初,“官有能而禄有功”、“功与能”;汉武帝以后,“个人品行”; 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西魏北周,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唐朝,“四善”, 考核分为九等。分析德才观变化的原因,我们要结合政治需要、时代特征、儒家思想对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回答;第二问中,答题关键词是“评述……新认识”,答案内容既有评,也有述,史论结合。结合材料三可知,清末已认识到科举选才的局限性,要求“停科举推广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已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
    77.(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38题)(26分)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