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历史 > 综合辅导 >

高一历史同步检测题:高考试题考点专题汇编(3)

http://www.newdu.com 2020-05-14 新东方 佚名 参加讨论

    38.(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2题)图6是一副古代北京地区的政区示意图。图中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于
    A.西周
    B.秦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
    39.(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3题)中国古代常常通过分割和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下列表述准确的是 A.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分化相权 B.北魏实行三长制分割丞相的行政权 C.宋代设立三司使来分割丞相的财权 D.清设军机处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
    【答案】C
    【点拨】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A项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的地方势力,而非相权;B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与相权无关;D项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应是明太祖废除丞相,而不是清设军机处。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B项的措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要求。清朝已无宰相,故D项错误。
    本题考查。
    40.(2010高考广东文综14题)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答案】D
    【点拨】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
    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41.(2009年江苏高考2题)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
    42.(2011年海南高考4题)《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述,元朝时“所有契丹人,即契丹省的居民,都被迫离开旧都而迁居新都”。这里的“契丹省”指的应当是
    A.岭北行省 B.辽阳行省 C.甘肃行省 D.云南行省
    【答案】B
    【点拨】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 居地。排除A、C。
    43.(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2题)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C
    【点拨】“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 、 B和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44.(2009年高考天津文综1题)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C
    【点拨】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在这一制度下太子亡就应该由太子的嫡长子,也就是明太祖的嫡长孙继承王位。
    45.(2010年上海高考历史10题)元朝为加强中央对西藏和台湾的管理,分别设置了
    A.中书省、伊犁将军 B.宣政院、中书省
    C.伊犁将军、澎湖巡检司 D.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答案】D
    【点拨】]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 历史评价。考试内容: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元朝的统一/元朝的统治与行省制度/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此题考察第3分册第22课元朝的统一一课内容,是最基础知识的检测。中书省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伊犁将军(清朝设立),管辖新疆天山南北的军务与民政。
    46.(2008年上海高考20题)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明朝
    【答案】B
    【点拨】根据材料中“统一王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等有效信息可推断出是秦朝。选B项。
    47.(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4题)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 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
    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 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
    【答案】D
    【点拨】唐朝三省的职能是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的诏令,门下负责审核,尚书执行。
    48.(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6题)最早由中央政府设置的管理西藏事务的机构是( ) A.安西都护府 B.宣政院 C.理藩院 D.乌斯藏都司
    【答案】B
    【点拨】安西都护府是唐朝管理西域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理藩院和乌斯藏都司分别是清朝和明朝管理西藏的机构。
    49.(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12题)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由此类推,王、侯、公孙等姓氏应源自
    A.族名 B.邑名 C.爵号 D.官名
    【答案】C
    【点拨】中国古代爵位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由此可知应选C。
    5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答案】C
    【点拨】解析1: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A、D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解析2:本题以董仲舒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故选C。
    解析3: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本题解答关键在于理解题意,题干明确强调: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儒家思想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C正确。
    51.(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4题)右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D
    【点拨】元朝的宣政院管辖今西藏地区,即图中的④。
    52.(2011年海南高考1题)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答案】C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属于考查材料阅读与运用所学知识能力题,难度中等。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选项A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中央集权否定分封血缘,选项B错误;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D。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故选C。
    53.(2009年高考宁夏文综25题)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答案】A
    【点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在之后的皇位继承上表现尤为明显。
    54.(2007年高考广东单科4题)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点拨】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对事物发展历程的概括表达能力。“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利,二者都有利于加强君权。选项区分度很明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