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B 【点拨】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到缅甸的公路。建滇缅公路于1938年开始修。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唯一的运输通道。这是一条诞生于抗日战争烽火中的国际通道。这是一条滇西各族人民用血肉筑成的国际通道,滇缅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所以B符合题意。滇缅公路致力于打通中国西南与外界运输大通道,支撑着中国抗日战场全部战备物资以及大后方的经济供应。不能上升到致力于扭转太平洋战局的高度,排除A。滇缅公路修建时日军还没有打通大陆交通线,1944豫湘桂战役日军打通日军打通了中国贯穿南北以铁路大动脉为中心的交通线。但这和滇缅公路并没有关系,所以滇缅公路切断了日军的大陆交通线的提法是不成立的,排除C。日军的投降是中国人民在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指导下英勇抗战、苏军出兵东北、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等多方面原因促成的,所以滇缅公路的修建导致了日本的无条件投降的提法不正确,排除D。故选B 16.(2009年上海高考22题)“麻雀叫,麻雀叫,日本人,真凶暴。夺我东三省,杀我们同胞。小朋友!大家起来闹,日本糖果我不吃,东洋玩具我不要。”这首童谣的出现是由于发生了( ) A.一二八事变 B.九一八事变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答案】B 【点拨】材料可以看出,该事件明显是发生在九一八事变后。 17.(2008年高考天津文综18题)1900年以后在天津老城南门外(南市一带)出现了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并一度畸形繁荣的地区,俗称“三不管”。这本质上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的( ) A.封建落后性 B.治安管理的不合理性 C.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D.建设的散乱随意性 【答案】C 【点拨】这一地区“租界与天津地方当局均不实施管理”是在半殖民地斗封建的社会才有出现的现象。这样的地区一度畸形繁荣进一步证明中国近代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18.(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3题)1700—1830年间,广州白银流入的净数约1亿英镑,其中绝大部分来自英国。这一时期英国对华贸易主要是 A.以鸦片换取白银 B.以鸦片换取丝茶 C.以白银换取丝茶 D.以白银换取棉布 【答案】C 【点拨】时间是鸦片战争前,白银大量流入,课本知识,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丝茶是出口的大宗,因此选C。 19.(2009年海南高考13题)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答案】B 【点拨】圆明园被焚掠是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20.(2010年高考四川文综15题)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致信英国女王,表示相信英国政府是受到英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的欺骗而走上歧途,恳请她制止鸦片贸易。这表明林则徐 A.希望以和平方式实现禁烟 B.希望扩大中英正常贸易 C.开展禁烟得到了英王认可 D.对英国的政治了如指掌 【答案】A 【点拨】题目所指主要是林则徐在寻求禁烟的适当方式。B项不属题意,C项从题中无法推断,D项根本不成立,因为在君主立宪制下,英王无权干涉政府。 本题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相关内容,其中C和D明显错误,而B选项就当时中国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具体情况而言也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所以也排除。 21.(2007年高考海南单科17题)有一支军队的军歌歌词是“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这支军队是( )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答案】B 【点拨】此题关键在于读取材料信息,“扬子江”“敌后”是指在长江淮河一带的敌后根据地与敌进行英勇斗争的应是新四军。八路军活动在北方地区,黄河流域,义勇军和抗日联军活动主要在东北。 22.(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6题)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 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答案】A 【点拨】图片展示的是威海卫战役。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此题考查的是对甲午中日战争的理解。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威海卫和刘公岛,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威海卫战役,所以经分析此役的影响应该选择A。 23.(2011年高考重庆文综17题)重庆海关税务司报告中记载的大足县余栋臣起义布告称:“我大清臣民皆忠孝之人,谁敢信奉夷狄之教。今洋人诈称通商传教……自道光以来……焚我皇宫,灭我属国,既占上海,又割台湾,强迫开埠胶州,竟欲瓜分中国。”这次起义应该发生在 A.1851年 B.1895年 C.1898年 D.1906年 【答案】C 【点拨】此题考查的是对近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理解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焚我皇宫”是指火烧园明圆,排除A。“强迫开埠胶州”是指1898年德国强迫清政府订立《胶澳租界条约》,规定把胶州湾及湾内各岛租与德国等,说明当时列强已开始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排除B。“竟欲瓜分中国”说明是在义和团运动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之前,排除D。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对洋教、强占胶州瓜分中国发生于19世纪末,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是在1898年。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24.(2007年高考江 苏单科6题)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哪两两次战争期间?( ) 中英《天津条约》签字外国侵略者坐在清宫皇帝的御座上 ①鸦片战争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 ③甲午中日战争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答案】C 【点拨】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列强分区占领北京。 25.(2009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一位同学查阅《申报》时看到以下报道:“囗路方面消息,沪平通车昨日起北上车暂以济南为终点,南下车亦由济南开出,惟津浦客车则仍开至沧州,其以北之情形囗不明囗。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注囗表示字迹不清)该报道的背景是 A.红军转战陕北,国共军事对峙 B.日本全面侵华,平津局势紧张 C.内战全面爆发,华北战事频繁 D.三大战役结束,长江以北解放 【答案】B 【点拨】此题难度为中,考查提炼双点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沪平通车至济南”和“津浦客车通车至沧州”、“ 南下各次车抵沪时,均甚拥挤”说明平津形势紧张。然后最好用排除法筛选选项较好。“沪平通车至济南”和“津浦客车通车至沧州”说明平津形势紧张。从空间上考虑不可能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不可能发生在内战爆发后长江以北都惨遭战火蹂躏的时期。 26.(2010年高考江苏历史10题)某年9月6日重庆《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据此推断该战事应是 A.百团大战 B.平型关战役 C.太原会战 D.台儿庄战役 【答案】A 【点拨】“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说明是敌后战场的抗战。此题考查的是对抗日战争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此次战役的特点是破袭战,规模较大,冀晋豫三省同传捷报,进分析应该是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是在山西东北,属于伏击战,故应排除;太原会战是在山西省境内,属于会战,故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徐州境内,属于徐州会战的组成部分,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 27.(2009年广东高考9题)共产党领导的边区政府在工作报告中说,国民党肤施县党部在延安公开出版几种壁报,张贴通衢。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已是尽人皆知。这反映出当时( ) A.国民党已在军事上占领延安 B.边区政府由国民党直接管辖 C.正处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D.共产党允许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答案】C 【点拨】抗战的爆发,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实现了第二次合作,陕北革命政权也改称陕甘宁边区,虽然还是由共产党直接领导,但名义上的中央政权还是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国民政府,所以在此背景下才可能出现共产党的印刷厂替国民党印刷传单的现象。 28.(2008年海南高考20题)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 ) A.国 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 B.蒋介石获释并重 新执掌军政大权 C.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答案】C 【点拨】本题题干是史沫特莱对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的评价,也就是要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最主要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不是正式建立。AD不合史实,B是次要的。故选C。 29.(2007年高考山东文综12题)图8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地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课题是( ) 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B.七七事变前日本占领区域的变化 C.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D.三大战役后解放区的扩大 【答案】C 【点拨】图中材料显示阴影部分集中在我国的华北、华东一带,属于抗日根据地的范围;A项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革命根据地大部分位于南方,故A项排除;七七事变前日本侵略势力并没有到达这块区域,故B项排除;三大战役后解放区远远不止以上那片区域,故D项排除 30.(2009年高考重庆文综19题)右图是外国侵略者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答案】B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认再现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解答此题,火烧圆明园的时间是1860年,在位的皇帝是咸丰帝 31.(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21题)蒋介石的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此讲话发表于 A.华北事变之前 B.西安事变之前 C.七七事变之后 D.八一三事变之后 【答案】C 【点拨】西安事变前,蒋介石的抗战方针是“攘外必先安内”,故A、B项错误;七七事变之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故C项符合史实;八一三事变后,蒋介石“表示要对抗暴力”,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故不符合史实。 32.(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14题)恩格斯在评论某次战争时指出:“如果我们将当时所缔结的各项条约比较一下,就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件一目了然的事实:这次战争不 是对 英国和法国有利,而是对俄国有利。”恩格斯所评论的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点拨】英法联合侵华,俄国获利的战争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占据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33.(2008年广东高考10题)“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 A.民族主义 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答案】A 【点拨】民族主义,主张以民族为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单位”,以作为塑造特定文化与政治主张的理念基础。其主张为:民族为“国家存续之唯一合法基础”,以及“各民族有自决建国之权”。既民族至上的观念。从材料中‘中国是中国人的’口号,可以得出,美国《时代周刊》把蒋介石描述成民族主义者。故选A符合题意。 34.(2007年高考江苏单科11题)1940年5月,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在一次会战中与日寇奋战九昼夜,壮烈殉国,周恩来称为“全国军人楷模”。这场会战是( ) A.淞沪会战 B.太原会战 C.徐州会战 D.枣宜会战 【答案】D 【点拨】张自忠将军在枣宜会战中牺牲。 35.(2011年高考北京文综17题)图8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