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一历史单元检测: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人民版必修二)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优先发展轻工业 C.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右边的老照片,从一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现代中国的一项重大历史事件。它是(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公布 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城乡手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开展人民公社和经济大跃进运动 4.下面示意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人均产量的变化。其中引起1949~1957年我国粮食人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田水利的兴修 C.土地所有制的变革 D.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5.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次会议召开于(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6年 6.据《永泰县志》记载,1958年,福州市永泰县用所谓“大跃进”的精神,“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农村出现了大砍森林烧木炭,披星戴月炼钢铁,打锅砸铁作贡献,并户并村办食堂,放开肚皮吃饱饭。并取消自留地,否定集市贸易的等价交换,实行供给制和半供给制。这则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冒进 7.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 A.顺利发展 B.严重倒退 C.停滞不前 D.曲折前进 8.“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 ) 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 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 9.“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百年纪事”新闻史料全国巡展活动于2009年6月至10月举行,展览的第五部分为“开国十年”。在这一展览中不可能展出的是( ) A.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B.长春第一汽车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召开 D.“文化大革命”爆发,大批工人、干部停产“闹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据此回答10~14题。 10.邓小平曾公开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1.1980年,我国仅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的特区是( ) A.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场 B.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点 D.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 12.《人民日报》发布改革开放30年系列调研报告之一《对全国十八个典型地区的调研综合报告》,报告显示这十八个地区不仅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而且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这是因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