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社会主义工业化 B.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52.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对此历史时期,正确的认识是 A.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 C.“文化大革命一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3.右图《刻舟称瓜》是创作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一幅美术作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记录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B.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巨大发展 C.反思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的历史 D.表达了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 54.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55.烟标和火花反映着时代的变迁。根据图片信息判断,下列烟标或火花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③①②④ D.①②④③ 56. 1956年的中共八大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二者的共同点是 A.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B.决定变革生产关系 C.思想上拨乱反正 D.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57.以下是张德元、潘林《农民眼中的农村改革三十年——基于安徽省16市农村千人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对图一和图二信息解读不确切的是 A.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解放 B.农民对农村土地承包制的评价走向理性 C.农民有一定的自主意识与市场意识 D.农民的幸福观和价值取向与传统比较变化不大 58.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 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第Ⅱ卷(选择题 共42分) 5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科学社会主义是西欧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物质生产、阶级斗争和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领域实行伟大变革的结果。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第一国际是在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重新高涨的形势下产生的。1848年革命后,欧洲资本主义飞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与此同时,全世界劳动人民遭受的压迫日益加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实践使各国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敌人,而以往分散的斗争常常使他们遭到同样的失败,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联合起来,用无产阶级的国际团结去对抗资产阶级的国际联合。这种国际主义意识促进了国际工人协会的产生。 ——摘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他们甚至没有想到,……俄国能够表现出而且势必表现出某些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当然符合世界发展的总的路线,但却使俄国革命有别于以前西欧各国的革命……。 ……“孟什维克和社会主义革命党的口头禅是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水平。”……既然建设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虽然谁也说不出这个一定的“文化水平”究竟怎样,因为这在各个西欧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 他们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就需要文明,好极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在我国为这种文明创造前提,如驱逐地主、驱逐俄国资本家,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呢?你们在哪本书上读到过,说通常的历史顺序是不容许或不可能有这类改变的呢? ——列宁《论俄国革命》 请回答: (1)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述物质生产、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水平”指的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概括第一国际产生的历史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什维克强调的“文化水平”的含义是什么?针对材料中孟什维克的论调,列宁提出了怎样的观点?(6分) 6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子弹库) 管仲对(齐桓公)曰:“……美金(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以铸锄、夷、斤,试诸壤土,则甲兵大定!”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3 300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那么根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到2 500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锄、凿和各种刀具,从而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中国社会科学院白云翔 材料二: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公社及其所有制即井田制度的内部量变,农业经济的发达,各国的手工生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大凡礼器、兵器、车器之属的生产,国家设有工正、工师、工尹等官吏管理,各种手工业仍由官府控制,而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则由所谓“工肆之人”“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民间手工业者自产自销。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毯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清以后,金龙四大王崇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来。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崇朴”“循规蹈矩”向“糜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内容是围绕什么主题选取的?能证明这一主题的最有价值的材料是哪一个?你的理由是什么?(8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手工业生产的特点。(6分) (3)据材料三,分析运河航运对当地产生的影响。(8分) 河北正定中学11-12学年下学期高一第2次考试 文科历史答案 59.(20分) ⑴物质生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3分) 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分) ⑵五六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和民主运动的高涨;资本主义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加强;国际主义意识的增强。(8分) ⑶孟什维克:俄国生产力发展水平。 列宁:通过革命夺取、建立政权,再逐步发展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而且指出这是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符合历史发展规律。(6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