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词人,字漱玉,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李清照的著述有《李易安集》十二卷、《漱玉词》一卷、《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六卷等。《声声慢》选自李清照的词集《漱玉词》。李清照词,令慢均工,擅长白描,善用口语,注重炼字、炼句、炼意、炼格,形成“易安体”。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南渡以后,词风由清俊旷逸变为悲凉沉郁,多寓故国黎庶之悲,给南宋辛弃疾、陆游、刘辰翁等爱国词人以深刻的影响。 “声声慢”为词牌名,原名“胜胜慢”,又名“神光灿”“寒松叹”“凤求凰”等。本首词表达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几乎全用口语,而韵律感极强。 (二)赏析、诵读、体味 1、学生朗读上阕,划分停顿、重音,体会诗歌的感情。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诗人不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温情少妇了,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了,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生活上精神上的寄托,独自一人到处漂泊。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敌,抵挡,抵抗。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晚”,有的版本作“晓”,时间是清晨,诗人起来,早饮,也觉酒淡,无法抵挡寒风,这或许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读出这种语气。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