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朗读指示例:“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读这几句时,要先通过文字引导学生感受词语传递出来的形象、意境。我们可以远望,江天一色,江雾迷茫,一抹夕阳依傍在天际;近处枫叶飘零,落英遍地,满眼残破景象,江风习习,吹起诗人衣襟,偶有江鸟传来两声鸣叫,越发让人感到几分沉寂,只有秋江秋水逝者无声,空添几许伤感。“红衰翠减”,其中“衰”“减”是景语,美景逝去,更是诗人客居在外的感受,特别要读出感伤情调,语速要沉缓,“衰”“减”可以读得舒展、绵长。后文“苒苒”与其照应,表现出的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物华休”,“休”要收束有力,更是感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可抗拒。一个季节的结束,让人感受到凝滞,没有一丝活力。这时镜头一转,动态画面,长江水虽是流动的,此时,也“无语”,也知诗人情意吧,“无语东流”中“无语”要读得低沉,“无语东流”视线可以是无限远,后要有一个相对长些的停顿,营造一种空白。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境界,可以让学生读,说出这样读的理由,同学间再交流评价,不断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小结:上片写登临所见到的残秋景色。无论风光、景物、气氛,都笼罩着悲凉的秋意,触动着抒情主人公的归思。“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三句,以领字“渐”导引,表达出时间之推移并展开空间的层次和深度。在深秋萧瑟寥廓的景象中表现游子的客中情怀,连鄙薄柳词的苏轼也以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更增无穷伤感,耐人寻味。 (三)阅读下阕 1、下阕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试描述抒情主人公“我”与“佳人”的心理活动。 (提示:抓住“不忍”“望”“归”“思”“叹”“苦”“想”“愁”等词语) 举例:一个“望”字,作者的羁旅之愁,漂泊之恨,尽从“望”中透出,表现了登临所见而引起的思乡怀人之情。这里有两个形象: “我”的望归:(提示:感叹自己的漂泊,把本来的独望变成了双方关山远隔的千里相望,以悬想佳人之思我,可见两地同心,感情缠绵悱恻,为情所苦。更见归思之切,直抒乡愁。从而暗示读者:其人未归而其心已归。) “佳人”的望归:(提示:她不但“归楼颙望”,甚至还“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望穿秋水之际,对自己的迟迟不归已生怨恨。思妇几次把别人的船只误认为是丈夫的,几至神魂错乱、入痴入迷。) 3、朗读指导 (提示:这一片主要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侧重于对心理活动的刻画。读时要以声传情。感情真挚强烈而又转折跌宕,顿挫有致。读时要充溢着浓重的感伤情调。此词多用双声叠韵词,双声如“清秋”“冷落”等,叠韵如“长江”“无语”等。它们间见错出,相互配合,时而嘹亮,时而幽咽。这自然有助于增强声调的亢坠抑扬,更好地表现心潮的起伏不平。) 小结:下片写登临所感,写尽了他乡游子的羁旅哀愁。柳永仕途坎坷,一生潦倒。漂泊失意的经历,使他对羁旅行役的生活深有体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