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这几段的意思是说作为一种空间持续的艺术,绝大多数建筑都是千篇一律和千变万化的有机统一。 作者列举了人民大会堂、故宫、颐和园的谐趣园和长廊等建筑,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作者详细解说了故宫和颐和园的长廊。故宫从中华门到天安门是一口气排列下来的千步廊,从天安门到午门是一间间重复的朝房,进入午门后又是一座座大同小异的大殿。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全都是统一规格,统一形式建造的,连彩画、雕饰也是一样的。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但统一中又有变化,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庑、楼、门的不同也是变化,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颐和园的长廊是千篇一律,全都是无尽的重复,但长廊前的临湖回廊上的花窗就是一个变化,花窗的变化是长廊的前奏,重复与变化和谐统一。 4. 自读最后一段,明确写作目的。 [明确]结尾一段批评了我们有些住宅设计的弊端,要么变化得眼花缭乱,要么重复得让孩子找不到家,即单一的千篇一律或千变万化,没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提醒建筑设计师们注意。 5. 在谈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的时候,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持续性”? [明确]没有持续性,就谈不上重复和变化。 6. 文章在谈颐和园的长廊时来了个大胆的设想,试分析其中的语言的重复与变化。 [明确]二十个“一根”在语言上给人以厌烦感,让人无法接受。以重复的方式强化了“方”、“圆”、“八”、“六角”……的所谓“千变万化”的芜杂和“荒谬绝伦”。也就是说,长廊的柱子,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不同的形状,千篇一律的圆柱才能给人以特殊的感受,长廊需要的是重复,不是变化。 双语言时代 (一)本文的七个部分可以分为几层意思?这几层意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联系?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