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教师利用局域网将事先准备好的Powpoint课堂小结呈现给学生。 学生活动:教师与学生一起回想、整理、消化。 点评:教师利用幻灯片进行课堂总结,提高授课效率。 (四)实例探究 ☆对作用力、反作用力及平衡力的认识 1、挂在竖直悬绳上的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的反作用力各作用在什么物体上?在这四个力中,哪两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哪两对力是平衡力?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被一根拉长的轻弹簧水平向右牵引着,并处于静止状态,木块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哪两个力的作用?试分别说出两个力的反作用力的受力物体以及反作用力的性质和方向。 ☆对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 3、一个物体静止的放在水平支持物上,试证明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大小,在证明过程中说出你的依据。 ☆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现象 4、分析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甲乙两对拔河,甲胜乙败,则甲对乙的作用力大于乙队甲的作用力。” ★课余作业 l、课后完成课本上第88页的练习。 2、思考教材88页上“说一说”中的问题,课下讨论。 ★教学体会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附录一 牛顿第三定律――教材分析 本节重点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和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第三章中已学过: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所以,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不困难。应帮助学生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一对性质相同的力,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本节的难点为正确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让学生自主发现它们的区别,这样印象深刻。本节还适当安排了证明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大有好处。 附录二 牛顿第三定律――学生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容易形成死记硬背的习惯,所以对学生所学内容很可能只是机械记忆,而没有深入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探索、总结、例证等等,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对于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证明题,学生更容易眼高手低,总觉得很简单,但大部分学生证明过程不严格,语言叙述也不规范,这也是高考证明题得分不高的原因,所以教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推理能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