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鼓励学生并注意纠错: 1、如把右车上铁块受到的力叫作用力,找出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这个力的方向如何?这个力的作用效果怎样? 2、反作用力的施力物体是谁?受力物体是谁?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这个反作用力的作用效果如何? 学生活动:小组分析实例,讨论得出: 作用点分别在两个物体上。 点评:研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 教师活动:鸡蛋碰石头会怎样?由此你认为他们之间的作用力大小有什么关系?请你设计实验定量证明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积极动手操作,加以证明。可能出现两种意见: 1、 等大。 2、 石头对鸡蛋的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力 点评:研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先提出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观察要仔细、思考要全面,比如为了使实验更具一般性,可以变化多个位置,重复实验。 假如学生做了这个实验:取两个弹簧秤,把甲秤的圆环固定,手拿乙秤与甲秤钩住,再用手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乙秤的圆环端至某一位置停下,读出两秤的读数。 提出问题: 1、读出两秤的读数。把甲乙两秤视作质点,画出各自的受力图。 2、乙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甲秤受到的作用力的效果是? 3、将其中一弹簧秤的读数减小到零,观察另一弹簧秤的读数。 让学生复述实验器材、实验步骤、演示操作、读取数据并说明结论。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设计实验、讨论分析现象,找出规律: 1、两个弹簧秤对拉,二力等大 2、两弹簧均被拉伸,二力反向 3、同时为零,说明二者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点评: 1、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定量去证明结论,不被现象所迷惑,用数据说明问题。 2、学生不一定一次性得出上述正确、简练的结论,教师再去引导。 教师活动:介绍传感器系统,用传感器进一步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见课本87页做一做)。 让多个学生自己拉动传感器,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拉法:拉力逐渐增大、拉力逐渐减小、拉力大小随意变化、手停止和手运动等等。 教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屏幕上的图像。你得到了那些结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