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练习 山东省东营利津二中 马仲良 【归纳梳理知识】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山 (1)褶皱 ①概念: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 。 ②基本单位——褶曲。
(2)规模:褶皱山大的可绵延数千千米,小的只有几十米。 【答案】波状弯曲 较老 较新 谷地 较新 较老 山岭 2.断块山 (1)断层: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 ,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 发生明显的位移。 (2)断层的位移类型 ①水平方向: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②垂直方向: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 ;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 。 【答案】压力和张力 断裂面 谷地或低地 山岭或高地 3.火山 (1)成因:岩浆在巨大的 作用下,沿着地壳的 或管道喷出。 (2)组成:包括 和火山锥两部分。 【答案】压力 中央喷出口 火山口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答案】公路 铁路 山间盆地 迂回 公路 铁路 相对和缓 【注意提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对交通运输线进行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但自然条件,尤其是地形仍起着重要作用,应尽可能利用有利的地形条件,既能减少工程量,降低造价,又便于维修护养。 【课前基础练习自测】 ![]() 如图为某地地貌和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判断( ) A.1处有良好的地下水储存条件 B.2处的火山喷发可能形成石灰岩 C.3处可能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 D.4处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 2.从成因上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为背斜成山,C为岩块断裂上升形成的山地 B.B为流水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C.D为冰川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峰 D.外力作用是形成图示地貌形态的主导因素 【解析】4处位于海洋底部的沉 ![]() 【答案】1.D 2.A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新。读图完成3-4题。 ![]() 3.图中,P处属于( ) A.断层 B.海岭 C.背斜 D.向斜 4.图中,M处属于( ) A.冲积平原 B.冲积扇 C.“U”形谷 D.谷地 【解析】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可知P为向斜;从剖面图上可知M为谷地。 【答案】3.D 4.D 【突破核心考点】 考点一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方法技巧心得】 1.背斜与向斜的判别方法 由于地壳运动的复杂性,仅从形态上判断背斜和向斜是不准确的,而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和向斜的科学依据。例如,在下面的4幅图中,只画出了背斜或向斜的地面以下的部分,若单纯凭借岩层形态判断背斜、向斜,往往会得出错误结论,我们只有借助岩层的新老关系才能得出正确结论:A—背斜,B—向斜,C—背斜,D—向斜。
2.图文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 ![]() 考点二 山区交通线的选取原则与原因 【方法技巧心得】 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 【剖析高考真题】 (2011年高考江苏卷)某同学骑自行车自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考察。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动记录一次位置。图5是考察线路地质剖面图,图6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此回答11~12题。 ![]() 11.图5中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 A.向斜、背斜和断层 B.断层、向斜和背斜 C.背斜、向斜和断层 D.背斜、断层和向斜 【答案】C 【解析】根据岩层弯曲情况和是否断裂并出现位移情况可知,①、②、③所对应的地质构造依次是背斜、向斜和断层。 12.与图6相对应的剖面图是 A.a图 B.b图 C.c图 D.d图 【答案】D 【解析】图6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从图中可知甲侧记录稀疏、乙侧记录密集、从甲到乙越来越密集,则可知同 ![]() (2011年高考广东卷)1.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1),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岩层的弯曲情况,可知乙处是背斜,丙处是向斜,甲处岩层断裂并发生明显的位移,即为断层,所以选B。 (2011年高考天津卷)图4为两种地质现象示意图,图5为华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8-9题。 ![]() 8.发生图4所示两种地质现象共同的必要条件是 A.突发地震 B.坡度较大的山地 C.连降暴雨 D.地表堆积物较多 【答案】B 【解析】发生图4所示两种地质现象为滑坡、泥石流,其共同的必要条件是坡度较大的山地,突发地震可以引起滑坡,连降暴雨也可以引起滑坡,地表堆积物多少不是滑坡、泥石流形成的必要条件,即选B。 9.图5所示的四处房屋,阳光射入时间最长,且受图4所示地质灾害威胁最小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四处房屋,位于阳坡(南坡)阳光射入时间长,同时位于山脊处受滑坡、泥石流威胁小,a、c、d三处房屋位于山谷处,易受滑坡、泥石流威胁,所以b处符合要求。 (2011年高考江苏卷)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到野外考察。图3为考察区域地形图,虚线所示为考察线路。读图回答7~8题。 ![]() 7.下列描述可能与实地情况相符的是( ) A.①地附近的河流从西南流向东北 B.②地坡度最陡 C.③地分布有茶园 D.④地是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 【答案】C 【解析】①地附近的河流从东北流向西南,②地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④地位于瀑布上游地区,观赏瀑布的最佳位置是在瀑布的下游位置,③地位于低山南侧的缓坡处,根据图中30°N,可知该地有茶园。 8.该考察线路的高差可能是( ) A.450米 ![]() 【解析】该考察线路起点海拔最低点,海拔为(100,200),最高点为④地附近,海拔为(500,600),即该该考察线路的高差范围是(300,500),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 【答案】A (2009重庆卷)下图中,甲、乙两处景观所在地是我国著名旅游胜地。读图回答(1)~(2)题。 ![]() (1)游客在甲景观地可普遍观赏到( ) A.奇松、云海 B.石林、石芽 C.椰林、孤峰 D.森林、冰川 (2)两地地貌形成主导外力作用与岩石组合正确的是( ) A.甲——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B.乙——物理风化—风力侵蚀—砂岩 C.甲——化学风化 ![]() ![]() 【解析】 甲图是喀斯特地貌景观,在喀斯特地貌区可常见石林、石峰、丛林、石芽、溶洞等。甲地地貌景观以石林、石芽为主。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岩在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的。乙图景观为武陵源风景,外力作用以流水的物理风化作用为主。 【技巧归纳总结】 关于风化作用:如右图所示,岩石是热的不良导体。由于温度变化,岩层表层和内部受热不均,产生差异膨胀和收缩,容易发生破碎。水的冻融和植物根系的生长,也会对岩石起风化破坏作用。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发生崩解破坏和化学破坏,使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进而这些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了风化壳。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等类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