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评 (本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 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多样性 2.下图所示票证曾是老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农业产量稳步增加 C.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粮棉物资统一管理 3.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说“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 ②当时不缠足运动兴起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4.融合了满、汉、中、外服装特点形成的服饰是( )。 A.中山装 B.旗袍 C.马褂 D.中式衣裙 ![]() A.维新派在传统基础上仿效西方的价值取向 B.维新派大多有留洋背景 C.维新派表面赞同改革,实则保守 D.他准备会见外国友人 6.关于我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下列正确的是 ①由通商口岸向内地发展 ②各地之间的变化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③和资本主义的侵略密切相关 ④反映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发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④ D.②③ 7.下列措施中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带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A.断发易服 B.废止缠足 C.婚姻自由 D.改用阳历 8.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 A.民国时代 B.建国初期 C.“文革”初期 D.满清末代 9.“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改革开放后这句流行语体现了 ①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②效率意识 ③生活节奏加快 ④拜金主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掌握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B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 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11.“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 12.晚清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的地点是 A.中国内地 B.农村地区 C.通商口岸 D沿海城市 13.下列关于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和风气演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舶来的近代西方文明使中西文化碰撞、交汇,是近代社会习俗、风气演变的重要原因②近代文明的传播,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使社会生活习俗趋向西化,对中国社会进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应完全肯定 A.①正确,②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 D.①不正确,②正确 14.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流行词语,下列流行词语与时间对应不正确的是 A.生产合作社──20世纪50年代 B.喊口号挣工分──20世纪60年代 C.万元户、暴发户──20世纪70年代 D.伊妹儿──20世纪90年代 15.铁路在中国近代命运多舛的主要原因是 A.陈腐守旧观念的反对 B.筑路人才的短缺 C.我国工业底子太薄 D.铁路运输无益于国计民生 16.京张铁路被看作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其突出意义在于 A.通车运营后能赢得丰厚的利润 B.大大方便了沿线居民的出行 C.“人”字形设计巧妙无比 D.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 17.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1872年,李三乘火车从吴淞到上海做生意 B.1865年,留美学生给家人发来电报报平安 C.1930年,陈红家里安装了程控电话 D.1896年,王五从上海乘轮船招商局的船回重庆 18.中国近代航运业最早诞生于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C.洋务运动民用工业 D.官僚资本企业 19.近代以来,中国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 ①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②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③加快了生活的节奏 ④推动了经济文化交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下列关于中国交通事业发展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创立 ②中国铁路诞生 ③中国第一架飞机诞生 ④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试制成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③②④ D.①②④③ 21.到2006年6月,我国的移动电话使用总量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从奢侈品变成了日用品,这个现象不能说明的是 A.我们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依赖现代通讯工具 B.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迅速发展 C.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 D.中国疆域辽阔 22.1909年《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的多么?”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23.下列人们的日常生活现象源于互联网的产生的是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行 ②开着汽车出外郊游 ③网上炒股 ④网上购物 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4.下列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体现出的社会变化不包括 A.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益密切 B.信息技术革命在中国得到迅速发展 C.互联网替代了其他信息传媒 D.高新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 25.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下列活动中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新发明的有 ①乘坐火车外出旅游 ②通过电脑上网查阅资料 ③用电话与同学联系 ④收看卫星传送的电视节目。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28题,每题10分,29题20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还数十年前,人皆结发也,至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民风也。且垂辫既污衣,而篱发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临时大总统关于革除前清官厅称呼致内务部令》
1898年9月21日以后,清政府取缔报馆,捉拿主笔,已不再允许民间办报馆。 ──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
请回答: (1)分析上表中四种传媒发展的速度,哪种最快?你能分析其原因吗? (2)据材料分析互联网的普及是否影响了其他媒介的地位? 【解题技巧】第一问首先认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然后结合课本相关知识找出原因;第二问直接从材料中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1)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其原因有:①它集其他三种媒介的优势于一体,通过网络发布的信息可以是多种传播符号的组合,文字、图像、声音兼备,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用户可以在网上查阅资料、浏览报刊、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其他媒介能办到的事,互联网都能办到,而且价格低廉。②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等方式及时沟通,使信息的即时反馈得以实现。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③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生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互联网的普及不但没有削弱其他媒介的地位,而是同时出现向上发展的趋势,实际上传统的媒介纷纷通过网络来获得读者和观众。有实力的传统媒介机构都有自己的网站,争夺网络媒介的一席之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A 4.B 5.A 6.A 7.A 8.C 9.B 10.B 11.D 12.C 13.C 14.C 15.A 16.D 17.D 18.C 19.A 20.A 21.D 22.B 23.A 24.C 25.B 二、非选择题 26.(1)不利于中外友好交往;无法从事机器化生产;不利于行军作战;欧美各国都随机器工业的开展和战争的需要剪发而富强;既不美观又不卫生;有损民族尊严和国家形象。(5分) (2)是推翻清朝统治的民主革命的需要和象征,也是摆脱中华民族耻辱,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的需要和表现。(2分) (3)都把剪辫这一陋俗置于强国富民、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振兴中华的政治高度来认识,而非泛泛地移风易俗。(3分) 27.(1)清朝有大人、老爷等称呼反映封建等级制度。共和政体追求民主平等,政府职员是人民公仆,不应再沿用类似称呼。而先生、君等称呼不仅表示对人的尊重,又没有等级之分,适用于共和国家。(5分) (2)说明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受革命思潮的推动。(2分) (3)顺应时代潮流,革除封建陋习,用人格的平等代替身份的不平等,促进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3分) 28.(1)原因:①清政府中顽固势力认为修铁路扰民,导致失业,便于列强运兵,雇洋人修路导致白银外流;② 资金和技术的缺乏;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④ 外国列强的阻扰和侵略;④农民阶级受落后生产方式的限制,盲目排外。(6分) (2)变化:旧中国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阻扰,铁路运输业发展缓慢;新中国铁路发展迅速,形成了全新的铁路网运格局。(2分)启示: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必须在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的现代化。(2分) 29.(1)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中国报刊业的主体,但寿命大多短命,报刊多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要内容。(13分) (2)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维新派把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变法思想的主要手段;外国人在华办报客观上为国人办报提供了借鉴;新变法失败后,中国报刊业遭受重创。(7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