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杨 青
附: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后记】 借我一把庖丁之刀 ——“庖丁解牛”多重解读教学反思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杨青 《“庖丁解牛”多重解读》的公开课已经结束了,那个45分钟也已永远地定格在了时空的坐标里,成为我永恒的回忆。我和与我一同苦战了数周的同事们终于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松了一口气,肆意地尽情享受北京深秋的暖阳。 也许在来听课的同行们的眼睛里,这节课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与不足,也或许有哪一个教学环节还能带给人一些思考,但对于我来说,这节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已完成的这个结果。它是我的又一次自我突破。 最开始准备这节课时,只是确定由我来完成这次专题式学习的结题部分。但是怎么做,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毫无头绪。网上资料稀少,涉及具体操作内容的更是遍寻不得。怎么结合学生实际,上出一节既符合新课改精神有所创新,又对学生有帮助的课来?我们搜肠刮肚,苦恼不已。我忽然觉得,我要面对的这个艰巨的任务就像那庞然巨牛。在这样的时候,真的是羡慕庖丁的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而我从哪能借来庖丁之刀,解这难解之“牛”呢! 让我感到幸运的是,在与战友们交流争论的过程中,我们擦出思想的火花,激发了可贵的灵感;也是在刘宇新老师、韩明英老师这两位不辞辛劳的教研员一次次的反复推敲中,我们推翻旧的,确立新的,最后呈现一个简洁而实用的教学过程。 结合“创造形象,诗文有别”这个第四单元的单元重点,我最终确立了通过寓言《庖丁解牛》看散文塑造形象的特点这么一个课堂教学重点。 最开始,我们考虑到学生课时紧张,积淀不足,面对专题式学习不能放开手来、自主探索,评价他人研究成果更是从个人兴趣与喜好出发,没有一定标准和原则,缺少科学性,所以我设计了一个有评价标准的表格,和三篇学生研究论文一起下发,让学生自主评价。 试讲时,我在课堂上结合学生评价进行引导,纠正学生对寓言寓意理解的偏差,深入理解寓言形象,要求学生帮助理解有误的文章作者修改,完善论文。但是因为在引导学生研讨研究成果时,主要在进行综合评价,包括语言表述和论证,所以没能很好落实利用文本作为依据进行评价,而且三篇文章的安排也没有形成梯度,再加上我超快的语速,试讲很不成功,课堂气氛惨淡。 在最后的这节课上,我对文章先后顺序进行了调整。首先研讨《淡泊人生》,纠正对寓意理解的偏差;然后研读比较好的成果《探索•成功》,深入理解寓意,最后在多重解读的部分,引入《享受过程》,做个性化解读的范例。并且,我删除了没有实际效果的帮助修改文章的环节,而增添了学生的多重解读环节,让学生的认识能进一步深化,也使《享受过程》这篇具有个性眼光的文章自然地呈现给学生。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就流畅了很多。可以说,在这节课上,我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通过研讨学生论文,理解寓言形象的多重含义;通过评价学生论文,提高学生探究及审美能力。学生们踊跃发表个人见解,对同学的研究成果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课堂气氛明显活跃了很多,而且在课堂上,同学们通过思想交锋深化了认识。这是我乐于看到的现象。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有交锋,就说明学生是真的在自己思考问题。如果能坚持这样去做,学生的思维能力将会得到提高,探究能力将会增强。 能最后达成这个目标,与我们几个互相听课质疑,与刘韩二位老师不留情面的“挑刺”、批评有很大关系。正是因为有了这个反复斟酌、修改、完善的过程,我才做到自己心中有数,深入理解文本和其内涵,然后才能在课堂上指出学生不经意间暴露的问题——《淡泊人生》这篇文章并没有如学生们所言不依据文本,而是作者对庖丁的形象理解有偏差。 到这个时候,我才感觉到,这段日子与大家的反复切磋琢磨,恰似庖丁数十年的解牛之功,让我受益匪浅。庖丁潜心探究,方能熟悉牛之机体规律,方能游刃有余。我和庖丁的境界相差甚远,自愧弗如。但是,因为这节机会难得的公开课,我借来庖丁之刀,剖析课文,也剖析自己的灵魂。 感谢战友们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刘韩两位教研员的付出,也感谢庄子,让我又一次地成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