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学习方法 >

高二语文诗歌选修之《蜀相》与《书愤》测试题(7)

http://www.newdu.com 2018-11-27 高考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阅读辛弃疾《鹧鸪天》回答9、10题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9、对这首词中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鹧鸪天》又名《千叶莲》、《于中好》等,是词牌的名称,双调,按字数多少有人把它作为小令。
    B.上半阕中,"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在点染早春的乡村景象。
    C."斜日"是说晨辉斜照,"暮鸦" 即黄昏的乌鸦,一早一晚,另有情趣。
    D."城中桃李愁风雨",用了拟人修辞格,"愁"字用得格外传神,意动用法。
    10、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词的上半阕是一首七言律,着意写景;词的下半阕由景及人,使词有生气、灵性。
    B."城中桃李愁风雨"和辛弃疾的《摸鱼儿》里的"匆匆春又去"表达的情感一致,都是抒发了国破家亡的悲苦。
    C."春在溪头荠菜花"一句,作者由悲苦转到寄于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
    D.这首词写得有起有伏有波澜,中间虽有悲苦之音,但从首尾看基调是愉快的,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1、12题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20.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起句写月缺桐疏,夜深人静,这初静、微明的环境是为幽人、孤鸿安排的。
    B.词的上阕中,"缺月"、"疏桐"、"静"、"幽"、"独"、"缥缈"、"孤"等词反映了作者当时感到苍茫大地身无所寄的惆怅心境。
    C."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是说人鸿互惊,相顾却不能体察各自的隐恨深愁。
    D."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写孤鸿甘愿栖于卑湿的沙洲而不栖于高处寒枝之上,这是作者品格的寄托。与"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的笔法相似。
    21.这首词写鸿见人,人见鸿,而人与鸿几乎无间。托鸿以见人,正是作者用意所在。从托物寄意的角度看,下面几首词中哪首的写法与本词意景相似( B )
    A.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声人起。(秦观)
    B.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去、飘然羁旅!(陆游)
    C.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D.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