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辽中区二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从历史来看,人口是一个缓慢变量。不过,对于东亚国家,特别是日本、韩国和中国来说,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
    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一度专注于人口扩张。直至1957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了《新人口论》,警告人口的过快增长会破坏经济发展。虽然他因此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但马寅初的意见还是在1973年被采纳——政府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1982年,计划生育还被确定为基本国策并写入宪法。
    自那以后的30年,中国的出生率滑向低谷,从上世纪60-70年代的最高值——总生育率接近6——快速回落。到80年代中已接近生育率2.1的所谓更替水平。从90年代开始,出生率持续低于更替水平,并进一步下降至1.2-1.3直至2016年前,政府并未改变对大国人口过多的压力的看法,仍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在认识到人口快速下降的长期后果之后,2016年中国终止了一胎政策,改由“二孩”政策替代。国家统计局报告的数据显示,2017年至2019年,中国的生育率分别是1.58、1.495和1.47,虽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趋势并未得到逆转。
    不仅如此,人口经济学家梁建章对这一数据提出了疑问。他指出,在2017年1.58的生育率中,一孩、二孩、三孩的生育率分别为0.66、0.81、0.11。其中,二孩生育率比一孩生育率还高,这种情形说明新政策具有显著的短期效应,不可持久。如果舍去二孩堆积因素,即使假定生有一孩的父母中有高达60%的母亲会生育二孩,2017年的自然生育率也仅有1.18。
    因此,他坚持认为,随着二孩堆积效应的最终消退,中国的自然生育率估计将快速跌落到1.2甚至更低的水平,这一数据远低于欧洲和美国,也显著低于日本,将与韩国、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和地区同处于世界最低之列。
    与经济快速发展相关的变量,可用来解释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成功的经济发展将大规模的人口从农村带入城市,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生育意愿的降低在中国同样不可避免。
    低迷的生育率快速放慢了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推算,过去1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平均每年减少约340万人。实际上,现在达到劳动年龄的人口大多数都出生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的年代。除非大力鼓励生育并把生育率提升到更替水平以上,否则,劳动年龄人口的衰减趋势将难以逆转,并将严重拖累中国经济的发展节奏。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低生育率还加速提高老年人口的比重。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披露,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2005年的10.45%升至2019年的18.1%,这意味着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2.54亿,已超过0-15岁的人口规模。
    日本、韩国和新加坡的教训是,生育率下降一开始只是缓慢发生,但后来就可能一发而不可收拾。而中国似乎在改变生育政策上一向过于谨慎。虽然中国在生育率急速下降和不断加速的老龄化面前已经有所行动,并会考虑制定鼓励生育和延迟退休的政策,但现实依然是,未来数十年,应对养老和社会保障开支上的史无前例的压力,将成为中国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
    (摘编自张军《面对低生育率的巨大挑战》)
    材料二:
    《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国事》,引起一些议论。
    有人认为生育是私事,政府任其自然就是。其实,人口再生产和物质再生产是人类社会的两大支柱,生育从来都是“家国大事”。在甲骨文里,“帝”字像花蒂之形,蒂落生果,表示有造物之德,可见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发展人口。管仲、孟子都提出“国以人为本”的思想,亚当·斯密也认为,“国家繁荣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居民数量的增长”。
    中国古代在人口上一直都“有所作为”,比如唐太宗将人口增长作为考核官吏升降的标准。而吐蕃、古罗马等文明由于不注重人口发展,人口减少,文明衰微。
    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国家的生育率(妇女人均生孩数)下降,法国下降最快,在一战期间,一度低于1.2。战后法国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影响深远,其后生育率一直高于欧洲其他国家。20世纪70年代欧洲生育率快速下降,而法国由于有“免疫力”,并且又出台有利于生育的福利政策,生育率在1995年止跌回升,1995-2016年平均生育率为1.97,而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分别只有1.38、1.33、1.28。
    美国的生育率从1960年的3.65下降到1976年的1.74,卡特总统认识到“美国家庭出了毛病”,五次召开专门会议商讨制定新的家庭政策。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恢复传统生育文化和家庭价值,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人口发展的经济政策,生育率上升到1989年的2.01,到2007年还稳定在2.12。而欧盟、日本的生育率则从1976年的2.02、1.85下降到2007年的1.56、1.34。较高的生育率,奠定了美国现在的经济活力高于日本和欧盟的人口学基础。
    人口总量过快减少必然导致结构老化和经济活力的下降。中国65+岁老人比例将从2015年的10%提高到2030年的18%、2050年的33%。2015年是1个65+岁老人对应6.9个20-64岁劳动力,一些地区的养老金已开始出现缺口;而2030年、2050年1个老人只对应3.6个、1.7个劳动力。现在的年轻人要到七十多岁才能退休,并且只能领到微薄的养老金,养老还离不开孩子。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需要有“顶层设计”,家庭更要有“底层设计”。人口政策上下精细对合,对经济、政治、社会、卫生、文化、教育、伦理、城市规划等进行改革,让人们愿意生孩子、养得起孩子,最终走向人口可持续的道路。
    (摘编自易富贤《人口从来都是家国大事》)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中国人口从增长过快到下降过快的转变过于迅猛,和历史上人口发展是缓慢变量的特点不同。
    B.中国终止一胎政策后,2017-2019年数据显示,生育率逐年微增,较之前略有回升,但下降的趋势未能逆转。
    C.面对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在内的持续升高的生活成本压力,育龄女性的生育意愿持续恶化同样不可避免。
    D.生育率低迷加快了劳动年龄人口衰减趋势,伴随着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老年人口比重将会进一步提升。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口再生产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古今有识之士和所有国家都很重视发展人口,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B.历史事实证明,生育率的走高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活力呈正相关,生育率过低会产生很多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政府重视。
    C.我国即使制定了延迟退休政策,也未必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总量下降带来的社会问题,当今青年未来养老依然离不开子女。
    D.面对生育率下降和老龄化的加速,国家需要进行积极的政策改革。实施鼓励生育的积极政策,就能走人口可持续发展之路。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圣王为法曰: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墨翟)
    B.“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地大国富,人众兵强。”(管仲)
    C.“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多,役众而兵强。”(叶适)
    D.“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商鞅)
    4.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低生育率给我国带来的巨大挑战。
    5.材料二是如何论证“生育从来都是国家大事”的?请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文本一
    琥珀色的篝火
    乌热尔图
    猎人尼库和儿子秋卡,还有妻子塔列走在山路上。
    尼库高个头,黑黑的脸,拉得挺长,显得很难看。儿子头发蓬乱,奉着驯鹿,跟在父亲身后。母亲骑在一头粗壮的驯鹿上,弓着腰,垂着头,用深绿色的头巾包住额头。
    黄昏,林子里倾斜的光线变成了玫瑰色。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音调,可谁也没有兴趣理睬它们。
    “爸爸!太阳快下去了,还没到呀?”
    尼库紧绷着脸,没说什么。他把目光投向妻子。妻子脸色苍白,眼神暗淡无光。他皱起眉头,心好像被什么揪着。
    太阳悄悄地溜走了,他们来到小河边的露营地。尼库砍来细软的树枝,铺在潮湿的地面上。秋卡把母亲扶下驯鹿,扯过一张犴皮铺在地上,让母亲躺在那里。篝火着了起来。吊锅里炖的肉粥咕咕地翻着气泡。从尼库背后传来塔列的咳嗽声和低沉的呻吟。
    “我……真挺不住了……咳……我胸口里有什么东西坏了。”
    “你累了,别瞎说。明天翻过前面的山脊,下午就能赶到公路。晚上就住上医院了。”
    “医院也……”她的声音很低。
    “上次你真不该从医院跑回来。”
    “在山上……我死了也不觉得难受……我真不想下山……真要死的话,我也得埋在山上。”妻子无力地说。
    “你别说了,好不好?”
    “我知道你心烦。为我,还为那些脚印!”
    “你也看见了?那几只鸟儿,真是笨透了。离小路只有几步远,硬是没看见。”
    “尼库,你想去。可你怕我……”塔列打起精神瞧着丈夫,“你去吧!他们可是三个人呀!你去吧。我知道你在等我这句话。”
    尼库转过身来,凝视着妻子失去血色的脸。这张脸罩了一层橘黄色的火光。
    “秋卡,你明天送妈妈下山看病。”
    “那你去哪儿?”
    “去找那三个人。你没看见脚印?他们那是迷路了。”
    林子里走夜路比白天费力,尼库穿过黑幽幽的密林。大雨泼下来了,大粒的雨珠辟辟叭叭落在树叶上、岩石上,汇成气势无比的音响。他被淋得浑身精湿,冷气针刺般穿透胸脯。这样冷飕飕的秋雨是能冻死人的。他的脑袋里闪出迷路人的影子:绝望的,饥饿的,僵硬的。雨势渐渐弱下,他终于发现寻找的目标,是三个陌生的城里人。一个孩子似的年轻人,一个戴眼镜的老人和一个中年人,他们已经冻僵了。
    他在林子里找来枯木,劈成细长的木柴,掏出火柴,嚓的一声,微小的火花在那堆木头上跳了一下,冒起一缕青烟。火花变成火团,发出呼呼的燃烧声。一堆篝火着了起来,火光是琥珀色的,很好看。
    他把冻僵的人拖到火堆边,奔来奔去搭起帐篷,鄂温克式简易帐篷里的火很旺,热气逼人。他用最后一点力气,把三人湿透的外衣脱掉,挂在火堆上面的枝杈上,拿出带来的烤饼、烤肉,摊在火堆边。他想,这些很快就会暖和过来的人,会吃掉这些东西。他再也撑不住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极度的疲劳,使他头晕,想吐、心慌。他还想干点什么,可失去头脑支配的肉体,瘫软在火堆边。他想起妻子和儿子,真想象不出他们是怎样度过这场暴雨的。
    “你们怎么样?塔——列!”
    他用手臂支撑沉重的身体:“我要回去。这就回去!”他太累了,脑袋越来越沉,身子一歪,昏睡过去。不知睡了多久,朦胧中他感到全身各部位,针刺般疼。他醒了,天已大亮,眼前晃动着三个陌生人的面孔。
    “醒了,他醒了!”年轻人嚷了起来。
    “您救了我们的命!”戴眼镜的老汉嘴唇在抖,眼眶湿了。
    他坐起来,瞅瞅他们,没说什么。他觉得不论哪一个鄂温克人都会像他这样干的。
    “谢谢您!”
    他站起身,肩膀晃了晃,他觉得腰、腿一夜之间变得十分僵硬。
    “您饿了吧?”老汉问,“真对不起!饼和熟肉让我们吃光了。”
    “光了好——我去打猎。”他扛起枪,朝林子走去。
    这次很顺利,他把猎物扛了回来。三个人瞪大了眼睛焦急地等待着他。
    “你们——那个桦树林穿过去——找到小河——顺流水走——半天——半天就到了——就能回到家。”说罢,他操起猎枪,转过身去。
    “大叔——”年轻人在他背后喊他。
    “大叔——”戴眼镜的老汉也这样称呼他。
    “您——别走!我们还会迷路的。”
    他的心猛地被什么东西紧紧拉住了,转过身,呆呆地站在那里。
    他终于放弃走的念头,缓缓放下猎枪。他们生火做饭,时间过得真快。尼库抿着嘴角,不说也不笑,可心里痛快。不知什么东西使他暂时忘记了忧愁,把他的心同陌生人连在一起。
    有什么响声?他一头冲进桦树林,呆立在那里。被树枝划伤脸蛋、撕破外衣的秋卡,可怜巴巴地站在他面前。
    “你来干什么?”他吼起来,“你妈妈怎么样?”
    “爸爸,桥断了,大水冲的。公路上一个汽车也没有……”
    “别说了,你妈妈怎么样?”
    秋卡用手捂住眼睛,泪珠顺着指缝流出来。
    “妈说,等你回去,见你一面……才……”
    “走!我们快点走!”
    尼库回头望了望,他知道那些迷路人很快就会找到出去的路。
    灰蒙蒙的密林像黑绿色的海,淹没了父子的身影。
    “大叔——”
    从他们背后传来喊声。是那三个人的呼唤。
    森林沉默了……
    (选自《民族文学》1983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
    (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尼库一家没有兴趣理睬鸟儿悦耳动听的音调,主要因为他们着急下山带塔列去医院看病,心情郁闷沉重。
    B.三个迷路的人是来自城市的外来者,写他们的遇险及获救,充分表现了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C.妻子塔列重病在身,依然眷恋故土:同时又善解人意,理解丈夫。“你去吧”,打消了丈夫的顾虑与纠结。
    D.本文既赞美了猎人尼库,又赞美了以尼库为代表的传统鄂温克人,字里行间透着作者对他们的浓浓深情。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明暗线交织的结构,明线写秋卡送妈妈下山看病,暗线写尼库冒着大雨教助迷路人,情节紧凑,充满张力。
    B.小说运用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塑造了热情善良、舍己为人的鄂温克猎人形象,展现了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C.小说语言富有表现力,人物对话生动凝练,充分展现了人物个性;对自然环境的描写细腻形象,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D.小说结尾对尼库的呼唤表达了这三个人对尼库深深的敬意和不舍,而“森林沉默了……”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的空间。
    8.“琥珀色的篝火”作为小说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
    9.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试举两例,分析尼库救人中体现的矛盾冲突及作用。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高宗仪凤元年)大理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罪当除名;上特命杀之。大理丞太原狄仁杰奏:“二人罪不当死。”上曰:“善才等斫陵柏,我不杀则为不孝。”仁杰固执不已,上作色,令出,仁杰曰:“犯颜直谏,自古以为难。臣以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今法不至死而陛下特杀之,是法不信于人也,人何所措其手足!且张释之有言:‘设有盗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之?’今以一株柏杀二将军,后代谓陛下为何如矣!臣不敢奉诏者,恐陷陛下于不道,且羞见释之于地下故也。”上怒稍解。
    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调露元年,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畏之。仁杰奏其奸,请付法司,上特原之,仁杰曰:“国家虽乏英才,岂少本立辈!陛下何惜罪人,以亏王法。必欲曲赦本立,请弃臣于无人之境,为忠贞将来之戒!”本立竟得罪,由是朝廷肃然。以文昌左丞狄仁杰为豫州刺史。时治越王贞党与,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千口,司刑趣使行刑。仁杰密奏:“彼皆诖误,臣欲显奏,似为逆人申理;知而不言,恐乖陛下仁恤之旨。”太后特原之,皆流丰州。
    太后信重内史梁文惠公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尝从太后游幸,遇风吹,仁杰巾坠,而马惊不能止,太后命太子追执其鞚而系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仍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辛丑,薨,太后泣曰:“朝堂空矣!”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仁杰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监察御史桓彦范、太州刺史敬晖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B.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C.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D.初/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使绝域/崇质母老且病/仁杰曰/彼母如此岂可/使之有万里之忧/诣长史蔺仁基/请代之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B.调露,即唐高宗年号。年号一般由君主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
    C.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纪大了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和乞骸骨意思相近的词语还有致仕、视事、休致等。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其所育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唐代三品以上的官死也叫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断案公正严谨,权善才、范怀义误伐昭陵柏树,高宗要杀了他们,狄仁杰上奏说他们罪不该死,皇帝非常气愤,不听狄仁杰的辩解、理论。
    B.狄仁杰认为,如果犯人依照法令不应当被处死,而皇帝却执意要处死他,那么就会让法律失去取信于人的根本,也会导致人们以后无所依从了。
    C.狄仁杰秉性耿直,敢于据理力争,甚至有时当面顶撞武则天,武则天也常常能接受他的意见,甚至迁就他。
    D.狄仁杰做官的时候,十分重视提拔人才,他所举荐的姚元崇、桓彦范、敬晖等人,都成了有唐一代著名臣子。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治越王贞党羽,当坐者六七百家,籍没者五十家,司刑寺趣使行刑。
    (2)自是朝廷有大事,众或不能决,太后辄叹曰:“天夺吾国老何太早邪!”
    14.文中充分体现了武则天对狄仁杰的器重,请简要概括出其中的三件事情。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其一)
    杜甫
    严警当寒夜,前军落大星①。
    壮夫思敢决,哀诏惜精灵。
    王者今无战,书生已勒铭。
    封侯意疏阔,编简为谁青?
    [注]①落大星:史书记载,有大星在诸葛亮的军营上空划落,不久诸葛亮去世。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寒夜”渲染气氛,再引“落大星”的典故,将武卫将军与诸葛亮并论。
    B.颔联写将军生前英勇果决,死后魂魄犹存,生与死相互映照,情感格外深沉。
    C.颈联点明如今天下太平无事,自有文人为将军撰写碑铭,以此告慰逝者之灵。
    D.诗人感慨,将军封侯的愿望最终没能实现,其生前事迹恐怕也不会被史书记载。
    16.作为挽词,这首诗围绕武卫将军抒发了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诗人已忘情于月白无风之夜,与大自然交融为一体。
    (2)在《六国论》中,齐国不曾割地求和,却也随着五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而燕国虽小却最后灭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村里有一幢老屋,门棚上四个大字:“旭日东升”——村里的老屋,家家都会在门楣上写几个字:旭日东升、奔向四化、抬头见喜、鸟语花香……一幢一幢看过去,好看极了。有的房子,虽半边坍塌,里头的木结构仍然完整,要废弃掉,多可惜。
    “旭日东升”是村里最老的建筑。十年前,房子里的两位百岁老人去世,此后无人居住,房子就破败下来。为了重修这栋房子,工人保留了房屋外观原貌,把原来石墙的每块石头都编了号,一块块拆下,做完加固和修补后,再按编号一块块垒回去。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指导员,指导员……”
    B.我即刻胆怯起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我也说不清。
    C.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D.花市上,牡丹、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在一起啦!
    19.选出下列选项中与画线句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     )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D.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只在破岩中。
    20.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
    A.给编辑回信:承蒙错爱,拙作得以在贵刊发表,一孔之见,还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B.施一公获得2017年生命科学奖,同事致信:“施先生台鉴:值此先生荣获大奖之际,谨致此函以示诚挚祝贺。”
    C.送朋友的生日礼物中所附贺卡的留言:一点薄礼,不成敬意,望君惠存。
    D.小李给同事的请柬写道:“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恭请光临。”
    七、语言表达
    21.下面文段有五处错误,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今年中秋国庆长假可谓电影界的大狂欢,电影《夺冠》上映8天票房大约突破3.56亿元左右。②影片讲述了中国女排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生死与共的中巴大战的精彩故事,③诠释了几代女排人历经浮沉却始终不屈不挠、不断拼搏的体育精神。④《夺冠》吸引不少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的原因,是因为其具有强烈的代入感和集体共鸣感。⑤“看女排”是一个时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很多人是一家三代围坐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转播,女排记忆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内心。⑥这么多年过去了,女排精神始终激励着中国人奋力前行。⑦《夺冠》珍贵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停留于煽情,它传递的体育精神有着与时俱进的变化。⑧通过镜头语言的剪辑,呈现了比赛的激烈和焦灼,带给观众饱满的视听享受。⑨影片从选角、服装、到场景道具,1: 1还原历史,扮演老女排的演员们,全是专业排球运动员出身。⑩与其说用“真人”复刻真实,《夺冠》更是凭借真诚的创作态度和对中国女排真挚的爱,让观众收获一次次感动。
    22.在下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数据显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450万辆,占全球50%以上。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①_________,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充换电是新能源汽车的两种补能模式。
    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充电难的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不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既要“装得上”,②________,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③_________,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只不过,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八、微写作
    23.微写作。
    《红楼梦》很多回目中,作者往往用一个字对人物进行评价,来概括或凸显其品性,即所谓“一字评”。如第8回“探宝钗黛玉半含酸”、第12回“王熙凤毒设相思局”、第21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第24回“痴女儿遗帕惹相思”、第28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第52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第56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第57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
    请任选一个字,以“黛玉之酸”“王熙凤之毒”“袭人之贤”等“xx之x”这种形式作为题目,结合相应回目中的故事情节进行阐释,不少于100字。(可选择题干中的回目,也可从其他章节回目中选字评析)
    九、材料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新年伊始,新年贺词温暖而明亮:“让我们一起向未来!”“一起向未来”这一口号是态度,是倡议,更是行动方案。
    材料二:
    本届冬奥会上,苏翊鸣、谷爱凌成为名副其实的“顶流”。有人羡慕,有人质疑,也有人反思。人生本来就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自己不设限,就能活出闪光的未来。
    疫情、战争……使当今世界充满了不确定性,也使不少年轻人面对未来信心不足。学校拟举办以“青年,向未来”为主题的演讲大赛,作为一名高二学生,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内容和大赛主题写一篇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