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期末考 >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安徽省宿州市十三所省重点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测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50分)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传承了1000多年的灵璧钟馗文化,就是中国民间艺术长河中的一脉。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是全球多元文化体系中卓具特色神秘幽深的一元。
    ②至于钟馗之说,初见于唐朝张说《谢赐钟馗及历日表》所云:“中使至,奉宣圣旨,赐画钟馗一及新历日一轴……屏祛群厉,馈神象以无邪……”。由此而知,钟馗图最初随历日表由长安皇宫大内颁发。为“驱除群厉”,五代杭州吴越王沿袭上代故事,除夕日由画工绘钟馗击鬼图。至宋代,钟馗已不再是皇家颁发于臣属之物,寻常百姓亦“岁首贴钟馗于门”。民间相传钟馗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更敷衍出钟馗为人,灵璧所绘钟馗才是其本像的写真,而这一说法在古籍里也得以验证。清初著名学者金埴在其所著《不下带编》中曾记载:“钟(馗)乃灵璧人,至今后裔在焉,多以丹砂绘其祖像,而货以资食。上有县篆者,尤灵应云。”
    ③钟馗是集“图腾”演变、传说、皇帝梦幻、民间习俗于于一体而形成的民神。他沟通了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魇般的人物,又是现实的、俗世间的人物。他既威严勇猛,有“誓除天下妖孽之气概”,又慈祥善良,有“庇护天下苍生之情怀。”因而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但钟馗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人们祠奉他主要是悬挂钟馗神像。因此钟馗画像在钟馗信仰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④钟馗画的渊源,最初由轩辕黄帝首创的驱邪傩舞中的方相氏衍化嬗变而来,是正气战胜邪恶的精神支柱,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众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涵,它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盖因古代人们对自然、疾病缺乏科学的认识而产生恐惧感,对灾难的发生认为是鬼怪作祟,想象着用更狰狞的面孔去战胜鬼怪,于是创作出钟馗跨着猛虎,挥舞着宝剑,斩妖驱邪,表现出神勇威力的形象,从而让人们消除对邪恶势力的恐惧,驱鬼避邪,而灵壁钟馗画因“灵应”尤受人们的欢迎,具有民间艺术土而不陋、俗不伤雅的艺术审美情趣,融宗教史、民俗史、哲学史、美术史、文学史于一体,具有精神文化与审美功能的双重价值。
    ⑤随着社会与文化的发展,钟馗画的主旨逐渐由打鬼驱邪祛病演变为祈祥纳福,寄托了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的祈愿。如画钟道与蝙蝠,叫做“福到眼前”“福临贵府”;画“如意”和“蝙蝠”叫“如意来福”等。画家笔下的钟馗是英武、豪放、威严中有点憨厚、文雅、平和,充满幽默又饱含温情。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对贪官污吏奸佞小人官吏深恶痛绝,于是借助钟馗打鬼祛邪的故事,表现钟馗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高尚廉洁,画中的钟馗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有一股阳刚凛然之气,被世人誉称为“判子”“灵判”,表达了除尽人间邪恶势力的强烈的愿望。
    选自2019年11月15日“文化网”《安徽灵壁钟馗文化的历史与现状》,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钟馗之说,初见于唐朝,钟馗图在唐代、五代和宋代时,其作用为驱除群厉,除夕日由画工绘钟馗击鬼图,寻常百姓贴钟馗于门上。
    B. 钟馗自诞生以来就具有鲜明的民众性和特有的文化内涵,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情感,是正气战胜邪恶的精神支柱。
    C. 钟馗沟通了天地人三界,奔走于人鬼神之间,既是神话的、传说的、梦魔般的人物,更是现实的、俗世间的人物。
    D. 钟馗画中,人们画钟馗与蝙蝠,叫做“福到眼前”,画“如意”和“编蝠”叫“如意来福”等,寄托了人们祈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2. 对文章结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全文采取总分的结构方式,从钟馗之说、钟馗画的渊源和钟馗画在不同时期所表达的主旨来诠释钟馗文化的内涵。
    B. 二与三段、四与五段都是并列关系,分别从钟馗的角度和钟馗画的角度来论述钟馗文化。
    C. 文章引用“清初著名学者金植在其所著《不下带编》中的记载”,论证了钟馗是人,其捉鬼的故事,家喻户晓。
    D. 全文采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来论证了钟馗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审美价值。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钟馗画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狰狞神勇的面孔到英武、豪放、威严的面孔,其文化内涵亦更加丰富。
    B. 钟馗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但他没有自己专门的庙宇,因此人们就悬挂钟馗神像来祠奉他。
    C. 钟馗画因“灵应”尤受人们的欢迎,土而不陋,俗不伤雅,具有精神文化与审美功能的双重价值。
    D. 钟馗画中,被世人誉称为“判子”“灵判”的钟道,头戴乌纱,身着官袍,有一股阳刚凛然之气,表达了人们要除尽人间邪恶势力的强烈的愿望。
    【答案】1. D 2. C 3. B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撞死在洞口的母狼
    “那一次,我情不自禁地收起了猎枪,拽住黑子。”一辈子靠打猎为生的祖父,年老时总喜欢对人们讲述他此生惟独一次放生的故事。
    在大雪封山的冬天,祖父担心小猎犬黑子憋在家中太久,开春会失去野性。于是那天一大早他便背起猎枪,带着小猎犬黑子出来“放风”,打算趁机捞取些猎物。那天让祖父很失望,过了晌午也没见到一只出来觅食的动物。正在他准备收工回家的时候,突然从山林里蹿出一只肥大的雪兔。随着“砰”的一声枪响,黑子欢快地跑了过去,用嘴叼起被击毙的雪兔。忽然,祖父发现雪兔的后面还紧跟着一只老狼。
    由于受到枪声的惊吓,老狼又缩回林子,躲在一棵大树背后,两只眼睛像钉子钉进了木板似的,用贪婪而凶狠的目光死死地盯着雪兔。
    这时,黑子也发现了敌情,丢下雪兔转身径直奔向那只老狼,发起了进攻。
    这是一只瘦得皮包骨头的母狼,肚子瘪得几乎只隔一层皮,身上的肋骨历历可数,乳头皱巴巴地朝下吊着,好像已经皲裂。
    凭祖父的经验,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只哺乳期的母狼,已经很长很长时间没有吞食猎物了。尽管老狼瘦弱不堪,但黑子仍不是它的对手。没用几个回合,黑子已被逼退很远。
    这时,母狼突然一个转身,奔向那只雪兔。看来,它并不恋战,仅仅是想夺回本该属于它的猎物。瞅准了机会,祖父向老狼开了一枪,子弹射进了它干瘪的腹腔。带着伤,母狼向森林深处迅速逃窜。不愿善罢甘休的祖父带着黑子,顺着雪地上的血迹和老狼的脚印,很快便找到了它的“家”——藏身的洞穴。
    很远,祖父便听到了母狼和狼崽的哀号。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祖父叫停了黑子,选择一个能够看清洞里情况的地方停了下来。
    母狼已经意识到了危险,朝祖父望了望,转过身,把幼崽全部赶到了洞穴的深处。尔后,母狼走到洞口,竭力用自己的身体把穴口掩实。
    说到这儿,祖父强调:“这只母狼既没有决一死战的意思,也没有弃洞而逃的想法。
    它只是竭尽全力用自己的肉身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让人一看就知道,它只是希望用自己的身体挡住枪子儿,保护小狼不受伤害。”
    母狼竭尽全力挺起身体,确保洞口被堵得密不透风。尽管这样会使它腹部的伤口撕裂程度迅速加剧,鲜血像水一样汩汩流淌。
    但是自始至终,母狼一直都没有放弃堵住洞口的意思。直到最后,母狼因体力不支,身体逐渐缩成一团,瘫倒在洞口,它也没有改变主意。
    祖父被母狼悲壮的神情和誓死保护幼崽的举动感动了。他收起了猎枪,紧紧地拽住想发动进攻的黑子。祖父叹口气,刚刚转过身来往回走,突然听到了母狼几声悲痛的嗥叫。
    转过头去,祖父看见母狼使出全身力气,毫不犹豫地一头撞向了洞口那突兀的石尖上,脑浆和着鲜血染红了岩石和一大片雪地。
    叙述到这里,祖父顿一顿,用低沉的语调充满深情地说:“开始,我也闹不明白这只老狼为什么要自绝于小狼面前。后来,我发现那些悲伤而又饥饿的小狼撕扯自己母亲的肉体时,方才恍然大悟。”原来,狼的家族有着这样的习性——同伴死去之后,他们会分而食之。母狼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一头撞死在幼崽面前,就是在万般无奈之际为了让自己的“儿女”饱餐一顿。这是世界上多么悲壮的一幕呀。
    选自2019年《小小说》第11期,有改动。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祖父的亲身经历来叙述故事,不仅使小说显得真实,也便于从人的心理来写“母狼”作为母亲的伟大,告诉人们“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的道理。
    B. 母狼用受伤的身躯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保护小狼不受伤害,不被猎人发现,直到瘫倒在洞口,它也没有改变主意。
    C. 母狼自绝于狼崽面前,是为了用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的“儿女”饱餐一顿,这极为悲壮的一幕让祖父也为之动情。
    D. 小说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等手法刻画了“母狼”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从而表达讴歌母爱的伟大这一主题。
    5. 母狼作为母亲是伟大的,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狼的形象。
    6. 对于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母狼”,有人认为是“祖父”,你认为呢?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B 5. ①勇敢无畏。为了夺回雪兔,面对猎人的枪口和猎犬,毫不畏惧,用瘦弱的身体勇敢地与猎犬搏斗。②身体瘦弱。只瘦得皮包骨头的母狼,肚子瘪得几乎只隔一层皮,身上的肋骨历历可数。③无私奉献。母狼之所以义无反顾地一头撞死在幼崽面前,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女”饱餐一顿,有继续活下去的机会。④坚韧刚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母狼用自己的肉身堵洞口,鲜血像水一样汩汩流淌,瘫倒在洞口,它也没有改变主意。
    6. 参考答案一:“母狼”是主人公。①从标题看,小说以“撞死在洞口的母狼”为题,“母狼”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突出作为母亲的伟大。②从情节看,“母狼”贯穿小说始终,瘦弱的母狼不畏猎犬和猎人枪口争夺“雪兔”,受伤后用身躯堵住洞口保护“儿女”,最后自己撞死用自己的身体让让自己的“儿女”饱餐一顿,构成了小说的主要情节。③从主题看,母狼寄予了作者的价值倾向与感情寄托,鲜明地表达了作者讴歌母爱伟大的这一主题,告诉世人“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的道理。④从手法看,母狼着墨描写最多,写祖父只是为了通过祖父之口来叙述故事,并以此来突出母狼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
    参考答案二:祖父为小说主人公。①从手法上看,祖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自己一次打猎的故事,使故事显得真实。②从情节看,祖父的一次打猎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祖父带猎狗打猎追逐雪兔,遇到狼,打伤狼,追逐狼到洞口,看到受伤的母狼守护幼崽,最终放弃了猎杀母狼。③从主题思想看,通过祖父打猎的故事,用祖父的经历来写母狼,刻画母狼作为母亲的伟大形象,从而表达讴歌母爱的伟大这一主题,告诉人们百善之首孝为先,养育之恩大过天的道理。④从人物形象上,刻画了祖父善良并有同情心的形象,性格鲜明。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风骨伟岸,目瞬如电。早年鸷勇绝人,能骑生马驹。卜者言当作三公,世忠怒其侮己,殴之。年十八,以敢勇应募乡州,挽强驰射,勇冠三军。
    绍兴四年,是岁,金人与刘豫合兵,分道入侵。帝手札命世忠饬守备,图进取,辞旨恳切。世忠受诏,感泣曰:“主忧如此,臣子何以生为!”遂自镇江济师,俾统制解元守高邮,候金步卒。亲提骑兵当敌骑,伐木为栅,自断归路。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①,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良臣疾驰去。世忠度良臣已出境,即上马令军中曰:“视吾鞭所向。”于是引军次大仪,勒五阵,设伏二十余所,约闻鼓即起击。良臣至金军中,金人问王师动息,具以所见对。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敌被甲陷泥淖,世忠麾劲骑四面蹂躏,人马俱毙。世忠复亲追至淮,金人惊溃,相蹈藉,溺死甚众。
    捷闻,群臣入贺,帝曰:“世忠忠勇,朕知其必能成功。”沈与求曰:“自建炎以来,将士未尝与金人迎敌一战,今世忠连捷以挫其锋,厥功不细。”帝曰:“第优赏之。”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皆峻擢有差。
    世忠尝戒家人曰:“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岳飞冤狱,举朝无敢出一语,独世忠怒桧。又抵排和议,触桧尤多,或劝止之,世忠曰:“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嗜义轻财,赐赍悉分将士,所赐田输租与编户等。然知人善奖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行伍,秉将旄,皆其部曲。解兵罢政,卧家凡十年,澹然自如,若未尝有权位者。晚喜释、老,自号清凉居士。
    选自《宋史·韩世忠传》,有副改
    注:①次爨(cuàn)炊具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B. 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C 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D. 聂儿孛堇闻世忠/退引兵至江口/世忠传小麾/鸣鼓伏兵四起旗色/与金人旗杂出金军乱/吾军迭进
    8. 下列对文化常识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字,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如屈原,名平,字原;岳飞,名飞,字鹏举。
    B. 朕,第一人称代词,秦以前指“我的”或“我”,如《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一句中的“朕”就指代屈原自己,自秦始皇起,“朕”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C. 擢,指提拔官职,古代用于提拨官职的词还有“迁、陆、拔、署、拜”等。
    D. “风骚”在文学上是《诗经·国风》和《楚辞·离骚》的并称,《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它们对后量中国文学影响深远。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世忠身材信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十八岁时,以距大勇敢应乡州招募,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B. 绍兴四年,韩世忠面对金人和刘豫的合兵进犯,巧用计策,在途中设伏,在江口大败金军,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C. 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
    岳飞遭陷害而鸣不平。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
    D.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罢去官职后,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
    10.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遣魏良臣使金,世忠撤炊爨,绐良臣有诏移屯守江。
    (2)今畏祸苟同,他日瞑目,岂可受铁杖于太祖殿下?
    【答案】7. C 8. C 9. B
    10. (1)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
    (2)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参考译文:
    韩世忠,字良臣,延安人。他身材伟岸,目光如电。早年勇猛过人,能骑没有驯服的马驹。占卜的人说他将官至三公,他很生气,认为是侮辱自己,将那人痛打一顿。韩世忠十八岁时,以胆大勇敢应乡州招募,隶属于兵籍。他挽强弓骑马射箭,勇冠三军。
    绍兴四年,金人与刘豫合兵,分路南侵。皇上亲笔致书韩世忠,命他整饬防备,图谋进取,言辞恳切。韩世忠接受诏书,感动地哭着说:“主上如此忧虑,臣子怎敢偷生呢!”于是从镇江率领军队渡过长江,派统制解元守高邮,等候金的步兵;自己亲自指挥骑兵驻大仪,抵挡敌人骑兵,韩世忠命令士兵砍伐树木作为栅栏,自己断绝退路。适逢朝廷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撤掉炊具,哄骗魏良臣说已接到诏书令移守长江,魏良臣急忙骑马离去。韩世忠估计魏良臣已离境,便立即上马,对将士下令说:“看我的鞭子指向行事。”于是率领军队驻扎在大仪,布下五阵,在二十多处设下埋伏,相约听到鼓声即发动攻击。魏良臣到金军中,金人问宋的动静,魏良臣详细地把所见到的情况都说了。聂儿孛堇听说韩世忠撤退,带领军队到江口。世忠挥小旗鸣鼓,伏兵四起,世忠军旗的颜色与金人的旗帜相混杂,金军混乱,我军不断推进。敌人披甲陷入泥潭,世忠指挥精骑兵四面践踏,将金人马都踩死。世忠又亲自追击到淮水,金兵惊慌溃逃,相互践踏,溺死者很多。
    捷报传来,群臣入朝庆贺,皇上说:“世忠忠诚勇敢,朕知道他必定成功。”沈与求说:“从建炎以来,将士未曾与金人迎战一次,现在世忠连连获胜,挫伤了敌人的锐气,他的功劳不小啊。”皇上说:“应该依次给予优厚的奖赏。”于是部将董旼、陈桷、解元、呼延通等都分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韩世忠曾告诫家人说:“我的名字叫世忠,你们不要避讳“忠”字,避讳而不再说,这是忘忠啊。”岳飞蒙受冤狱,满朝没有人敢说一个不字,唯独韩世忠直言触怒秦桧。他又抵制排斥和议,触怒秦桧之处尤其多,有人劝阻他,韩世忠说:“现在害怕祸患苟且赞同,他日死后,怎能在太祖殿上接受铁杖呢?”
    韩世忠好义轻财,皇上的赏赐全部分发给将士,所受赐的田地同编户同等交租。然而他知人善用,成闵、解元、王胜、王权、刘宝、岳超起于行伍,挥将旗指挥的,都是他的部下。他解除兵权,罢去官职,在家闲居共十年,淡然自如,好像未曾身居权位。晚年喜好佛教、老子学说,自号清凉居士。
    (二)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1.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羽的《从军行》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
    B. 陈羽的《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C. 王昌龄《从军行》一二两句抓住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透过军中饮宴一个镜头,来写征者离乡背井的离愁别绪。
    D. “高高秋月照长城”采用借代的手法,古老雄伟的长城代国家,秋月代家乡,景象壮阔而悲凉,营造了一个渺茫而悲凉的境界。
    12.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各有什么含义?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1. D 12. ①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猎猎的红旗在皑皑的雪山上飘扬,戍边将士在缭绕于耳的笛声中,高举红旗直向积雪山峰挺进。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表现出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情怀。②撩乱的边关愁绪无数倾诉,总也听不完,只有那秋月高高在上照耀着长城,此景亘古不变。这两句描写了边塞“秋月”下响起琵琶声的凄清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烘托边关将士们背井离的悲怆愁绪,表达戍边将士悠长哀婉的思乡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一文中女主人公自诉其自从嫁给“氓”之后早起晚睡勤劳持家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一文中,通过飞虫和米粒的比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短暂、个人渺小的感慨,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名士们集会时空气清新、风和日丽的天气。
    (4)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
    (5)《归园田居》(其一)中两句“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乡村中最常见的动物的声音,表达了陶渊明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
    【答案】 (1). 夙兴夜寐 (2). 靡有朝矣 (3). 寄蜉蝣于天地 (4). 渺沧海之一粟 (5). 天朗气清 (6). 惠风和畅 (7). 青青子衿 (8). 悠悠我心 (9). 狗吠深巷中 (10). 鸡鸣桑树颠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可谓 ① 。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五千年来,姓氏文化经过历史的 ② ,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人们 ③ 的“岳家军”“杨家将”,则是在民族危机时抵御外族入侵的一种民族自强精神的象征;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基同战斗,携手并肩,这就要全民族认同祖宗“本是同根生”的意识,继而产生凝聚作用。比如屈原在其抒情长诗《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意思是说我是古代帝王高阳氏的后代子孙,我的先祖叫伯庸,这就是一种认祖行为,于是产生了不能将祖国当旅舍、不能视国君为路人的爱国情感。鲁迅在年轻时,写过一首《自题小像》,其中有一句“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就是黄帝。鲁迅表示愿意为社稷江山、祖国之邦 ④ 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14.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B. 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
    C. 当一个民族危难之际,民族要生存,就得携手并肩,共同战斗。
    D. 一个民族在危难之际,人们要生存,就得共同战斗,携手并肩。
    15.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绝无仅有 积淀 耳熟能详 奉献
    B.绝世无双 积淀 耳闻则诵 贡献
    C. 绝无仅有 沉淀 耳闻则诵 奉献
    D. 绝世无双 沉淀 耳熟能详 贡献
    16.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这种包容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B. 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C. 这种包容姓氏文化对于现实社会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D. 这种包容姓氏文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答案】14. C 15. A 16. B
    17.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A. 殒(yǔn)身不恤 芰(jì)荷 喋血 流斛曲水
    B. 百舸(gé)争流 相勖(xù) 嘻戏 旁征博引
    C. 舳(zhú)舻千里 浸(qīn)渍 漫溯 游目骋怀
    D. 敷衍塞(sè)责 谬误(miù) 寥廊 揠苗助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平时要善于积累,同时要结合词义、词性、汉字“六书”等相关知识及技巧进行辨析。本题要求选择“下列词语中的字形和加点的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
    A项,“流斛曲水”中的“斛”应写作“觞”;
    B项,“嘻戏” 中的“嘻”应写作“嬉”;
    C项, “浸(qīn)渍”中的“浸”应读作(jìn);
    D项,正确;
    故选D。
    18.与下面诗句所描写的节日对应的一项是
    ①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②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③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④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⑤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 重阳节 春节 七夕节 中秋节 端午节
    B. 端午节 重阳节 中秋节 七夕节 春节
    C. 七夕节 中秋节 端午节 春节 重阳节
    D. 端午节 重阳节 七夕节 中秋节 春节
    19.把下面的新闻内容,概括为一句话新闻(字数在30字以内)
    中新网11月28日电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28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11月初以来,国内猪肉价格回落明显。下一步,商务部还将继续鼓励进口企业拓展多元化进口来源,积极增加优质肉类的进口。预计全年肉类进口量将超过600万吨,其中,进口猪肉及其副产品将超过300万吨。
    高峰表示,11月初以来,由于生猪存栏环比回升、冻猪肉上市量增加、猪肉进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猪肉价格回落明显。根据商务部监测,上周(11月18-24日),全国36个大中城市猪肉平均批发价格为每公斤43.66元,比前一周下降了8.6%,降幅比前一周扩大1.7个百分点,比11月初下降了16.5%。
    【答案】11月猪肉价格明显回落 将继续鼓励增加进口
    20.下图是一幅关于人才流动的漫画《孔雀东南飞》,请描述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
    注:图下方的两只鸟为麻雀。
    ①漫画内容:
    ②漫画寓意:
    【答案】①描述:在西部这片干涸贫瘠的土地上,天空中有一只孔雀正在往东南方向飞翔,地上的一只麻雀看到这种情景后,对另外一只麻雀说:“哥们儿,要不咱也跟着飞。”
    ②寓意:西部条件艰苦留人难,别说孔雀,现在连麻雀都要向东南飞了。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必须引起人们的关注。
    四、作文(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
    (2)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王明阳
    (3)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一件。
    ——习近平
    以上材料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思考?你有怎样的见闻、经历?谓结合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
    【范文】
志存高远,奋力前行
    回眸亘古及今的人类历史,成大事者无不志存高远。从一统山河的嬴政到开拓民主共和的孙中山。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嬴政怎能开创“席卷宇内、囊括四海”的秦帝国;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孙中山怎能书写辛亥革命反封建君主专制的光辉一页?  
    博览烟波浩渺的人类画卷,创伟业者无不志存高远。从移山开路的愚公到建立中国的毛泽东。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愚公怎能感动山神,从而实现移山的壮举;如果没有高远的志向,毛泽东怎能缔造新中国,开启华夏腾飞壮丽篇章?
    王明阳说,“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停泊荡漾历史长河中的记忆航船,放眼于华夏文明绚丽多彩的影片,历史明镜早已照射出无数志存高远者一匡世宇的光辉典范:有李白铁杵磨针终成诗仙的豪放;有屈原放逐荒野亦出《离骚》的潇洒;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铁甲吞强吴的感叹;有战国苏秦苦游书海身挂六印统千军的慨赞!这铁一般的事实都已无可辩驳地告诉了人们,唯有胸怀大志方可成就一番光照千古的业绩,谱写振策宇内的壮丽诗篇。
    纵观古今,历览群雄,唯有志存高远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但历史上天资聪颖无大志,最终垂老于碌碌无为者也是不乏其例的。众所周知的方仲永,其先天智商是无与伦比的,其才华横溢也着实让人望尘莫及的,但由于没有远大理想,安于现状,以致时光空逝,最终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悲惨境地。还有显赫一时的项羽,曾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其才能可谓卓越,但垓下兵败后,便“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拔剑自刎,以致大志未酬身先死,于是有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千古遗撼。倘若方仲永志存高远,求知似渴,定能留下一番辉煌的成就;倘若项羽志存高远,忍一时败辱,愈挫愈坚,定将留下一番雄伟霸业。
    回首往昔,我们青年当以史为鉴,我们不能只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就像爱因斯坦说的那种“猪栏的理想”。放眼未来,21世纪的青少年,要“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更要立下高远的志向。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更好地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才能担负起建设新世纪的历史重担。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建设美丽的家园。唯有志存高远、奋力前行,才能无愧于祖国母亲给予我们的幸福安康,才能更好地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明天。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知行合一,采取务实行动,承诺一千,不如落实一件。“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志存高远的青年朋友,让我们扬起风帆,披荆斩棘,奋力前行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