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调研
语文试卷答案
1. B 2. C 3. D
4.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第一段提出观点:文艺创作要有文化追求;主体部分分别从创作主体和形象塑造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最后小结全文,强调观点。(共4分。每点1分)
5. ① 学习和知识类视频大受当代年轻人欢迎;② 作品蕴含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力量征服了观众;③ 作品从普通人的层面讲述鲜活的中国故事。(共6分。每点2分)
6.D 7.B
8.①吃剩下来的茶叶蛋表现了主人公物质条件差,生活贫苦;②“咧开了嘴的、畏缩地挤在一起的茶叶蛋”,写出了许灵均生活的寒酸和内心的窘迫;③带茶叶蛋给父亲吃,表明他们生活、思想上的巨大差异;④与前文父亲大大小小的箱子、花花绿绿的旅馆商标、飞机的标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父子二人在物质、思想上的巨大差异;⑤为许灵均最后的选择做了铺垫。(任选四点,一点一分)
9.①有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去是对现在的一种补充、说明与解释,在过去与现在不断地交织穿插中,把整个故事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②在过去与现在交织穿插的叙述中,向我们展示了主人公如何从一个满心委屈、悲怆、意志消沉的人,变成一个对自然、生活充满热爱的自信的人,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③过去与现在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增添艺术描写的真实感,同时凸显小说主旨,引发读者的思考。
10.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两国交战,这应该是夸耀并显示自己的长处,现在我去到那里,只见到一些老弱残兵,这一定是他们故意露出短处,埋下伏兵以出奇制胜。我认为匈奴不能攻打。
1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山东省”错误,应该是称崤山、函谷关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故选C
12.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刘邦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定都洛阳”错误,原文是说“上疑未能决”,即皇帝犹疑不决,未做决定。
故选A。
13.(1)我穿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进见;穿粗布衣服来,那就穿着粗布衣服进见。绝不敢换衣服。
(2)凭借秦国原来的基础,利用这极其肥沃富饶的土地,这就是所谓的天然府库。5.关中地势稳固、土地肥沃、人口众多,有秦国的基础,进可攻退可守。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中,“衣”,名词动用,穿;“褐”,粗布衣服;“易”,改换。
第二句中,“说”,劝说;“都”:名词动用,建都;岂……哉:难道……吗?然:是的,对的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秦地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卒然有急,百万之众可具也。因秦之故,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陛下入关而都之,山东虽乱,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可知:①关中地势稳固、②土地肥沃、③人口众多,④有秦国的基础,进可攻退可守。(任选三点给满分)
参考译文:
刘敬,原名娄敬,是齐国人。汉高帝五年(前202),他到陇西戍守边塞,路过洛阳,当时高帝正住在那里。娄敬穿着羊皮袄,去见齐人虞将军说:“我希望见到皇帝谈谈有关国家的大事。”虞将军要给他一件鲜洁的好衣服换上,娄敬说:“我穿着丝绸衣服来,就穿着丝绸衣服去拜见;穿着粗布短衣来,就穿着粗布短衣去拜见。我是决不会换衣服的。”于是虞将军进宫把娄敬的请求报告给皇帝。皇帝召娄敬进宫来见,并赐给他饭吃。
等了一会儿,皇帝就问娄敬要谈什么大事,娄敬说:“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皇帝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周成王即位,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汉高帝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崤山以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皇帝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皇帝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当时皇帝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赐娄敬改姓刘。”
汉朝七年,韩王信叛变,高帝亲自去攻打他。到晋阳,听到韩信与匈奴联合准备一起进攻汉朝,高帝非常愤怒,又派刘敬再次出使去匈奴查看,刘敬回来报告说:“两国交战,这应该是夸耀并显示自己的长处,现在我去到那里,只见到一些老弱残兵,这一定是他们故意露出短处,埋下伏兵以出奇制胜。我认为匈奴不能攻打。”这时候汉朝兵马已经走过句注山,二十多万兵马都已经出发,高帝大怒,把刘敬捆绑到广武关押起来。匈奴果然突然出现奇兵把高帝全军围困在白登,七天后才得以解围。高帝到达广武,赦免了刘敬,说:“我不听您的话,以至于被围困在平城,我已经把十多个说可以攻打匈奴的使者都杀了。”于是封刘敬为二千户,做关内侯,称为建信侯。
15. 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D.“提醒亲戚要怀恻隐之心,与邻妇和睦相处,风格轻灵,耐人寻味”理解错误,尾联道出了人民贫困的社会根源,也表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深情和心忧天下的胸怀。故选D。
16. ①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征求不休,战乱不止。②体现出杜甫的“良苦用心”:如果能明白是什么导致了邻妇的苦难,就会想得更深远,而不再计较几颗枣子,从而达到嘱咐的目的。(两点六分)
【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的含义是贫妇人已经诉说过了因为赋税的征求而一贫如洗,我不由想到现在战乱带给百姓的灾难而眼泪打湿了衣巾。“征求”“戎马”交代出了妇人贫穷的原因,也是当时的社会现状,所以尾联呈现了打枣事件深广的社会背景:征求不休,战乱不止。尾联交代了妇人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征求不断、战乱不止,是因为国家的原因导致的,这样就会引导吴郎想得更远,就会不再计较几颗枣子,而更富有同情心,从而达到作者嘱托的目的,体现作者的良苦用心。
17.(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8. 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组:“统筹兼顾”,统一筹划,全面照顾;“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依据后文“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可知,该处说明的是治理谣言需要大家共同参与,而没有指挥、谋划的意思,故应使用“统筹兼顾”。
第二组:“制约”,一事物的存在、变化是另一事物存在、变化的先决条件,则前者制约后者;“制裁”,对违法者依法给予惩罚,或中国国家机关、政党、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军队等,对违反其纪律的人员予以处分。结合语境可知,该处表达的是“国家机关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制约“谣言”,所以,该处应使用“制约”。
第三组:“侵占”,非法占据,侵占别国领土或别人的钱财以及重要东西,使用非法手段来获取一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挤占”,排挤开原来的并侵占它的位置。结合语境可知,该处表达的没有“非法占据”的意思,而是“排挤开原来的并侵占它的位置”的意思,所以,该处应使用“挤占”。
第四组:“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也可形容人或事物众多;“形形色色”,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结合语境可知,该处不仅表示众多,而且还表达样式多,所以,该处应使用“形形色色”较为合适。
故选D。
19. B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
①重复赘余。“因为”与“诱因”语义有重复部分,可将“诱因”改为“特性”;
②语序不当。一件事物,应该先说明其“成因”,然后才会有“真假难辨”,再然后是“传播快速”和“片面性强”,所以其顺序为“成因复杂、真假难辨、传播快速、片面性强”;
③搭配不当。“引爆”与“发酵”不搭配,应将“引爆”改为“引起”。
综上所述,只有B修改正确。
故选B。
20.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原文的内涵更加全面,“流言止于智者”仅强调了受众的识别力,而原文则包括了“重要性”“模糊性”“识别力”等多个要素;原文与下文正向引导舆论的策略形成对应,能更好地统领整个语段;原文用公式的形式,更加直观新颖,能清晰表达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语句的表达效果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去分析:
首先,在形式上,原文使用的是“R(谣言)=I(事件重要性)×A(事件模糊性)÷C(公众识别力)”公式的形式,让人耳目一新,跟人以很强的视觉冲击,并且该公式能清晰地表达出谣言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直观新颖。
其次,在结构上,原文所使用的句子和下文的“在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每一种传播行为都有可能被放大以及误读”“不断引导公众正确认知疫情防护相关知识,提高公众识别能力”等正向引导舆论的策略形成对应关系,并且位于句首,这样能够起到统领整个语段的作用。
最后,在内容上,“流言止于智者”是指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形容谣言经不起分析,这里重点强调了受众者的识别力在制止谣言中的作用;而原文中的句子则包含了谣言传播的“事件重要性”“事件模糊性”“公众识别力”等三要素,这和下文的叙述是对应的,由此可知,使用原文的句子使得内涵更加全面,叙述更为合理。
综上所述,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
21. (5分)①2020年5月18日,②澳大利亚悉尼市政府宣布,③将在唐人街④设立澳洲华人博物馆,⑤意在发掘、保存、展示和弘扬在澳华人的历史和文化。
22.①都要消耗能量 ②直接吸收利用 ③食物热效应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第①空,前句为“食物的基本功能之一是给人体提供日常所需的能量 。我们的一举一动,大到跑步,小到眨眼”;下文为“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可见运动需要消耗能量,据此可知此处应补写“都要消耗能量”。第②空,前文为“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防,人体不能”,后文为“因为它们均以大分子形式存在,必须消化分解成小分子才能吸收利用”,分析可知此处应补写“直接吸收利用”。第③空,根据前文“这一过程中的能量消耗就是”和“又称为膳食生热作用”说明该句是下定义的句子,再根据“这就是食物热效应的外在表现”可知,此处应补写“食物热效应”。
23.作文
1.命题意图:选材紧扣时代热点,关注现实问题,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将个人经历、思考认识与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相关联,在列举不同人的观点之后,设置写作情境,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阐发观点。
2.作文解读:试题由材料、情境任务和要求三部分组成。
①材料部分:材料第一句列举了 权威调查数据,并列举当下青年人语言贫乏的具体表现。二、三、四句对“失语”现象原因进行剖析,从“互联网时代流行文化传播语境”“ 思维惰性”“传统教育方式”三个方面做出提示,引发学生对这种现象产生原因进行多方思考。这是作文立意的基础。
②情境任务部分:情境任务直接给学生写作以提示,明确写作身份可以是“学生、家长或老师”;写作指令是写一篇“你‘失语’了吗”主题班级讨论会的发言稿,选准写作角度,表达情感体验,阐述观点思考。这部分是确定作文文体与写作角度的基础。最后,提出了一些常规的写作要求。
综合材料、任务和要求不难发现,任务要求明确而细致,考生必须确定一个内容——阐述失语现象、失语原因,一个身份——学生或老师、家长,一个任务——班级研讨会发言稿。要求考生既要明确发言稿格式、语言等要求,更要将自己融入到特定的身份、具体的情境中。文章中必须有对材料的概述与挖掘,更要点出“失语”的“原因”,并能结合自身实际和时代发展,客观理性深入剖析,找出应对策略,激励大家有意志力和信心来应对当下“失语”的困境,例如独立思考、训练自己的语言逻辑能力,鼓励多元化表达的平台和氛围等。既要有对自己观点的清晰阐述,又要有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大格局担当,同时发出号召或者提出希望、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