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一试题库 > 月考 >

河北省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2-10-2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沧州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
    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双减”以其系统性的布局谋划,超越了原有的改革措施,推动减负改革实现由点状到面状的转变,也撬动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性优化。正是这一前所未有的系统性改革优势,帮助回应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两个核心挑战——学段衔接问题和措施联动问题,从而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变革契机。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具体表现为基础教育阶段缺乏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实践,其实质是基础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双减”作为一场基础教育的系统性改革,其落脚点不再是课业负担治理本身,而在于引导基础教育的育人转向。“双减”改革中出台的30条细则规范了校内题海战术、校外补习培训,传达了对于重分数、重升学的应试教育的批判,也引导了学校和社会对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反思。以“双减”落地为起点可以预见未来的基础教育会更加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强化回应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这将为创新型人才的早期发展创设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因此,我们说系统性的“双减”改革关注了基础教育的育人问题,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化解路径。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联动问题要求我们系统规划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达成改革举措的关联和内洽。“双减”改革实现了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力量联合,围绕着教育生态优化这一主旨,在战略布局上达成了课程教学改革、招生考试改革、质量评价改革等多项改革的同步推进。当我们在“双减”时代推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时,就可以充分借助“双减”带来的基础教育改革合力,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从家庭、学校到社会的整体性环境支持,从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人格塑造到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的管理助力。
    (《“双减”:基础教育阶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契机》)
    材料二:
    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今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北京市是贯彻落实“双减”政策9个全国试点地区之一。在“双减”政策的大框架下,试点地区细化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目标,先行先试,做好探索,有助于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教育改革实践和“双减”工作探索表明,有效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家校联合联动不可或缺。此次北京推出的“双减”工作具体举措,既对学校提出要求,也对家长寄予期待。比如,《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校内教育教学质量”,同时提出“家长要积极与孩子沟通,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帮助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才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推进“双减”工作落实落地,关键在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学实际出发,鼓励布置分层、弹性、个性化作业,要求不得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都表明作业改革要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体现“五育并举”的素质教育导向。与此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利于堵住“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口子。校内保障与校外治理两手抓,方能疏堵结合、标本兼治。针对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学校间存在教育水平差距等客观情况,北京市在新学期还将推进更多教师和校长跨校、跨学区流动,这既是辐射优质教育服务的有益之举,也是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力抓手。
    教育是民生之基,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也需要全国一盘棋、多部门合力推进。相信在各方努力下,“双减”工作将不断取得新进展,朝着让人民满意的方向稳步前行。
    (摘编自周珊珊《多方合力推进“双减”落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减”不仅推动减负改革实现由点状到面状的转变,而且撬动教育生态系统实现整体性优化。
    B.基础教育应当培养什么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段衔接问题的表现。
    C.作为“双减”试点地区,北京市先行先试,做好探索,有助于确保“双减”工作平稳有序开展。
    D.只要做到完善家校协同机制,努力形成减负共识,就能共同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双减”落地后,未来的基础教育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B.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借助基础教育改革合力,获取整体性环境支持及取得知识学习等全过程的管理助力。
    C.教育部坚持从源头治理,强调学生在校内“五育并举”;同时,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做到标本兼治。
    D.“双减”是一项需要持续发力的系统工作,需要全国一盘棋,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落到实处。
    3.下列论据,不能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国务院教育督委会办公室派出16个督查组赴多地实地督查减负情况。
    B.江浙沪皖相关协会联合发表了倡议书,倡议减轻学生和家庭的负担。
    C.甘肃省要求义务教育学校“一校一案”制订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
    D.海淀区很多家长认为“双减”政策体现了国家对于教育改革的决心。
    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试分析如何推进“双减”真正“落地”。(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雪山脚背上的彩玛(节选)
    葛水平
    汉族老师田永涛手里的口琴是一件遗物。
    遗物的主人向高原去年今日因为道路塌方去世了。
    那是在修建海拔5000多米的果木拉山和日拉山的公路时遇见了塌方。从山南市隆子县扎日乡曲松村到玉麦乡的距离并不远,中间仅隔着日拉山;从曲松村至玉麦乡的公路也不算很长,只有33公里的路程。
    可是,要翻越海拔5000余米的日拉山谈何容易,就算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徒步都需要七八个小时。果木拉山和日拉山的路况,最初没有路,后来走的人多了,有了羊肠子细路,再走,就有了骡马驿道,后来部队进驻,有了砂石公路。
    修这条公路的筑路工人最早是骑着马去的。
    想想吧,在过去20年的冬季里,玉麦通往外界的公路总会被积雪覆盖,车辆无法驶入。向高原牵着他的马,沿着30多公里通向外面的山路走了无数个来回。
    修路工人的帐篷搭建在半山腰,就在修路工人准备收工回到自己的帐篷时,半路上遇见了雪崩,之后是塌方。
    塌方像黄河水一样裹挟着泥沙来了。
    在平时日拉山只能见着沟底的一点水,没一点声响,此时,雪水涨满,呼啸着往下奔涌。
    突然,一声巨响,被洪水裹挟的巨石一下子向山脚奔来。
    等修路工人们反应过来时,也就是眨眼工夫,他们的帐篷已经无影无踪。
    山崩地裂,真是太恐怖了。浓云密布的山头,不辨方向,甚至对面的人走过来都看不清楚。
    塌方将修路工人的对讲设施摧毁,天空瞬间一片黑暗。
    浓云密布中,向高原一直没有走远,他也不敢盲目走远。心情稍稍平复,在雨雪肆虐的声响中,他听到了呼救声,是藏族老乡。
    看着石块不时从山顶急速滚下,向高原凭借着灵敏的耳朵寻找声音传来的方向。他扒着松散的石块,循着微弱的求救声,看到一块石头砸在一位运送物资的藏民身上。
    向高原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人间,虽然他很早就想到了献身高原,甚至连名字都叫了“向高原”。
    汉族老师田永涛强调:我目睹了他的死亡,他是在救藏族老乡时被滚石砸中。在我们将他抬到担架上时,他让我从他口袋里掏出口琴,然后他合上了眼睛。
    高原的天婴儿的脸,说变就变,说天晴就万里无云。
    我们看到刚修好的山路已被冲毁,到处是一片泥泞,被泥石流摔烂成千层饼一样,扭曲变形,层层叠叠。
    所有人看见的青藏高原是美丽的,是神圣的,也是祥和的,但山区地貌会把这种恐怖无限放大成一种死亡的阴影。雪崩带来短暂而剧烈的山洪是本次暴雨天气过程中的主要灾难。对修路工人来讲,用汉语总结就一句话:“遇到了地质灾害。”
    这是不足为怪的现象,总会被人们忽略不计的。也正是这些看起来无害美丽的山谷,溪流,远远的崇山峻岭……它们其实都暗藏杀机,所需要的,只是一场诱因:雪崩和大雨。俗坡卡当村的农牧民们不知是哪个带头先坐在了汉族老师田永涛身边,陆陆续续的人都席地而坐听他讲修路工人的故事。
    嗨,俗坡卡当村的老乡们,你们挖虫草时在高山顶上,从那里看高山的低洼部位,公路要绕着深陡谷底盘山而上,那些山谷不一定是水冲而成,但水冲一定会形成山谷。
    风吹石头跑,四季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夏天穿棉袄。灾难就在山谷口上等着,向高原的样子我还记得,一口口白气从他嘴里冒出来,嘴唇和脸颊都成了深紫色,工区长和工友们使劲喊他,他只是眨眨眼,艰难地用手指指嘴,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大家围上去,每一个目睹者都流下了热泪。他拉着工区长的手要把马留给工区长。向高原的马,一匹叫做“白龙马”的蒙古马,在他的主人去世后,成为你们父亲的坐骑。常常,你们的父亲不是坐在它的背上,而是牵着它并排着走,就像挽着他的好兄弟向高原在散步。
    哥哥泽仁朗结和弟弟泽仁朗追想起来了,他们曾经骑过那匹马,是父亲骑马回到道班养护站的日子里。马上的工区长扎西旺杰把半拉衣袖掖在裤腰里,强壮的胸脯和臂膀在夕阳下闪着青铜的光辉。
    这时候月亮升到中天了,妈妈桑吉卓玛从道班站厨房回到了家中。夜晚,窗前灯影渐明,窗内漫起低沉悠远的诵经声,远处的经幡猎猎作响,拂过山腰处寺院厚厚的高墙。
    一个老迈的俗坡卡当村牧民,朝这边走来,路遇另一个牧民,他们在说着什么,风让几步之外的汉族老师田永涛、哥哥泽仁朗结和弟弟泽仁朗追什么也听不见,他们的声音仿佛是被头顶遮住他们脸的方形帽子折断了。
    哥哥泽仁朗结和弟弟泽仁朗追正想道别回家睡觉,那两个牧民突然又走近了他们。那是两张难忘的脸:一张像褐色的岩石,布满了岁月的刀痕;一张空洞而茫然,眼睛似乎已经失明。
    其中的一个牧民希望自己的孙子来道班站上学读书,另一个则手摇转经筒喃喃自语。
    汉族老师田永涛不假思索就答应了,他希望更多的藏族儿童说汉语。月光下的人影沉静、安详,令弟弟泽仁朗追觉得看见的是远古生命的化石。一切又恍若隔世,像一帧泛黄的老照片。一个道班站工人死亡的故事,此刻弟弟泽仁朗追心里滋生了一颗平静如莲的心,清澈而满足,他想以后如果爸爸想打我们,那就打我一个人吧,爸爸打人的手掌是温暖的安抚。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前两段开门见山,“遗物”“去世”揭示出这是一个令人感伤的故事,给整篇文章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
    B.文章中“5000多米”“33公里”“20年”等多处详细数字的运用,突出修路工人修建果木拉山和日拉山公路的艰难。
    C.“低沉悠远的诵经声”“猎猎作响的经幡”“寺院厚厚的高墙”等环境描写精当到位,让小说内容更为真实可信。
    D.小说讲了一个汉族老师田永涛讲故事的故事,这种故事套故事的结构颇具匠心,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变得更为复杂。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描写田老师叙述向高原去世这件事时运用了错时的叙事时序。
    B.作者刻画两个藏民的形象时,善于抓住面部细节进行描写,形象传神。
    C.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弟弟对向高原牺牲的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
    D.小说虽然描写了雪山修路中困难残酷的一面,但又闪现着奉献的光辉。
    8.有人说,这篇小说不仅歌颂了英勇救人的修路工人向高原,还有更多的意蕴,请结合全文,尤其结合最后一段加以分析。(6分)
    9.在创作小说之前,葛水平一直从事散文、诗歌和戏剧的创作,这使得她的作品将诗意语言、诗意情怀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极富诗意的文本。请结合本文赏析葛水平诗性语言的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鲁襄公如楚,及汉,闻康王卒,欲还。叔仲昭伯曰:“君之来也,非为一人也,为其名与其众也。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诸大夫皆欲还。子服惠伯曰:“不知所为,姑从君乎!”叔仲曰:“子之来也,非欲安身也,为国家之利也,故不惮勤远而听于楚;非义楚也,畏其名与众也。夫义人者,固庆其喜而吊其忧,况畏而服焉?闻畏而往,闻丧而还,苟芈姓实嗣,其谁代之任丧?王太子又长矣,执政未改,予为先君来,死而去之,其谁曰不如先君?将为丧举,闻丧而还,其谁曰非侮也?事其君而任其政,其谁由己贰?求说其侮,而亟于前之人,其仇不滋大乎?说侮不懦,执政不贰,帅大仇以惮小国,其谁云待之?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且夫君子计成而后行,二三子计乎?有御楚之术而有守国之备,则可也;若未有,不如往也。”乃遂行。
    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荣成伯曰:“不可。君之于臣,其威大矣。不能令于国,而恃诸侯,诸侯其谁暱之?若得楚师以伐鲁,鲁既不违夙之取卞也,必用命焉,守必固矣。若楚之克鲁,诸姬不获窥焉,而况君乎?彼无亦置其同类以服东夷,而大攘诸夏,将天下是王,而何德于君,其予君也?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乃归。
    (节选自《国语·鲁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
    B.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
    C.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
    D.若不克鲁/君以蛮夷伐之/而又求入焉/必不获矣/不如予之夙之/事君也/不敢不悛/醉而怒/醒而喜/庸何伤君/其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叔仲昭伯,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谥号昭,叔孙氏的别支叔仲氏,“伯”是老大。
    B.芈姓,春秋时楚国祖先的族姓,国君以熊为氏,昭、屈、景,是楚国三大公族的氏。
    C.恃,文中的意思是依赖、依靠。与“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中的“恃”意思相同。
    D.诸姬,代指周王室,姬姓是周朝国姓。周初武王大封诸侯时,姬姓国就有五十多个。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襄公听闻楚康王去世的消息后,打算返回鲁国。只有叔仲昭伯持反对意见,子服惠伯认为应该听从国君的想法,其他大夫也都希望返回鲁国。
    B.叔仲昭伯认为鲁襄公带领诸位大夫不辞辛劳地出使楚国,不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是服膺正义,而是畏惧楚国的实力地位。
    C.叔仲昭伯反对鲁国国君中途返回自己的国家,虽然鲁襄公是考虑周详后才采取行动,但如果鲁国与楚国开战的话,鲁国没有抵御楚国的实力。
    D.荣成伯认为,尽管鲁国大夫季武子夺取卞城的举动不合规矩,但是如果请求楚国出兵来讨伐季武子,无论胜负,对鲁襄公来说,都是不利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从君而走患,则不如违君以避难。
    (2)反,及方城,闻季武子袭卞,公欲还,出楚师以伐鲁。
    14.叔仲昭伯劝说鲁襄公到楚国去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感遇三十八首·其二
    陈子昂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
    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起兴,写春夏时节,兰草和杜若茂盛地生长,一派生机勃勃。
    B.清幽的山林中,到处是红花紫藤,以乐衬哀,反映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C.这首诗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四季更替的自然风光,具有浓郁的隐居气息。
    D.诗人以议论入诗,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诗并无生硬之感。
    16.明代胡应麟《诗薮》云: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古雅指雅致而有古典风味),唐初自是杰出。本诗“古雅”之处体现在哪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担当着国家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中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2)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四章》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不中!不中!”当前南峪村的百姓听说这个新来的干部要搞什么“科学种植”时,第一反应都是反对。这不怪村民,在这片水土流失极其严重的土地上,村民世世代代都是在石头缝里刨生活,想要在山上栽果树,无疑是 ① 。本科专攻桑蚕的李保国不这样认为,他决定从板栗树和苹果树入手,一步步摸索如何在山上栽树。面对一个自己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他借来大量专业书籍,石板屋中、煤油灯下,漫漫长夜里,一点点摸索着大山的脾气,他决心要开发出适合太行山地区的苹果和板栗栽培技术。
    有了丰富的理论储备,是时候对村里种植的树木进行改革了。李保国采用双枝更新法:每年砍去一些老树枝,促进新树枝的萌发,达到果树逐年更新的效果。这些方法在村民看来就是“胡闹”,他们担心李保国会毁掉自己的果树,担心这个城里人会 ② ,无法坚持到最后……争执中,李保国提出由自己承担所有亏损,村民才勉强同意。
    当年九月,李保国负责的果树带来了  ③  的收成,金灿灿的果实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点燃了村民致富的热情,这个看似农民的大学教授终于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适当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年来,盲盒以其独特的卖点深受广大年轻消费者的喜爱。不过,  ①  ,也隐藏着商家虚假宣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尤其“固定款+隐藏款”的营销方式,很容易被不良商家钻空子,诱导人们盲目消费。现实中你会发现,“盲盒诱导食品过度消费”“活体宠物盲盒”之类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盲盒经济”越来越火热,监管要及时跟进。对于盲盒这样的新生事物, ② ,才能保障其健康发展。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中,对盲盒经营作出了更加清晰的规范。比如,药品食品不得以盲盒形式销售,餐饮服务经营者搞盲盒促销不得诱导超量点餐,不得向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等,相关举措切实回应了市场关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市场经济越发活跃的今天,“盲盒经济”走向规范化、法治化是大势所趋。此次国家有关部门及时出手,针对当前“盲盒经济”存在的种种问题, ③ ,为行业发展划定相关底线、红线,相信像“天价盲盒炒作”“借盲盒售假”等现象,将会得到有效遏制。
    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曲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你要是认真想一想,就会知道这件事不是看到的这么简单。
    B.面对这样的失误,他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吭声了。
    C.他对事业的追求非常执着,他的那种奋进精神叫你不得不佩服。
    D.请你在9月1日前完成这份大学生暑假实践活动的调查报告。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日,“小镇做题家”再度成为网络热词,引起社会关注。起初,“小镇做题家”是一些人的自嘲,意思是他们出生在普通家庭,为了考取大学,只会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视野和特长。然而,随着舆论的发酵,这原属寒门学子的幽默自嘲,却被某些声音冠以“做题机器”“不思进取”,对他们极尽嘲讽和鄙夷。当然,更多人认为“小镇做题家”不应该是贬义词,它是茁壮成长、积极向上的代名词。这个词意味着他们更有韧性,更加坚强,更能打破“魔咒”,收获更加精彩的人生,实现生命的价值;我们应该对他们永远保持最大程度的善意和尊重。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