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级高二学年10月阶段检测语文试卷答案
1.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但其观点完全一致”分析错误,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先秦诸子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但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是相同的。B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分析错误,材料一第三段只是说《礼记·大学》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C项,“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分析错误,文中没有对二者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材料二首段末句只是说后者更为流行。故选D。
2.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追求物质欲望满足,必然会导致……”分析错误,扩大了范围,材料二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故选C。
3.答案 B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B项,此人的幸福观与材料二的观点不符,不能作为论据。此人认为“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余生足矣”与材料二提倡的“通过奋斗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不符。故选B。
4.答案 破立结合,先破后立。(2分)增强了对两种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2分)明确主要特点,用自己的话说对给1分,用术语说对给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的能力。材料二开头列举了两种幸福观,然后指出“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性与社会问题”,然后分别论述二者的危害性,最后指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这样先破后立,破立结合,增强了对两种幸福观的批判性,使作者的观点态度更加鲜明。
5.答案 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1分)材料二中,“自由的发展”是指人要摆脱对资源、物质等贪欲的控制;“全面的发展”是指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2分)这与材料一中的先秦诸子“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1分)
解析 本题考查把握材料内容并分析其内在联系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与材料一部分观点基本一致。材料一从物质与精神、个人与社会、志向与责任三方面探讨幸福的内涵,论述了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在当今的重要启示意义。材料二主要论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材料二中“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的观点与材料一中先秦诸子“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的幸福观一脉相承。
6.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D.“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错误,此处只是杂货店老板娘与格诺韦法拉家常的谈话,“二月”的预产期并没有“饱含了作者对旺盛、蓬勃生命力的热情赞美”,相反,从“太太考虑过没有,这儿周围都在打仗,我们这些傻女人干吗还要生孩子”“那是个优秀的账房先生,照管着‘亏欠’和‘盈余’项目,必须保持平衡。既然有人丧命,就得有人降生”,写出作者对战争中仍不得不降生的新生命的怜惜之情。
7.答案 C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C.“都是对战争的直接控诉”错误,应该是对战争的间接控诉,没有直接指责战争带来的伤害,而是通过不愿意生男孩送上战场来表达人们对战争的厌恶。
8.答案 (1)“杀虫粉”让她联想到德国人的毒气,表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2分)(2)“杀虫粉”让她联想到蟑螂的感受,折射出人物内心的柔软与善良。(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细节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由“‘杀虫粉’几个字突然使她感到恶心。她想起了德国人使用的毒气,眼睛一遇上就变瞎”可知,“杀虫粉”让格诺韦法想起了德国人的毒气,人类用毒药毒杀虫子,但人类同时也在被战争狂热分子用毒气毒杀,这种在战争中人如虫子般被随意伤害、糟蹋的感受让她格外难受,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同时,“如果拿申贝尔特的杀虫粉去撒蟑螂,蟑螂是否也有同样的感受”,她因为人类对德国人使用毒气感到不适而联想到蟑螂是否也会有同样感受,是否也与被毒气杀掉的人类一样痛苦绝望,能体谅到虫类的感受,反映出她内心的善良、柔软。
9.答案 (1)回避战场血腥,关注女性题材,凸显女性对战争苦难的承受力;(1分)(2)选取孕妇形象,叙写日常生活,突出母性温柔中蕴含的坚强与乐观;(1分)(3)以细腻的笔触、轻盈的语言,表达战争与和平的宏大主题。(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内容和写作特色的能力。文本二提到“温柔是对另一种存在的深切的情感关怀,关怀它的脆弱、独特,以及无法抵挡痛苦和时间的承受力”,“另一种存在”“它的脆弱、独特”指向的是小说中的形象,“情感关怀”指向的是小说主题。从形象上看,文本一回避了战争的血腥场面,关注女性题材,选取战争中丈夫参军后留守家园的孕妇的独特形象,叙写了她们的日常生活,凸显了女性对战争所带来的苦难的承受力,突出母性温柔中蕴含的坚强与乐观;从主题上看,文本一通过细腻的笔触等,表达了战争与和平的宏大主题。
10.答案:B。A文:华美、文采 C怨:讽刺时政 D恶:怎么
11.答案:D A.当通尝,絖通纩 B.内通纳,泮通判 C.行通形,亡通无 D.累通蔂,已通矣,知通智
12.答案B。古今异义词:不行、相爱、一日、小子
13.答案A。A定后、定后;B宾前、省略被动;C状后、判断;D省略状后、判断
14答案:C。①⑥⑬名作动、②⑧⑨⑭形作动、③⑪使动、④⑫名作状、⑤⑦形作名、/⑩意动
15答案:B A于是;兼词,于之;哪里B主谓之间 C表假设、表转折。D用、来
16.答案:C。最有影响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17.C解析:“无他”为固定句式,意为“没有其他的(原因)”,其前后应断开,据此可排除A、D两项。“管仲且犹不可召”中,“管仲”作“且犹不可召”的主语,二者中间不应断开,据此可排除B项。
18.C 解析:“舜将首领的位置传给尧”错误,应为“尧将首领的位置传给舜”。
19.解析:“在景子看来,礼不仅是人安身立命的关键,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手段”无中生有。
20.1译文:齐国人没有拿仁义与齐王谈论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
解析:(1)第一个“以”,用、拿;第二个“以”,认为;“与”,和、跟;“岂”,难道。以上三点 各一分,句意1分。
20.2译文:因此,商汤对伊尹,先向伊尹学习,然后以他为臣,于是不费力气统一了天下。
解析:(2)“焉”,兼词,于之;“臣之”,以之为臣;“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上三点 各一分,句意1分。
21.孟子认为,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要有事情商议,就会(亲自)前去请教有德行的臣子,而自己具有道义和仁德,并不比拥有爵位和财富的人缺少什么,所以齐王应该亲自来请教自己,而不是召见自己。
解析:结合文章最后一段中“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等内容可知,孟子认为,自己拥有道义和仁德,若齐王真心想请教,应该亲自前来。
22.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C项,“以至把所有‘机心’完全交付于当下一路美丽的风光”错误,“当路”指的是当权的人。故选C。
23.答案 诗人此时虽然被贬永州,仕途失意,但本诗所写景物清静幽雅、高远寥廓,所发之情恬淡闲适、豁达洒脱,表面看并无怨愤之情;在诗人喜爱愚池和希望归隐的背后则蕴含着他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诗写诗人与谢山人早晨同到愚池游览时的情景,虽飘然有出尘之思,然毕竟身处逆境,聊作羲皇上人,也只是暂时的自我安慰。本题可根据诗歌的内容解释“困厄之境”,“困厄之境”指被贬永州、仕途失意,“淡泊之音”指所写景物清静幽雅、高远寥廓,“不怨”指所发之情恬淡闲适、豁达洒脱,“怨”指对官场的不满和对现实的无奈。柳宗元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在景物中,写出了一种“无我之境”。写景与抒情相交,情与景相融,物我合一,浑然一体,脱俗造化,境界清新高阔,情趣恬淡幽雅,意兴洒然。
24(1)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2)为人由己 而由人乎哉
(3)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4)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
(5)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
(6)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7)鸿雁长飞光不度 鱼龙潜跃水成文
25答案:C。A狷介之士juàn;B诨名hùn;D佣金(yòng)翎毛líng
26.答案:D。A宣泄、半途而废;B一筹莫展、恪守不渝 C无济于事
27.答案 A解析 句末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心中最宠爱的孩子”是句子的一部分,句号不能放在引号内。
28. 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表达创业艰苦的成语;新旧更替(新旧嬗变)表达新代替旧的成语。
29.D 解析:所填的句子与上文中的“不是断层”相衔接,应使用“而是”与前面的“不是”呼应,构成“不是......而是......”的结构,排除AC;“新的一代也是父母的孩子”是“和他们的父母一样身上也有时代的烙印”的原因,应先交代原因,所以排除B。
30.A 解析:画线句子有三处语病:①“通过笔下人物的刻画描写”成分残缺,“刻画描写”缺少相搭配的介词,应在“通过”的后面加上介词“对”。②“人物、时代成长”搭配不当,“成长”和“人物”可以相搭配,但和“时代”搭配不当,和“时代”相搭配的动词为“变迁”,可改为“人物成长、时代变迁”。③“体现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生活的磨砺中互相理解与依靠的过程”搭配不当,“体现”和“过程”搭配不当,应将“体现”改为“展现”。全部修改正确的只有选项A项。
故选:A。
31.(1)这个时间段并不适合锻炼(1分)(2)下午是最适合健步走的时间(2分)(3)还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1分)
解析:(1)“其实”意味着语意转折,再结合“在上午这一时间段,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比一天中的其他时间段更高”可知,这个时段不宜锻炼,故填“这个时间段并不适合锻炼”;
(2)上午、晚上都不适合锻炼,则得出结论:“下午是最适合健步走的时间”;
(3)结合举例“关节、肌肉都无法及时恢复常态,容易引发关节炎”可知步数过多会伤害身体,对应上句“不但没必要……”,故填“还可能会伤害自己的身体”。
32.健步走是诸多运动中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健步走有很多好处,但很多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文段内容主要需要说健步走的好处及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1)首先找到观点句“在诸多运动中,健步走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健步走既能强身健体”,可概括为“健步走是诸多运动中一个不错的选择”;
(2)“健步走既能强身健体,又不会对关节产生较大的损伤”可概括为“健步走有很多好处”;(3)再提取关键信息“很多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根据句意,后两句可以构成转折关系的句子,即“虽然健步走有很多好处,但很多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4)整合以上信息得出答案:健步走是诸多运动中一个不错的选择,虽然健步走有很多好处,但很多人都没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
33. [写作指导] 材料有明显的立意倾向,但又留给考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根据“新街道和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权威媒体的批评可知,主流意识对“地名洋化”持否定态度。如果命题仅止于此,那么就犯了立意单一的错误,强迫考生必须达成“统一认识”,也会束缚考生健康、合理、多角度的思考,况且对“地名洋化”都持否定意见也未必符合生活实际。基于此,材料以网友的议论辅之全之,这些议论是从不同角度对“地名洋化”的不同解读,有其合理性。这样,试题就为考生提供了适度的自主权和广阔的写作空间。既可赞同主流意识,也可独出机杼,自圆其说。
[参考立意] (一)不赞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2.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能导致文化的断层。
3.地名洋化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4.地名洋化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
5.地名洋化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二)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无妨。
2.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3.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从”。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三)赞同地名洋化
1.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2.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
3.与世界接轨,中外相融。
4.开阔视野,为世界一体化做准备。
[优秀例文]
传统可以千吟 故土不宜洋名
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中,还映射在日常生活里。纵使是在国内城市,也能实现“一日穿行于罗托鲁拉小镇,漫步在普罗旺斯,游走于卡布奇诺”的幻想。对于故土冠以洋名泛滥的现象,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这不是一次旧酒换新瓶的简单调换,而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攻守战。一个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标号,更是一种地域特色的凝结,在一段岁月的见证下凝固成一份记忆的符号。它目睹了这片地域的兴衰成败,承载了周遭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斗转星移中坚守着文化的沉重。它不再是一个为划分区域而标定的符号,而成为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然而,当凭着“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的底气撕开这个城市的血肉,大张旗鼓地贴上了洋名标签时,简单粗暴的无知糟蹋了文化的传承、地域的记忆、人们的情感时,这样的行为还能说是合乎情理、无关紧要的吗?
传统的丢失,大抵源于自信的不足。有人以“抱残守缺”为说辞指责我们态度保守,但你们认为的“残缺”从未发生在我们的文化里,那是你们“崇洋媚外”的思想和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臆想,真正“残缺”的实际是你们卑屈的心灵和膝盖。对传统文化的固守,更近于对文化底蕴的坚定和自信,我们支持国际交流、文化交融,但绝不会妄自菲薄地动摇传统的根基。古朴典雅的宽窄巷子,诗意盎然的浣花溪,亦真亦幻的神仙树,古韵悠悠的黄龙溪,这些名字,哪一个不是千载岁月留给我们的礼物?洋名的泛滥,大抵是出于人们的急功近利。向往普罗旺斯的浪漫,却无法复制那一片花海,便自以为是地取巧,直接套用地名,妄图以此提升格调品味。殊不知,这是消费情调的土方子,没有架构出预料的浪漫,徒添几分滑稽效果。再者洋名里蕴含的外邦文化看似美丽,但是缺少了那份感同身受的文化共识,它便无力引起情感的共鸣。肤浅而没有根底的美丽只会引来一时的赞美,终逃不过恒长的岁月的磨蚀。没有传统的支撑,它只会被消磨成尘埃,灰飞烟灭于某日。
传统可以千次吟唱,故土实在不宜洋名。洋名的泛滥的确应该适可而止了,我们更应该把欣赏投注在旧地名中,挖掘出隐匿于记忆中的美丽,感悟文化的洗礼,千万次轻吟那些古老的名字,而不是肤浅地执着于那些饶舌矫情的洋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