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江苏省如皋市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初调研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2-09-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2-2023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初调研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一向关注传播的内容,但是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给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由于言语稍纵即逝,具有特殊记忆力的人便拥有了一定的话语特权,这就是历史上祭司之类的人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首长的原因。
    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但是,文字本身也造成新的社会隔阂。因为它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字世界,造成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逾越的鸿沟。说话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识字和书写则需要长期的学习,只有极少数人有机会掌握这种技艺并成为统治者,构成一种等级性极强的线性的社会权力链。文字虽然可以较长久地记录下历史的信息,然而手写文字对信息的复制效率过于低下,难以形成规模化的传播,社会交流的扩大要求人们设想可以复制文字的传播技术,于是,印刷术应运而生。
    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11世纪,中国人毕异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几百年内,这一发明并没有被用于新闻的规模化传播。在1450年前后,德国人谷登保重新发明出了活字印刷术,这项技术即被广泛应用。印刷文化蕴藏了最近数百年人类的深刻思考,但是它的解放意义仍然是有限的,它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又形成了新的传播垄断,因为数量巨大的没有足够读写能力的人自然被排除在外。随着19世纪中叶工业化国家普及国民教育,废除知识税,报刊得以进入千家万户。信息流动的加快,打破了社会的封闭状态,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首次显现出自己的力量。
    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煤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电子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的限制。电话、广播诉诸人的听觉,电视、网络传播同时诉诸听觉和视觉,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人也能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获得信息。特别是电视和网络。它们把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都调动了起来,将鲜活生动的声音和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无形中,电子媒介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结构。
    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摘编自陈力丹《传播媒介变迁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
    从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传播学文章,到近年来多省的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的社会动员功能、信息茧房等传播学理论。专家认为,随着传媒的发展,媒介使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可能成为传播者,因此,我们对传媒知识普及,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大力推广。
    根据CNNIC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为9.04亿,较2018年底增长750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4.5%;手机网民规模达8.9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3%。
    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世界第一,互联网媒介越来越社会化、生活化,只有增强民众的媒介意识,提升其媒介素养,民众的文明素质、社会的稳定和谐、中国的软实力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而青少年作为最容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群体,理所当然成为提升全社会媒介素养的重要一环。
    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介的赋权使得人们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言语甚至实体上的伤害,在朋友圈骂人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种种情绪化的言论和表达常常在网上掀起一场又一场骂战;谣言的散布与传播消耗公众爱心、浪费社会资源;人肉、诋毁、谩骂导致的网络暴力甚至可以将一个人摧毁……
    社会上此类乱象、问题的发生,归根结底都与民众的媒介素养低下有关。因此,媒介素养应当在全社会引起重视,未来网络世界的受害者,下一秒,或许就是你我。
    根据格伯纳的“涵化理论”,大众传播的“象征性现实”对全社会具有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培养效果”,这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形成”过程中尤其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它可以超越不同的社会属性,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的共同印象。
    这种“涵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尤其大。青少年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如今,短视频、直播几乎已经超越了电视的作用,培养和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兴趣、世界观、价值观。从去年山东女孩哲哲模仿短视频自制爆米花被炸伤身亡,到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游戏无法自拔、网红的低龄化趋势,青少年了解世界的渠道异常丰富,但由于筛选信息的能力不足,很容易被网上鱼龙混杂的内容裹挟,被“培养”成低俗、扭曲的人。
    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除了在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硬性措施外,加强对青少年的蝶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看待媒介、辨别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长远、有效的柔性措施。
    (摘编自公众号文章《陈力丹文章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1. 下列对“传播媒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言作为最早的传播媒介,是通过生活就能获得的能力,但不具有长效机制,记忆力超强的人拥有话语特权,掌握一定的社会控制权。
    B. 文字作为传播媒介,可以长久记录信息,但本身造成了新的社会隔阂,识字者与文盲之间难以沟通,复制效率不高,不利于规模传播。
    C. 印刷术提高了信息复制的效率,但读写能力不足的人处于劣势,随着社会的发展,国民教育的普及,有所改观,彰显大众传播的力量。
    D. 电子媒介作为新兴的传播媒介,打破了传播的文化条件限制,有利于人们获得视听信息,改变了社会结构,也产生了可以预见的新问题。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目前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人们将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甚至会产生极端的表现。
    B. 高中语文课本收入传播学文章,高考语文试题涉及媒体传播学理论,是因为传播媒介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
    C. 在媒介使用中,人们既可能是传媒的客体也可能是传媒的主体,对民众普及传媒知识、提升媒介素养值得重视。
    D. 如今,短视频、直播等媒介的影响超越了电视,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尤其要注重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新冠疫情期间,志愿者们在医院入口处帮助教会老年人下载“行程码”和“健康码”,便于他们顺利入院就医。
    B. 据报道,在不到4个小时的时间里,来自安徽省50个贫困县的102个农产品亮相某直播平台,销售额超过千万元。
    C. 某小学开展“护苗行动”,转发“网络谣言常见N个特征”“清朗网络,从我做起”等博文,吸引广大儿童参与。
    D. 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要求“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如何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你有哪些好的建议?结合材料二分条列举。
    【答案】1. D    2. C    3. B   
    4. ①首先提出,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不可忽视;
    ②接着,按时间顺序分析语言、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媒介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③最后指出新传媒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5. ①国家层面:加强立法,增强民众法律意识;
    ②媒体平台:优化技术设计,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硬性措施;
    ③民众个体:加强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明辨是非能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
    D.“可以预见”错误。由原文“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可知,这些问题都是不可预见性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A.“人们将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甚至会产生极端的表现”错误。由原文“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可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B.“是因为传播媒介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紧密”错误。由原文“专家认为,随着传媒的发展,媒介使用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关系越来越紧密,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他们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可能成为传播者”可知,原因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甚至儿童不仅是被动地接收信息,也可能成为传播者。
    D.“短视频、直播等媒介的影响超越了电视”错误由原文“如今,短视频、直播几乎已经超越了电视的作用,培养和影响着当代青少年的兴趣、世界观、价值观”可知,原文中是“几乎超越”,选项说法绝对化。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重视传媒知识普及、推广媒介素质教育”,而选项B说的是网络直播在农产品销售中的作用,不能体现材料二的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提到现在随着传播媒介的快速更新换代,人们开给意识到,媒介形态本身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第二段是说最早的传播活动是借助语言进行的,第三段是说随着文字及书写材料的出现,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第三段是说印刷术的发明通常被视为信息传播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第四段是说从19世纪的电报、电话、电影,到20世纪的广播、电视、卫星通信、计算机网络,电子煤介不知不觉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所以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分析语言、文字、印刷、电子媒介等媒介形态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第五段说到传播媒介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而第六段重点指出新传媒技术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当下,人人都有麦克风,网络媒介的赋权使得人们在表达自我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他人带来言语甚至实体上的伤害,在朋友圈骂人已经侵犯了他人的名誉权:种种情绪化的言论和表达常常在网上掀起一场又一场骂战;谣言的散布与传播消耗公众爱心、浪费社会资源;人肉、诋毁、谩骂导致的网络暴力甚至可以将一个人摧毁……”可知,国家要加强立法,增强民众法律意识。
    由原文“在视频平台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硬性措施”可知,媒体平台要优化技术设计,上线“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等硬性措施。
    由原文“加强对青少年的蝶介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看待媒介、辨别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更为长远、有效的柔性措施”可知,民众个体也要加强教育,提高道德修养,培养明辨是非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却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桃,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翘翘的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款,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千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做了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他安排在屋桅下的那块门板上,—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他自己一下子扑在冒烟的手榴弹上……”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啊”了一声。我看见的是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者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地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
    文本二:
    茹志鹃在《我写(百合花)的经过》中写道:《百合花》里的人物、事件,都不是真人真事,也不是依据真人真事来加工的。但是小说里所写的战斗,以及战斗的时间地点都是真的。著名的苏中七战七捷之一,总攻海安战斗的时间,正是一九四六年的八月中秋。那时候,我确实是在总攻团的前线包扎所里做战勤工作。我在包扎所的第一个工作,也正是去借被子。而该小说中对通讯员的描写,则主要取材于我在莱芜战役中和一位通讯员去战斗最前沿的亲身经历。我在确定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的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女性的“我”,来串起整个故事。
    茅盾在文中写道:“《百合花》有它独特的风格……它的风格就是:清新、俊逸。这篇作品说明,表现庄严的主题,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的笔调,还可以有其他的风格。”“作者善于用前呼后应的手法布置作品的细节描写,其效果是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我以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千余短病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它是结构谨严,没有闲笔的短篇小说,但同时它又富于抒情诗的风味。”
    《战争中的另类百合》一文的作者史晓玮认为:《百合花》“关注于战争中人物心灵世界的变化,以另类的艺术展示视角、情感视角和审美视角,对革命战争和革命战士进行了另类的阐述,产生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为革命战争题材文学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一九四六年的中秋”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作者运用历史事件的真实时间,带领读者走进那段峥嵘岁月。
    B. 新媳妇一开始不肯借被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因为这条全新的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也可能因为借被子的通讯员不善言辞。
    C. 新媳妇当着通讯员的面将被子借给“我”,就是故意气通讯员,而“我”让通讯员抱走被子,缓和了紧张气氛,利于军民和谐。
    D. 在护理伤员时,新媳妇红了脸,只同意做“我”的下手,而在给通讯员擦拭身子时丝毫没有忸怩羞涩之态,显得庄严而虔诚。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百合花》是一篇将战争主题和人性审美意蕴巧妙结合的佳作,对战争的描写用笔俭省,而对通讯员、新媳妇则不惜笔墨,从中我们能体会作者的审美感受。
    B. “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迁怒于新媳妇,也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不善言辞的窘态。
    C. 小说中有不少意蕴丰富的意象,如“百合花”,一方面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预示新婚夫妻百年好合;另一方面又象征了年轻媳妇的朴实美丽与纯洁无瑕。
    D.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思想情感的美好起到了正衬作用。
    8. 找出文本中“前呼后应”的细节描写一例,分析其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9. 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照战争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
    【答案】6. C    7. B   
    8. 前呼后应的细节:通讯员军装肩头上的破洞。
    第一处写通讯员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新媳妇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不肯。表现了通讯员的慌张、腼腆,新媳妇的热心、真诚、淳朴。
    第二处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依然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表现了新媳妇对通讯员舍己为人不幸牺牲的悲伤、崇敬之情。   
    9. 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骚、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批判战争的罪恶。④以女性视角写作,形成清新、俊逸的风格,更能打动读者,更好地彰显“人性美”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新媳妇当着通讯员的面将被子借给‘我’,就是故意气通讯员”理解有误,根据原文“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可知,被子是她惟一的嫁妆,寄托着最美好的感情,刚过门三天就被借走,有点舍不得,不是故意气通讯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表达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迁怒于新媳妇”“为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错误,通讯员的话表达的是没有借到被子的不满,他得知真相后也没有自责。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情节细节特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
    前文提到通讯员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衣服有了破洞,后面写直到牺牲,这破洞依然还在,新媳妇为通讯员补破洞。破洞勾连前后情节,为前呼后应的细节描写。
    第一处,“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写通讯员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新媳妇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不肯。表现了通讯员的慌张、腼腆,新媳妇的热心、真诚、淳朴。
    第二处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依然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句子“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的主语是“新媳妇”,“她”在那个“通讯员”失去了生命,“手都冰冷了”的情况下,依然为他缝补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这里从描写技巧角度看,“依然”“细细地、密密地缝着”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而人物的动作、细节描写则是为了体现人物的心理情感,此处的动作、细节描写体现了“新媳妇”的心理,即不愿意看着牺牲的小通讯员穿着有破洞的衣服遗憾地离开我们,也表现了她的淳朴、善良,以及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等复杂情感。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视角艺术效果的能力。
    本文中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主要是通过“我”这个人物形象来实现的。虽然,作品主要写的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是,“我”却是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不可缺少的穿针引线的人物,是故事的叙述人和情节发展的重要推动者。因此,“我”不仅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方式的承担者,而且也是作品中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与小通讯员去前沿包扎所的路上,主动找他搭话,主动认老乡,甚至带着挑衅性地问他娶媳妇了没有言行,表现出一种战争年代革命队伍中的女同志特有的“泼辣”,是一个具有着强烈性别意识的人物。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作为女性,能敏锐的感觉到身边人物的细节性的特征,“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她听着,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笑”,这些是作者通过“我”细腻的感觉描写出来的,细致描写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动作和神态,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本文写战争,却没有正面写激烈血腥的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卫生所里的“我”这个女性形象侧面描写战争,如“但从他们满身泥泞,极度疲乏的神色上,甚至从那些似乎刚从泥里掘出来的担架上,大家明白,前面在进行着一场什么样的战斗”的交代,均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交代出来的,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从女性视角的讲述效果来看,读者跟随独特的女性视角,细腻的感受着通讯员和新媳妇的人物特点,侧面了解战争的残酷和血腥,这与一般的写作视角比起来,给读者新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能够让读者更好更细致地把握小说内容,体会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6小题,23分)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就砺则利(靠近)     术业有专攻(研究)
    枉用相存(同“荐”,推荐)使快弹数曲(畅快)
    B. 洎牧以谗诛(等到)     廊腰缦回(萦绕)
    度义而后动(适宜)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养)
    C. 翘然矜鸣(得意、骄傲)     急逐趁之(追逐)
    使之肖我(像) 功施到今(施加)
    D. 披帷西向立(披着)     唯君图之(希望)
    奏刀霍然(进)     刑于寡妻(同“型”,做榜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枉用相存:存,问候句意:(宾客)屈驾前来探望我。
    C. 功施到此:施,蔓延,延续。句意:功烈延续到今天。
    D.披帷西向立:披,揭开,分开。句意:掀开帷帐朝西站着。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初,上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①,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朕之所为,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辞,直书其事。
    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性狷介,与同僚多不合。尝言于上曰:“房玄龄与中书门下众臣,朋党不忠,执权胶固,陛下不详知,但未反耳。”上曰:“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以为:“贞观之初,选贤立政,人臣之勤,玄龄为最。自非有罪在不赦,搢绅同尤,不可遐弃。陛下若以其衰老,亦当讽谕使之致仕,不可以浅鲜之过,弃数十年之勋旧。”上遽召出之。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疾笃,上征赴玉华宫,肩舆入殿,至御座侧乃下,相对流涕,因留宫下。闻其小愈则喜形于色,加剧则忧悴。玄龄谓诸子曰:“吾受主上厚恩,今天下无事,惟东征未已,群臣莫敢谏,吾知而不言,死有余责。”乃上表谏。上自临视,握手与诀,悲不自胜。癸卯,薨。
    柳芳曰:太宗定祸乱而房、杜②不言功,王、魏③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④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注】①六月四日事:李世民曾于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发动玄武门事变。②杜:杜如晦,唐初名相。③王、魏:王珪、魏徵,唐初名臣。④英、卫:英国公李世勣、卫国公李靖,唐初名臣。
    11. 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   )
    A. 上曰/联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B. 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C. 上曰联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D. 上曰联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癸巳,干支之一。古人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用来纪年、月、日。
    B. 致仕,把官职交还给朝廷,即辞去官职。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C. 司空,中国古代官名,与司马、司寇、司士、司徒并称五官,司空掌管军政和军赋。
    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封爵的官员之死为薨,也用于皇帝的高级妃嫔和皇子公主之死。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史官所记,本应不虚美不隐恶,然而太宗时期的史官对玄武门事变的记载用词多有隐讳,太宗命令删去浮辞,如实记载。
    B. 房玄龄曾因衰老被遣回家中,褚遂良劝谏皇上不可轻易废弃几十年的功勋大臣,唐太宗最终听取了建议,立即召回房玄龄。
    C. 房玄龄病情加重,仍心系国事,群臣对太宗东征一事不敢进言,房玄龄认为知而不言,死有余责,在临终之前仍上表劝谏。
    D. 房、杜二人不自矜功伐,为人谦虚,主动让贤,推行文道,使天下太平,却归功于君主,史臣柳芳认为二人堪称“宗臣”。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瑀内不自得,既数忤旨,上亦衔之,但未忍废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齐桓晋文之事》)
    15. 萧瑀诬陷房玄龄,唐玄宗认为萧瑀之言太过分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答案】11. A    12. C    13. B   
    14. (1)萧瑀内心很不自在,又多次冒犯唐太宗旨意,唐太宗也怀恨在心,但不忍废他的官。
    (2)慎重办理学校教育,把善事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陈述给人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15. ①人君选贤,用人不疑。
    ②不可求全责备,要取其所长。
    ③唐玄宗并非愚钝昏聩,不分好坏之人。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唐太宗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想阅览国史,知道以前的过失,作为以后的警戒,希望您撰写完成后呈给我看。”
    “曰”是对话标志,后面断开,排除CD;
    “异于前世帝王”是状语后置句,“帝王”后断开,排除BC;
    “国史”做“观”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司空掌管军政和军赋”错误。“司空”主管礼仪、德化、祭祀等,掌管军事的是“司马”。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B.“房玄龄曾因衰老被遣回家中”错误。由原文“冬十二月,房玄龄尝以微谴归第,褚遂良上疏”可知,冬十二月,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责备而回家赋闲,诸遂良上书。由此可知,房玄龄被遣回家是因为“轻微过失”,而不是“因衰老”。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不自得”,不自在;“数”,多次;“忤”,冒犯;“衔”,怀恨。
    (2)“谨”,慎重;“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申”,反复陈述;“颁”,通“斑”,夹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颁白者于道路不负戴矣”。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卿言得无太甚。人君选贤才以为股肱心膂,当推诚任之”可知,君主选择贤良有才的人作为股肱心腹,应当推心置腹,信任他们。由此可知,人君选贤,用人不疑。
    由原文“人不可以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可知,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舍其所短,取其所长。由此可知,不可求全责备,要取其所长。
    由原文“朕虽不能聪明,何至顿迷臧否乃至于是”可知,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愚钝昏迷到不分好坏的地步。由此可知,唐玄宗并非愚钝昏聩,不分好坏之人。
    参考译文:
    当初,唐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前代史官所记载的史事,都不让君主看,为什么呢?”房玄龄回答说:“史官不虚饰美化,不隐讳过错,若君主看了一定会发怒,所以不敢进献。”唐太宗说:“我的志向和前代帝王不同。我想阅览国史,知道以前的过失,作为以后的警戒,希望您撰写完成后呈给我看。”癸已(十六日),书稿整理完成,进献给唐太宗。唐太宗看到书中所记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关于玄武门事变的事情,用词多有隐讳,对房玄龄说:“以前周公消灭管叔、蔡叔使西周安定,我的行为也和他类似,史官何必隐讳!”随即命令删去虚浮的言辞,真实记载那件事。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秋九月,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宋公萧瑀,心胸狭窄,与同僚大多不合。他曾对唐太宗说:“房玄龄与中书省、门下省的许多官员,结党营私,对陛下不忠诚,牢牢把持朝廷大权,陛下不知道详情,只是没有造反罢了。”唐太宗说:“你说得太过分了。君主选择贤良有才的人作为股肱心腹,应当推心置腹,信任他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一定要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我虽然不能做到耳聪目明,也不至于愚钝昏迷到不分好坏的地步!”萧瑀内心很不自在,又多次冒犯唐太宗旨意,唐太宗也心怀不满,但不忍废他的官。冬十二月,房玄龄曾因轻微过失被唐太宗责备而回家赋闲,诸遂良上书,认为:“贞观之初,帮助陛下选拔贤能,建立国政大体,在群臣中房玄龄是最勤劳的一位。假使没有不可赦免的罪行,朝廷大臣共同反对的话,不可以疏远抛弃他。陛下如果是因为他衰老,也应当婉言暗示让他退休回家,不可以因为微小的过错,就抛弃几十年的功勋旧臣。”唐太宗很快下诏使他回朝。
    秋七月,司空梁文昭公房玄龄留守京师,病情加重,唐太宗召他到玉华宫,准他坐着轿子进入殿中,直到御座旁边才下来,君臣相对流泪,于是留他在宫中住下。太宗听说房玄龄病情稍好,就眉开眼笑,病情加重就忧愁焦虑。房玄龄对儿子们说:“我蒙受主上的厚恩,现在天下太平无事,只有东征高丽还没有停止,群臣不敢劝谏,我明知这件事不应该而不进言,就是死了也有责任。”于是上表劝谏。唐太宗亲自前往探视,握着手和他诀别,悲伤得止不住。癸卯,房玄龄逝世。
    史臣柳芳评论说:唐太宗平定祸乱而房玄龄、杜如晦不谈自己的功劳,王珪、魏徵善于谏诤而房玄龄、杜如晦谦逊让贤,李世勣、李靖善于领兵打仗而房玄龄、杜如晦推行他们的文道,把国家治理太平,把功劳归于君主,称他们为大唐一代功臣,是完全合适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武昌送唐善继①之长沙卫经历
    【明】王佐
    君家柏府旧鹓班,莲幕②官卑且自宽。
    贞观传来犹有笏③,西都相望好弹冠。
    白蘋洲畔休移棹,黄鹤楼中尽合欢。
    若问长沙风景色,江城吹角水漫漫。
    【注】①唐善继,琼山人,诗人的朋友,监察御史唐颐庵的后代,御史署称为柏府,鹓班即朝班。②莲幕:幕府。③唐文宗问魏謩(魏征五世孙)曰:“卿家有何书籍?”魏謩答:“家书悉数全无,惟有文贞公笏板在。”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柏府”与“莲幕”前后呼应,交代了友人先祖德业辉煌和他现在为官的轻松。
    B. 白蘋洲与黄鹤楼是武昌典型自然风光,将其与饯别之会结合起来,自然而流畅。
    C. 尾联以“水漫漫”三个字,将想象之景与离别时内心的情感融为一体,情思深远。
    D. 全诗章法布局秩序井然,用语温厚和平,或直抒胸臆,或用典抒情,情感真挚。
    17. 全诗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A    17. ①对友人的安慰。友人虽出身名门而今只能位处莲幕,希望他能够自我宽解。
    ②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劝说友人不要着急离开,要在武昌的自然美景中与自己共叙深厚的情谊。
    ③对友人的期许。借用“魏征笏”的典故,希望友人能像魏謩一样延续先人的品德与功业,施展才华。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A.“前后呼应”“现在为官的轻松”错。首联意思是你的祖上曾做过御史,如今你虽是幕府的小官,但是要学会自我宽解。诗人先说祖上高官,然后又说朋友如今的处境,这是对比的手法;同时劝解朋友要自我宽慰,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得志而气馁。所以首联通过前后对比,交代了友人先祖德业辉煌和他现在为官的低微。
    故选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奖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君家柏府旧鹓班,莲幕官卑且自宽”意思是你的祖上曾做过御史,如今你虽是幕府的小官,但是要学会自我宽解。诗人是说友人出身名门,但现在处于莲幕,这是对比的手法;同时劝解朋友要自我宽慰,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得志而气馁。希望他能够正确对待,在职位之上能够实现抱负。
    颔联“贞观传来犹有笏,西都相望好弹冠”意思是魏謩家里只有贞观时期留下的笏板,希望有一天也能弹冠于西都。运用“魏征笏”的典故,希望友人能像魏謩一样延续先人的品德与功业,能够施展才华,得以位列高官。
    颈联“白蘋洲畔休移棹,黄鹤楼中尽合欢”意思是来到白蘋洲的时候不要急着离开,停下欣赏一下这里的风景,然后一起到黄鹤楼中饮酒叙旧。诗人劝说友人到武昌的“白蘋洲”“休移棹”停一停观赏美景,到“黄鹤楼”聚一聚叙叙情谊。
    尾联以景结情,采用对写的手法,诗人想象朋友问自己长沙的美景。深化了诗人离别的不舍,情思深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8.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观沧海》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一句对“沧海”的描绘大气恢宏。杜甫在《登岳阳楼》中对洞庭湖的描写也有类似的句子,“______ ”;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写银河与明月映入湖中的效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3)“猿啼”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句中即有此意象。
    【答案】    ①. 乾坤日夜浮    ②. 表里俱澄澈    ③. 驽马十驾    ④. 功在不舍    ⑤. 谢公宿处今尚在    ⑥. 渌水荡漾清猿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乾”“澄”“驽”“渌”。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勤的本义就是劳累,辛苦。《说文·力部》上说:“勤,劳也。从力,董声。”从力表示艰苦用力之意。现代语境中,“勤”“劳”并用,既指要勤于劳动,又蕴含着_________之义。
    劳动对人的成长________。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深刻地使人们认识到劳动是“治生之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在精神层面上,劳动还能带给人们丰厚而持久的幸福感,使人们拥有愉悦向上的精神感受。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勤劳乃逸乐之基也。”
    那么,勤劳美德如何体现呢?一是对待事情尽心尽力,努力去做。曾国藩说:“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要做到“竭吾力”,在劳动内容选择上不拈轻怕重,在劳动效率产出上不滥芋充数。二是要孜孜不倦,从不懈怠。无论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体力劳作,还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脑力创作,劳动的辛苦都________。但是,对于勤劳的人而言,其对劳动的热爱执着以及对于劳动价值的深刻体会,使得他们能够克服并超越这些身心苦累,所以他们参与劳动的热情从不消失。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劳动是“治生之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B. 长期的劳动实践,使得人们深刻地认识到劳动是“治生之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C. 长期的劳动实践,深刻地使得人们认识到劳动是“治生之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D. 经过长期劳动实践,深刻地使人们认识到劳动是“治生之本”,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必要手段和途径。
    21. 下列选项中和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C.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D.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答案】19.吃苦耐劳,至关重要(不可或缺),不言而喻(溢于言表)    20. B    21. 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勤”“劳”并用,是指“勤劳”的含义,指辛勤劳作,不怕辛苦。由此可以想到“吃苦耐劳”。吃苦耐劳:能过困苦的生活,也经得起劳累。
    第二空,此处说劳动对人成长的重要性,可以想到“至关重要”“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在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的,比喻最重要的。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第三空,此处说诗句中体现的劳动辛苦无需解释,是很明显的,可以想到“不言而喻”“溢于言表”。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溢于言表: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子有两处错误:
    一是“通过(经过) ……使”缺少主语,去掉“通过”;
    二是“深刻地使人们认识到”语序不当,“深刻地”应修饰“认识”。
    只有B项修改正确。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和文中画线句都是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
    B.反问。
    C.一般疑问。
    D.一般疑问
    故选A。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2.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之世,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1)_______,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2)________。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3)________。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答案】(1)但尽管如此(2)而必须读杰作(3)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
    (1)挖空处前描述了如今部分年轻人否定读书意义的现象。而根据后文“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中的“仍然”可知,前面应用词语“尽管”衔接,并且表达这一可能正在或已经发生的状态,故可填:但尽管如此。
    (2)根据前文“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可知,能够让我们学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另有其“书”。而根据后文“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可知,它就是杰作,故可填:而必须读杰作。
    (3)根据“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可知,我们读杰作的目的是从中获取真正意义上的阅读价值,如获取知识、领悟真理等。再根据前面“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的句式表达,可填: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
    23.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阅读《呐喊》,举一个鲁迅笔下“世态炎凉”的例子,并写下你的感触。要求:内容合理,感悟深刻,不少于100字。
    【答案】例文:
    读《阿Q正传》有感
    ——阿Q中兴有感
    在未庄,赵家算得上是名门大户,而阿Q却被请上门,由曾经被戏弄嘲笑的对象一跃成为赵家的席上宾客。阿Q地位的飙升反映了“革命”后社会阶层的变化。当阿Q进过城又与革命有了联系之后,村民们放弃了曾经对阿Q的轻蔑而敬畏他。这说明当时的革命并不彻底,人民的思想观念并未得到解放,人民对于革命的认识的模糊,而这正是革命失败的历史原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议论类微感悟型微写作。
    题干要求“阅读《呐喊》,举一个鲁迅笔下‘世态炎凉’的例子,并写下感触”。写作这道题的关键有二:
    一是内容限定,要求是鲁迅先生《呐喊》中的一个人物;《呐喊》是鲁迅先生的小说集,收录了14篇小说,反映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中国古老农村和市镇的面貌,痛苦地解剖了中国沉默的国民灵魂,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有选录。
    二是要符合“世态炎凉”;什么是“世态炎凉”呢?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在乡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钱的地主和官僚阶层,可以大到像个小国。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所谓“世态炎凉”就是指一些人在别人得势时百般奉承,别人失势时就十分冷淡。比如说《阿Q正传》中,阿Q因调戏吴妈而受尽了赵家、地保和未庄人的冷落,但是从城里回来,一度中兴,这时在未庄人眼里地位虽不敢说超过赵太爷,但说差不多,也并不过分。
    写作时,先明确所选例子的出处;然后简单介绍情节,然后针对人们的态度变化进行分析。深刻揭示其背后的时代因素,以及自己的理解。注意字数要求是不低于100字。字数太少不利于表达,但也不能过多,过犹不及。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他们是人民的英雄,社会的榜样,国家的财富。听到有人呼教后,人民教师王红旭百米冲刺、纵身跃入滔滔江水,先后救回两名落水儿童:为保护同学,95后女孩崔译文阻挡万徒身中8刀,在ICU抢救了3天才转危为安,醒来后首先关心的是同学的抢救结果怎么样;特大暴雨来袭,网约车司机杨俊魁在汹涌洪水中成功救起5人,并先后提醒150多辆车内的数百名群众平安撒离隧道……不久前,第十四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召开,英雄模范的见义勇为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无数人。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评论性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弘扬“见义”精神,崇尚“勇为”英雄
    不久前,第十四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召开,英雄模范的见义勇为善举,感动了无数人,也激励了无数人。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情怀,就有“舍己为人,扶危济国”的无私精神。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义勇二字,撑起了中华美德的一片天。所以,我们要弘扬“见义”精神,崇尚“勇为”英雄。
    “德不孤,必有邻。”为他人安全挺身而出,为家国安宁赴汤蹈火,从来都是中华儿女看重和敬仰的崇高品质。在他人遇到危险时,见义勇为英雄模范挺身而出、慷慨赴险,以平凡之躯行英雄之事,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精神篇章,树立起可信可学的身边榜样。他们是道德的践行者、精神的引领者,他们以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高规格表彰见义勇为英雄模范,为的就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他们身上展现的英勇无畏、匡扶正义的鲜明品格,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努力使见义勇为成为人民群众的道德准则、行为原则、自发选择。
    “一人兴善,万人可激”。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大力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全面加强宣传引导、评选表彰、权益保障等工作,见义勇为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人民尚正义,社会有正气,民族才会生生不息,国家才会兴旺发达。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充分利用多平台、多途径、多方式褒奖、宣传见义勇为英雄事迹,让更多的人见贤思齐,更加坚定对见义勇为者的认同,从而积极主动加入见义勇为的行列之中。同时,我们也要深入弘扬见义勇为英雄事迹集中体现出的中华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激发全社会明德惟馨、崇德向善的内生动力,让凡人善举成为时代风景,让美德浸润社会每个角落。
    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离不开持续有效筑牢法治基石、增强制度保障。在突发紧急条件下,特别是救助者自身都面临危险的情况下,见义勇为往往意味着要承担高风险。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健全见义勇为权益保障制度机制,加强政策支持、优待帮扶和明确司法保障,才能消除见义勇为者的后顾之忧,推动形成崇尚、支持、敢于见义勇为的良好社会风尚。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崇高的梦想呼唤崇高的品德。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榜样的力量、榜样的激励。充分发挥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以英雄模范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必将推动形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不断涌现的生动局面,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汇聚强大正能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句对他们进行了定位:英雄、榜样、财富。然后分别介绍了王红旭、崔译文、杨俊魁等三位的英雄事迹。最后一句话点明了见义勇为英模表彰大会的意义:感动激励了无数人。
    材料的关键词是:见义勇为、英雄。材料凸显的是见义勇为的英雄对我们的感召力和激励性。见义勇为是指个人不顾自身安危通过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或者抢险、救灾、救人等方式保护国家、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的一种行为。当今,百年变局与百年疫情交织叠加、自然灾害与安全事故多发频发,影响社会安定的因素依然不少。社会需要正能量,需要有人匡扶正义、扶弱济贫、惩恶扬善。老百姓遇到突发灾害时,希望得到及时救助;遇到不法侵害时,渴望有人主持正义;遇到极端案事件时,祈盼“人人喊打”,挺身制止。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是人性高尚情操的表现,它有助于人们团结互助,和谐相处;这是一种高尚的风气,它有助于国家、社会的安定与进步。“一人兴善,万人可激”。新时代新征程,更需要英雄的力量、榜样的激励。我们要充分发挥见义勇为表彰奖励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榜样人物影响人、感召人、带动人,推动形成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善行义举普撒大地的生动局面。
    从“写一篇评论性文章”来看,文体可以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见义勇为的社会价值,社会对见义勇为的态度,如何见义勇为。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就其中一个方面来谈。观点要明确,脉络要清晰。
    立意:
    1.见义勇为皆英雄,平凡之辈铸楷模。
    2.见英雄仰视,见正义勇为。
    3.英雄用勇气托举正义,我辈以行动彰显美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