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8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6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也缔造了一个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坏。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目前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速度消失,全球已有约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物种分布发生了大范围的变化,这些形成了全球性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生物多样性危机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城市化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城市化是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必然出现,反过来又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个历史过程;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但无序蔓延的城市开发使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日益萎缩,一部分动植物不得不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城市之中。
城市中约60~70%的地表被道路、人工建筑、停车场等硬化,水不容易渗入,植物的种子难以生根。全球很多城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数万人,密集的人流对诸多生物而言是潜在的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汽车、摩托车等在飞驰。高楼大厦林立,热量不断聚集,城市中心的温度有时甚至高出周边10°C之多,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生存也是一大干扰因素。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发展带来了巨大财富,目前它却面临着来自城市化等方面的威胁。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
(取材于干靓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年来生物学家发现,城市中部分野生物种对相比地球漫长历史还十分年轻的人工环境有着不可思议的适应力。
科学家正努力掲示各物种在城市中的进化情况。“坦白说,部分物种对这种极端约束适应能力之强着实令人惊叹。”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功能生态学与进化生态学研究中心主任皮埃尔–奥利维耶・切普图评论道。“这其中不仅存在微观进化,我认为在某些情况下还有宏观进化。”荷兰国家生物多样性中心进化论研究员曼诺・希尔图森说,“我们在城市观察到的进化,其速度接近理论上的最大值,这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联合国预计21世纪城市化进程将步入快车道:2030年,全球城市面积将达140万平方千米;到2050年,城市居民将新增25亿。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最早出现于50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如今,城市化将成为地球生物最重大的进化动力之一。
的确,城市中生物进化的各类实证开始涌现,水泥路旁、大楼脚下、阳台边缘、地铁站楼梯等,无处不在。繁衍在城市地铁通道的地下家蚊不再冬蛰,相较于鸟类的血液,它们现在明显偏好哺乳动物;它们与其他蚊子种群之间,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殖隔离。除了野生物种和家养物种,有的地方如今又出现了新型城市物种,这使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问题。科学家将城市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进行对比后,发现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比乡村更多。相较于乡村,城市为物种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境。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它们可以全年获取水资源及食物,而在野外,水资源和食物的获得具有季节性。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
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这一潜能还将不断得到激发。
(取材于吴苏妹编译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研究发现,每个物种每一次成功适应城市生活的同时,会有多个物种在当地消失;而一个物种若过于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生活,也意味着有众多个体要做出牺牲。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
多伦多、波士顿等城市里的白车轴草,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氧化物的能力。释放氧化物可抵御来自食草动物的威胁,但抗寒性会降低。而在市中心,城市高温使得积雪极易消融,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包括徒步旅行在内的人类活动,正在促使世界各地的哺乳动物在夜间变得更加活跃,呈现出夜行性增强的趋势。夜行性增强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包括习性的改变、繁殖能力的降低等。关于组约市各公国白足鼠的研究发现,相比乡村白足鼠,城市白足鼠体内涉及脂肪酸消化的基因出现过度表达。此种进化选择极有可能与在城市中能够轻易吃到人类丢弃的油纸、吃剩的比萨饼和芝士汉堡有关。自1940年以来,意大利城市地区家蝠的颅骨体积在不断增大,这或许是受路灯影响。路灯会吸引并聚集大量的大型昆虫,随着世代更替,咬合力强的蝙蝠越发具有优势。
城市中的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助理教投马克・约翰逊强调说:“我们观察到,一些物种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中都呈现出趋同进化。在部分城市,物种未能顺利适应,个中缘由目前还不得而知”。
(取材于赵照熙等的相关文章)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一项是
A. 生物种类以非正常速度消失。
B. 大量动植物濒临灭绝。
C. 物种分布发生大范围变化。
D. 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活。
2.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深受人类影响的全球生态系统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
B. 第一段通过列举数据来凸显生物多样性危机的严重程度。
C. 生态学者关注的焦点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给人类带来哪些损失。
D. 这则材料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危机的担忧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3. 材料二说,与遭受高度集约化农业严重破坏的乡村环境相比,城市中的物种往往更多。下列对其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栖居地。
B. 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
C. 城市中有持续性的水源和食物。
D. 城市的冬季温度一般比乡村高。
4.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分析了城市环境特点,认为应该减缓城市化的步伐。
B. 材料二的引文表达了科学家对城市中生物进化速度的忧虑。
C. 两则材料中关于城市化是人类文明的产物的看法是一致的。
D. 两则材料中关于热岛效应是否有利于生物生存的看法相似。
5.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白车轴草为抵御积雪的覆盖而舍弃了释放钢化物的能力,这与城市高温有关。
B. 哺乳动物因夜行性增强而改变了习性,繁殖能力降低,这与人类的活动有关
C. 城市自足鼠可能因为吃了比萨饼等食物,涉及消化的某种基因出现过度表达。
D. 路灯吸引并聚集了大量的大型昆虫,家蝠或因捕食它们而颅骨体积不断增大。
6. 就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上面三则材料分别表达了什么观点?说说这些观点对你认识这一关系有何启发。
【答案】1. D 2. B 3. B 4. C 5. A
6. 观点:①材料一认为城市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是使生物多样性面临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②材料二认为在密集型农业时代,城市将成为全新的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③材料三认为城市化引发的生物快速进化往往要付出代价,生物进化是一个难以操控、可预见性低的课题。
启发:①三则材料关于“城市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的观点各有不同,启发我们要多方面(辩证)看待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在城市化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秉持人类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的理念,保护地球家园。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本题相对容易。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注意是关于“生物多样性危机”。在原文第一段最后几句,A项、B项、C项都是原文的概括。由第二段最后一句可知D项不属于“生物多样性危机”,而是“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原因之一。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有利于缓解生物多样性危机”错,原文“长期以来对生物资源及土地的过渡利用,导致了动植物栖息地丧失……生态环境及生物系统遭受了严重破环”可知不是“缓解”,恰恰是加剧了生物多样性危机。C项由原文“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成为生态学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可知张冠李戴。D项“并提出了应对策略”,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B项于文无据,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城市中的生物得到了精心保护”说法曲解文意,材料二第三段中“动植物可以依附于各种各样的角落、边沿、墙缝,生活在荒地、墓地和潮湿的水沟里,或者栖居于精心维护、富有情调的花园中”,是城市中动植物栖居于精心维护的花园中,不是城市中生物的得到了精心保护。其它各项在第四段的最后三句话中都能找到,其中A项是原文的概括,C项、D项是原文的同义转述。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由材料一“城市化水平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指标”、材料二“城市作为人类的产物……”可知说法正确。A项“认为应该减少城市化的步伐”错,于文无据,无中生有。B项原文“着实令人惊叹”、“感到不可思议”可知不是“忧虑”是“惊叹”。D项材料一“这种热岛效应对生物的多样性也是一大干扰因素”,材料二“热岛效应也成为城市生境的一大优势,城市冬季不再严寒”,可知观点不同。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首先应迅速浏览,划记关键词;其次找到对应位置比对原文,最后做出判断。比对时注意选项与原文是同义转述还是改变了原文。同时要熟悉设误的类型,如偷换概念、混淆未然已然、混淆或然必然、无中生有,强加因果,肯定否定不当、强加因果,曲解原文等。A项原文“为提高抗寒性而舍弃了释放氰化物的能力”、“没有了积雪的覆盖,植物就难以抵御夜间冰冻”可知“为抵御积雪的覆盖”错,是为了抵御积雪融化后的夜间冰冻。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概括整合能力。一样遵循阅读题答案在原文中的原则。考生需审好题,带着问题筛选答案,本题答案应该在全部材料中找。明确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其实结合前面的题目也能大致了解每则材料的侧重点),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注意观点性的句子,材料中有直接照搬,如果材料中没有明确观点性的句子,考生根据材料内容概括即可。本题第二文要求谈启示,考查探究能力,考生的观点需要依托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被施了魔的花园
[意]卡尔维诺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路上走着。底下是鳞光闪闪的大海,上头是白云隐约浮现的天空。他们之前去捉过螃蟹,现在决定勘探一下没走过的路。
往海边去的路上有着无数大株龙舌兰。往山上跑着一排甘薯的篱笆,上面重压着没花的叶子。乔瓦尼诺在篱笆间找到一处裂口,两人毫不犹豫地钻了进去。
他们来到了花园一角。四周一切寂静无声,树叶都不会动一下。那里有棵高大古老的桉树,还有砾石铺出的小路。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踮着脚尖在小路上走着,小心不使脚下的砾石发出窸窣声。
一切是如此的美丽:被拳曲的桉树树叶勾勒出的拱顶细窄而高耸,还有那被树叶切碎的天空。只是他们满怀焦虑,在这个不属于他们的花园,他们随时可能被赶出去。但是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在一个拐角处的杨梅丛间,一群麻雀扑腾起来,叽叽喳喳地叫唤了一阵,然后又回复了宁静。也许是个被抛弃的花园?
可是走着走着,他们就来到一片开阔的天空下,来到一个种满花的花坛前,然后是林荫小道和排排栏杆,还有行行的锦熟黄杨。花园的高处,是一幢硕大的别墅,别墅装着亮闪闪的玻璃,还有黄色和橘色的窗帘。
整个房子是荒凉的。两个孩子小心翼翼地踩着砾石,走上前去。也许玻璃窗会被突然打开,苛刻的先生和夫人就要出现在阳台上,肥大的狗就要被松开锁链,跑到路上来了。他们在路边找到一辆独轮小推车。赛来内拉坐在车上,乔瓦尼诺推着车,他们就这样一声不吭地前进着。
“那个……”赛来内拉不时地低声说道。乔瓦尼诺就停好车,去把花采下来。她手里已经攥满一束漂亮的花了。但逃跑时要从篱笆缝里钻出去,可能得把它们都扔掉!砾石路也走到了尽头。空地的中间,劈开了一块庞大空旷的长方形:一个游泳池。“我们跳进去?”乔瓦尼诺问赛来内拉。如果他是询问她,而不是单说一句“下去!”,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的危险。但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而赛来内拉又是从不害怕的。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践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他们手牵着手,从池子的另一头冒出来,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不,实在没有任何人在看他们。这不如他们想象美妙:总是有那么一种酸楚而担心的基调,那就是,这一切都不属于他们,而他们也可能会被随时赶走。
从水里出来,在游泳池的边上,他们找到了一张乒乓球桌。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轻轻地击打着。突然一球高高地弹起,而乔瓦尼诺把球打飞了,球撞上了挂在藤廊支架上的一面铜锣,铜锣就低沉而持久地颤响起来。两个孩子赶紧蜷缩在花坛的后面。很快来了两个穿着白上衣的佣人,端着宽阔的托盘,把托盘搁置在一张圆桌上后,就走掉了。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来到圆桌旁。上面有茶、牛奶和面包。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这也许只是命运的什么消遣吧,而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被叫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们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别墅。在一扇木制对开的百叶窗叶片之间,他们看见一间漂亮荫蔽的房间,墙上尽是蝴蝶标本。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幸运的他,正坐在一张躺椅上,翻着一本厚厚的带插图的书。他的双手纤细白皙,睡衣的扣子一直系到脖子上,尽管那是夏天。
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
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那是一种对什么魔法的害怕,那魔法正压迫在那幢别墅、那个花园上,压迫在所有那些美丽而舒适的东西上,就好像一种古老的不公。
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他们再次匍匐着穿过那排篱笆。在龙舌兰丛间,他们找到通往海边的一条小路。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马小漠译,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丽的花坛,硕大的别墅,澄净碧蓝的游泳池,以及佣人们一听到锣声就端上来的下午茶,这些都表明了花园里的生活十分富足。
B. 乔瓦尼诺用小推车推着赛来内拉走,她采摘鲜花,两人用海带打仗,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这两个小伙伴相处融洽,亲密无间。
C. 苛刻的先生、夫人和肥大的狗虽然没有真正出现,却给这两个闯入的孩子带来不适与恐慌,也似乎时刻影响着小说中的其他人物。
D. 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对花园里的事物感到十分新奇,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最后只好在沉默中依依不舍地离开。
8.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与结尾都写到龙舌兰与篱笆,首尾呼应,意味深长,通向海边与通向花园是两条不同的道路,指向不一样的情感体验。
B. 小说多次提到的蝴蝶标本,与房间里的男孩的处境形成微妙呼应;男孩用手指摩挲标本边框的细节,进一步突出他内心的渴望。
C. 小说的叙述从容不迫却又富于变化,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刺激,掀起了小小的波澜;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更是将情节推向了高潮。
D. 小说主要以闯入花园的孩子的视角,展现美丽却又如同“被施了魔”的花园;在孩子的真切感受中,暗含作者对某类病态生活的否定。
9. 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
10. 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C
9. (1)由海边进入花园,心情由轻松变得紧张、焦虑。(2)看到房间里的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又马上感受害怕与压抑。(3)离开花园来到海边,重新找回快乐的感觉。
10. (1)人与人的矛盾: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男孩却如此局促不安;(或:父母严厉苛刻,男孩却渴望更多的自由)(2)人与环境的矛盾:花园的生活美丽而富足,小男孩却苍白病态,无法享受。(3)内心矛盾: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理解错误,原文最后一段“太阳被云朵遮住了。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默不作声地离开了”,并没有说明因为他们也意识到自己并不属于这里而离开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却又富于变化”鉴赏错误,根据原文“那就肯定说明是相当的危险。但水是那么澄净与碧蓝……乔瓦尼诺怕践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他们有一点点的焦虑……”可知小说只是对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游泳池里游水的动作心理进行详细叙述,并没有体现出小说的叙述富于变化。无意中敲响铜锣的紧张的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这是叙述的作用,也不能体现出小说的叙述富于变化。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的问题是“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主要经历哪几个阶段?请简要概括”,实际就是要求找出描写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变化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分析。
从原文第7段“他们已经是穿着泳衣的——这之前他们一直都在逮螃蟹。乔瓦尼诺怕践泼声会太响,于是从池边上下去。他睁大眼睛,不断地往下游啊游,却只能看见蓝色,双手就好似玫瑰色的鱼;这跟在大海里的水下不同,那里的水中全是无形的绿黑色阴影,一片玫瑰色的阴影出现在自己上方——赛来内拉”可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在海边心情是轻松的,从原文第9段“他们只得坐下享用起来。但他们坐得不是很安稳,只是坐在板凳边缘那一点点的地方,不停地挪动着膝盖。他们一点都感受不到甜点、茶和牛奶的味道。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带着那种内心的不适与恐慌”可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进入花园心情变得紧张、焦虑。
根据原文11段“现在,这两个窥视的孩子紧张的心跳缓缓减弱下去”可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看到房间里的男孩,紧张感暂时减弱;根据原文第12段“苍白的男孩在他阴翳的房间里转来转去,脚步偷偷摸摸的。他用那白皙的手指摩挲着镶有玻璃的蝴蝶标本的边框,并时不时地停住听着什么。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刚缓下来的心跳声又密集起来”可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的心理又马上感受到害怕与压抑。
根据原文最后一段“于是他们发明出来一个有意思极了的游戏-用海带打仗。他们将一把把海带摔到对方的脸上,一直摔到晚上。好在赛来内拉从来不哭” 可知赛来内拉和乔瓦尼诺离开花园来到海边,又找回了快乐的感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矛盾冲突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根据题干“小说中的矛盾冲突通常涉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以及人物内心等三个方面。请以这篇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为例,对此作简要分析”可知解答此题时应从人与人的矛盾、人与环境的矛盾、人物内心的矛盾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房间内的男孩的矛盾冲突。
根据原文第11段“事实上,那个富有的男孩望着自己的周围时,显得比他们还要焦虑与局促,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可知男孩看到外来的孩子有着自由快乐的天性,显得焦虑与局促。这是人与人的矛盾。
根据原文第9段“那个花园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如此:美妙而难以受用”和第10段“一个苍白的男孩——应该就是这幢别墅和花园的主人”小男孩苍白病态与花园美丽而富足的生活是人与环境的矛盾。
根据原文第11段“就好像他感到那本书,那张躺椅,墙上那些被装上框的蝴蝶,下午茶,游泳池,林荫小道,都只是因为一个巨大的错误才被授予他的;而他也是不能享用它们的,却只感受到那个错误的痛楚”可知男孩渴望自由,却又不得不服从安排、压抑自己。这是小男孩内心的矛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端毅王石渠先生恕
黄宗羲
王恕字宗贯,号介庵,晚又号石渠,陕之三原人。正统戊辰进士,选庶吉士,而先生志在经济,擢知扬州府。岁饥请赈,不待报而发粟,民免沟壑。时以襄南地多山险,秦、楚之流民萃焉,日出剽略,于是特设治院,以先生为右副都御史领之。累平寇乱,榜谕流民,各使复业。巡抚云南,而中人钱能横甚,使其麾下指挥郭景,私通安南为奸利。先生遣人道执景,景迫投井死。尽发能贪暴诸状,上遂撤能。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先生列其罪状,敬下锦衣狱,臣论死。二年而复还参赞,钱能贪缘为守备,与先生共事,先生坦然,不念前事。能语人曰:“王公,大人也,吾惟敬事而已。”加太子少保,先生益发舒言天下事,天子不能无望意,因批落太子少保,以尚书致仕。
孝宗即位,召用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上释奠文庙,先生请用太牢加币,从之。先生重礼风义之士,故一时后进在朝者,如庶吉士邹智、御史汤鼎、主事李文祥十余人,皆慷慨喜事,以先生为宗主。凡中官幸人,恩泽过当者,先生辄为裁止,虽上已许,必固执也。
丘濬以礼部尚书故班先生下,及直文渊阁,先生自以前辈仍序尚书之次,濬意弗善也。每有论奏,阴抑之,且使其私人太医院判刘文泰,讦先生所刻传文,详列不报之章,为彰先帝之拒谏。先生言:“臣传所载,皆足以昭先帝纳谏之盛,何名彰恶?文泰无赖小人,其逞此机巧深刻之辞,非老于文学阴谋诡计者不能,盍无追其主使之人?”乃下文泰锦衣狱,则果丘濬所使也。文泰出而生黜矣。遂乞骸骨归。
先生家居,编集《历代名臣谏议录》。又取经书传注,有所疑滞,以己意推之,名曰《石渠意见》。意见者,乃意度之见耳,未敢自以为是也。盖年八十四而著《意见》,八十六为《拾遗》,八十八为《补缺》。九十岁,天子遣行人存问。又三年卒,谥端毅。
(节选自《明儒学案》)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B. 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C. 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D. 寻兼左副都御史巡抚/南畿兴利除害/中人王敬挟其千户/王臣以妖术取中旨/收市图籍珍玩/张皇声势/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进士,科举时代指乡试考取的人,分为三甲,即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 致仕,因年老或衰病辞去官职,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称官员辞职归家。
C. 太牢,指祭祀时牛羊豕三牲俱备,“牢”指祭祀所用的牲畜,“少牢”则只有羊与豕。
D. 行人,可指出征的人,也是使者的统称,此处为官名,掌传旨、册封、抚谕等事。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恕志存匡济,救民于水火。来自秦楚两地的流民聚集襄南,大肆劫掠,他担任右副都御史后,多次平息寇乱,同时张榜晓谕,使流民各归其业。
B. 王恕气量大度,不计过往。他曾揭发钱能指使郭景勾结安南国一事,钱能因此被撤职,后二人又共事,王恕坦诚的态度,使钱能为之折服。
C. 王恕臧否得当,积极荐才。他作为吏部尚书,对于恩泽失当的宦官幸人,他加以裁止,但经他推荐的后辈,都性情豪爽勇于任事。
D. 王恕持正不阿,刚直端毅。他曾畅言天下事,不迎合皇帝的意旨;孝宗朝时,他认为丘濬资历不够担任尚书,从而得罪丘濬。
1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饥请赈,不待报而发粟,民免沟壑。
(2)臣传所载,皆足以昭先帝纳谏之盛,何名彰恶?
15. 依据文意,概括王恕读书治学的特点。
【答案】11. C 12. A 13. D
14. (1)荒年请求赈济,王恕不待批复就发放粮食,百姓因此逃过一死。(2)我的传文所记载的都足以显扬先帝广纳谏言,为什么说是彰显(先帝的)罪过呢?
15. 年迈著书不辍,下笔审慎不苟。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不久,先生兼任左副都御史,巡抚南方边远地区,兴办对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清除对天下人都有害的事,宦官王敬带领他的手下千户王臣,凭妖术取得皇帝的诏谕,收买古书字画古董,声张阵势。
“左副都御史”是官职名,做“兼”的宾语,在其后断开;“南畿”是“巡抚”的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D。
“千户王臣”同义复词,都指王臣一个人,中间不应断开,排除B。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进士,科举时代指乡试考取的人”错误,进士是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孝宗朝时,他认为丘浚资历不够担任尚书,从而得罪丘浚”错误,根据原文“浚以礼部尚书故班先生下,及直文渊阁,先生自以前辈仍序尚书之次,浚意弗善也”可见,并非他认为“丘浚资历不够担任尚书”,而是在入值文渊阁后,先生自认为是前辈,仍旧按照尚书的位次站在他上首,故而得罪了他。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赈”,赈济;“报”,批复;“发”,发放;“沟壑”,填沟壑,死的委婉说法。
(2)“载”,记载;“昭”,显扬;“盛”,大、多;“何”,为什么;“名”,说,称;“彰”,彰显。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原文最后一段“又取经书传注,有所疑滞,以己意推之”“意见者,乃意度之见耳,未敢自以为是也”可见,他十分审慎,不敢自以为正确,而命名为“意见”。“盖年八十四而著《意见》,八十六为《拾遗》,八十八为《补缺》”,从八十四岁写到八十八岁,可以说笔耕不辍,十分勤勉。
参考译文:
王恕,字宗贯,号介庵,晚年又号石渠,是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考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而先生志在治理国家,被提拔做扬州知府。荒年请求赈济,先生不待批复就发放粮食,百姓因此逃过一死。当时因为襄南山势险要,秦、楚之流民聚集在那里,白天出来抢掠,于是朝廷特地设置治院,让先生做右副都御史代理事务。王恕多次平定贼寇作乱,张贴告示告诫流亡的百姓,让流亡的人民恢复旧业。做云南巡抚,但是镇守的太监钱能非常贪婪妄为,让他的部下指挥官郭景,私下勾结安南谋取私利。先生派人在路上逮捕郭景,郭景被迫跳井而死。先生全部揭发了钱能贪婪暴虐的各个罪状,于是皇上撤掉了钱能。不久,先生兼任左副都御史,巡抚南方边远地区,兴办对天下人都有利的事、清除对天下人都有害的事,宦官王敬带领他的手下千户王臣,凭妖术取得皇帝的诏谕,收买古书字画古董,声张阵势。先生罗列出他的罪状,王敬被逮捕进锦衣卫的监狱,大臣们都认为他应该判死罪。过了两年又回来做了参赞,钱能因为他的缘故做了守备,和先生共事,先生坦然自若,不惦记着从前的事。钱能对人说:“王公,真是一位宽宏大量的人啊,我只有恭敬地侍奉他罢了。”加封为太子少保,先生更加发表言论述说天下大事,不能迎合在上位者的旨意,因此太子少保的加封就落第了,在尚书任上退休。
孝宗即位,召用先生为吏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皇帝在文庙奠祭先圣先师,先生请求用太牢增加祭品,皇帝听从了他。先生很重视礼遇有风度节操的人,因此当时入朝的后起之秀如庶吉士邹智、御史汤鼎、主事李文祥等十几人,都慷慨大方,喜欢做事,以先生为宗主。凡是中官受宠幸的人,恩惠超过适度的,先生总是为他们裁减制止,即使皇帝已经允许了,也一定固执己见。
丘濬凭借礼部尚书的职位,故而班次处于先生下首,等他入值文渊阁,先生自己以前辈的原因仍旧为他排列尚书的位次,丘濬的心意就不友好了。每次有所议论上奏,暗中贬抑他,并且让他的人太医院判刘文泰,攻讦先生所刻的传文,详细列出那些没有收到回复的章节,说他是彰显先帝拒谏的恶德。先生说:“我的传文所记载的都足以显扬先帝广纳谏言,为什么说是彰显(先帝的)罪过呢?文泰是个无赖小人,他卖弄这种机巧深刻言语,不是擅长文学阴谋诡计的人绝不能做到,为什么不追究他的主使之人?”于是把刘文泰逮捕入锦衣卫监狱,果然是丘濬主使的。刘文泰出狱而被罢黜。于是先生告老还乡。
先生住在家中,编集《历代名臣谏议录》。又取来经书传注,凡是有些理解不通畅的地方,凭借自己的心意推测,命名为《石渠意见》。意见,是指凭借自己意思猜测估计的见解罢了,不敢自以为正确。大约八十四岁而著作《意见》,八十六著作《拾遗》,八十八又写了《补缺》。九十岁,天子派遣使者慰问。又过了三年去世,谥号端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下面小题。
寄东鲁二稚子【1】
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2】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注释:【1】这首诗作于金陵。【2】龟阴:地名,与后文的“汶阳川”都在鲁地。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由江南农事春景联想到东鲁田地无人耕种,心生茫然之感。
B. 李白思念一双儿女,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不禁泪下如泉。
C. 这首诗叙事朴实,语言明白如话,亲切自然,堪称“天然去雕饰”。
D. 这首诗展现李白柔情的一面,其风格与《将进酒》不同。
17. 下列对诗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
B. 诗人先感慨“谁种龟阴田”,最后又说“因之汶阳川”,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
C.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过渡巧妙。
D.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意思是想到孩子们缺失父爱,诗人心中纷乱焦虑。
18. 这首诗多处写到桃树。请分析桃树在诗中的意义与作用。
【答案】16. B 17. D
18. ①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②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③桃树是抒情的线索,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④桃树是构造意境的要素,酒楼春景、娇女流泪、儿女行走,这些画面都包含桃树,形成优美的意境。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追忆昔日春游漫步的场景”错误。“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他想象到了自己一双小儿女在桃树下玩耍的情景,他们失去了母亲(李白的第一个妻子许氏此时已经去世),此时不知有谁来抚摩其背,爱怜他们。想到这里,又不由得心烦意乱,肝肠忧煎。可见这是李白当下的想象,并非“追忆”。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A.“抒发了青春不再的痛苦之情”错误。诗歌中先说“吴蚕已三眠”,后又说“别来向三年”,是表达离家日久,对家人特别是一双儿女十分想念。
B.“表达了归隐田园的志向”错误。“谁种龟阴田”是看到吴地春蚕结茧,想到东鲁家中春天的农事,想到家中那龟山北面的田园不知由谁来耕种。“因之汶阳川”是自己暂时无法回家,无奈之下,只能取出一块洁白的绢素,写上自己无尽的怀念,寄给远在汶阳川的家人,并非表达归隐田园的志向。
C.“这两句由金陵酒楼引发东鲁家园之思”错误。“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是说诗人的心一下子飞到了千里之外的虚幻境界,想象出一连串生动的景象:山东任城的酒楼;酒楼东边一棵枝叶葱茏的桃树;女儿平阳在桃树下折花;折花时忽然想念起父亲,泪如泉涌;小儿子伯禽,和姐姐平阳一起在桃树下玩耍。“酒楼”并非金陵的,是家乡的酒楼。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及其作用的能力。
这首诗中的“桃树”有其象征意义。“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这株桃树是我临行时所栽,一别至今已是三年。桃树为诗人亲手所种,是家的象征。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桃树如今与酒楼一样高了,我出行在外仍未回返。桃树不断长高,是时光流逝的象征。
从诗歌结构来看,“桃树”是抒情的线索,“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诗人由酒楼边的桃树想到桃树下的儿女。
从诗歌意境来看,“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南方来风吹着我的思乡之心,飞堕在家乡的酒楼门前。楼的东边有一株桃树,枝条高耸被青烟笼罩,桃树与酒楼构成优美的春景;“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折下桃花不见父亲的面,眼泪哗哗如同泉水流淌。桃花与女儿因思念“我”而流泪,构成一幅美丽又忧伤的图画。“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我的小儿名叫伯禽,已经与姐姐一样高了。他俩并肩双行在桃树之下,谁能抚背怜爱他俩?桃树下一双儿女行走,画面优美。总之,桃树在诗歌意境的塑造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作为来源于民间的艺术形式,相声对民众而言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始终和人民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 ,反映了群众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相声远非会背几段贯口会讲几个笑话便能轻松驾取,“于嬉笑诙谐之处,包含绝大文章”,方能称得上精品。例如《窝头论》从百姓日常饮食中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对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漫话燕京》以别解的方式从历史知识中提取出许多 的笑料,使人一笑之余又有所启迪;……反观当下,对于传统相声与相声传统缺乏足够的辨析能力, 地将规矩、行话等当作不可或缺的相声传统,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相声传统的深层认知,从而使相声作品少了些相声本应有的精气神。今天的从业者要对传统相声之精华多一些钻研与领悟,并将其运用到新相声的创演中;要始终保持与时代精神 ,向生活要笑声。这样才能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相声的可持续发展。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休戚相关 言近旨远 一厢情愿 同频共振
B. 息息相关 言近旨远 一意孤行 同声相应
C. 休戚相关 耐人寻味 一意孤行 同声相应
D. 息息相关 耐人寻味 一厢情愿 同频共振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窝头论》从百姓日常饮食中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让人对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
B. 《窝头论》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从百姓日常饮食中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由衷感佩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
C. 《窝头论》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从百姓日常饮食中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让人由衷感佩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
D. 《窝头论》从百姓日常饮食中以骈文的形式夸张的手法生发出喜剧因素,令人解颐的同时也对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
21. 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她磕磕巴巴地说:“可是……太太……我不知道……你一定是认错了。”
B. 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C. “还没结婚吧?”“……”她飞红了脸,手扭在一起,更加忸怩起来。
D. 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假如突然看见一缕炊烟,……也许不会有什么比它更亲切了。
【答案】19. D 20. C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组,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对象指人。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指物间关系。语境指相声和民众思想感情、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物与物间,故应选择“息息相关”。
第二组,言近旨远:话很浅近,含义却很深远。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语境中有“有所启迪”的提示,故应选择“耐人寻味”。
第三组,一厢情愿:指只管自己一方同意,而不管对方是否同意;也泛指完全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一意孤行:不接受别人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下文有“忽略了对相声传统的深层认知”提示,故应选择“一厢情愿”。
第四组,同频共振: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共鸣或走到一起,往往指思想、意识、言论、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同声相应:同类性质的事物互相感应,形容志趣相投的人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语境中的使用对象是“相声”和“时代精神”,不是同类性质的事物,故应选择“同频共振”。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语序错误,“从百姓日常饮食中”应该放在“手法”之后。
B.搭配不当,句子主语“《窝头论》”和后面的谓语“由衷感佩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不搭配。
D.语序错误,“从百姓日常饮食中”应该放在“手法”之后;搭配不当,句子主语“《窝头论》”和后面的谓语“对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文学功力由衷感佩”不搭配。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材料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
A.表示说话时断断续续;
B.表示列举的省略,与材料中省略号用法相同;
C. 表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
D. 表示语意未尽。
故选B。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8分)
22. 月壤即将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筹委会准备为该展出拟定对联,拟定的上联是“远古嫦娥飞天书写神话”,请你依据下面的材料补写下联。
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壤安全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也是人类时隔44年拿到新的月球样品。近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运抵中国国家博物馆。据了解,国博正在精心策展、布展中,预计于3月份面向社会公众展出,届时观众可一睹月壤“真容”。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今朝月壤亮相铸就辉煌;示例二:今朝月壤展出谱写新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撰写对联的能力。
实际上本题考查考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注意题目要求,其次是要领悟对联的含义及对联的拟写规律及样式。
本题在拟写时首先要理解材料的主要信息,先概括主要信息,再根据上联内容及结构进行下联的补写。材料由三句话构成,主要事件是“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要面向社会公众展出”。所以提炼出关键词“月壤”,与上联中的“嫦娥”对应,“飞天”可对应词语“展出”,“远古”可对应“今朝”,“书写神话”是动宾短语,下联也要写一个动宾短语,并要求最后一个字要压平声韵,而根据“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的内容可写出“铸就辉煌”或“谱写新篇”等短语,因此可对出下联“今朝月壤亮相铸就辉煌”或“今朝月壤展出谱写新篇”。
23. 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答案】①农历五月初五②起源(或:由来、来由)③别称④习俗⑤划龙舟(或挂菖蒲、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等其他端午节活动均可)⑥影响(或:价值)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文化常识,语言表达简明、准确的能力。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对此要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本题结合高考推断题型,利用图标来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难度并不太大。①空对应的是“时间”,考生只需知道端午节的农历时间即可。②空根据图中“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等不同说法”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起源。③空根据图中“龙舟节、五月节、五日节、诗人节”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别称。④空根据图中“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习俗。⑤空与“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并列,也是一种习俗,“赛龙舟”。⑥空根据图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影响。
四、写作(60分)
24. 阅读下面的文字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禅师为了帮助爱抱怨的小徒弟领悟人生,抓了一把盐放进一杯水中,叫他喝一口,并问道:“味道如何啊?”小徒弟往外一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小徒弟带到湖边,抓了一把盐散入湖中,然后叫他去尝尝湖水。
“什么味道啊?”“甘甜可口!”“有咸味吗?”“没有了。”
于是禅师告诉小徒弟:“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好比是盐,其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意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呢?”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故事比较好懂,结尾又通过禅师的话,将“寓意”有所点明,所以审题难度不是很大。
我们都知道“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未必知道怎样让“心”又大又充实;我们都知道要看淡痛苦追求甘甜,未必知道怎样淡化痛苦和化苦为甜。我们不仅要让“心”这个容器更大,更要在其中多装“水”。以什么为水,怎样稀释。要将思考推向深入。这是材料的价值,也是供考生自由发挥的地方。
考生思考时一要全面地看问题——让心中多装“甘甜的淡水”。人生有得失,生活有美丑,要同时看到对立的两面。通过发现自己的长处,看到更多的成功,增强自信,以美好的大方面来淡化局部的小失意。如某一科考差了,其他学科还不错,就不必悲观抱怨。这与盲目乐观是有差异的。
二要可变地看问题——让心中装入“反应的药水”。祸兮福之所托,要学会化苦为甜,转忧为喜。遇到挫折也是幸事,比如考试考差了,不必痛苦。因为考试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也就为自己找到了前进方向,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这与简单的忘却是不相同的。
三要发展地看问题——让心中装满“梦想甜水”。眼前的挫折有其前因,应该认真分析,汲取教训放眼未来,争取转败为胜。这就是不计一时成败,要以积极的态度去采取行动,以将来成功的喜悦淡化当前的痛苦。这和以不作为的幻想来麻醉自己,是有区别的。
四要联系地看问题——让心中多装“动力的苦水”。与其一心装着自己的痛苦,不如满腔装着众生的苦难,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这样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个人的遭遇,可推己及人,往往也是社会的问题。关注他人和自己的痛苦,努力解决自己的困境,未必不是在为普渡众生做铺垫;努力解决社会的问题,未必不是在为自己谋求幸福的出路。不要只关注自己的得失,而要关心家国的兴亡。为大家着想,为社会出力,找到战胜痛苦的强大动力。这与用他人也有痛苦来忽悠自己,是迥然不同的。
心的大小是相对的,更是易于改变的。胸怀如何宽广,态度如何豁达,痛苦如何稀释,问题如何解决,甘甜如何获取,这才是人生的关键。没有容器的水,再多也分散无用;没有水的容器,再大也无济于事。要扩大胸怀,就要关心天地万物,放眼古今未来。既要深味苦难,又不悲观绝望;既要看到光明,又不盲目乐观;既要总结得失,又要采取行动;既要忧虑自己,更要关注天地……这些都是稀释“盐”之“水”。
立意:
1.以乐观豁达之心面对人生。
2.心系天下,看淡得失。
3.以宽广的胸怀稀释人生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