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山东省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检测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解析版)

http://www.newdu.com 2022-10-03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枣庄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开学检测
语文卷 原卷版
    分值: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的“红学”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而《红楼梦》作为经典名著,我们的阅读和研究更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更应该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对《红楼梦》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认识《红楼梦》的意义不仅仅是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也不仅仅是“有情之天下”以及对个体命运的体验和感叹,而且是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这是超越种族和国度的。《红楼梦》中有生活世界、艺术世界和哲学世界三重世界,《红楼梦》还写了希望、烦恼和无奈失落三个生命历程。
    (摘编自成中英《<红楼梦>的世界、人生和艺术》
    材料二:
    《红楼梦》的诞生,给我们提供了一部可借鉴的艺术典范。在中国古典小说乃至世界文学史领域里,它达到了高峰。《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中表现出的唯物观、辩证论、发展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也是客观的。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200多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而且也得到其他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各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国,感动了不同民族的读者。
    其《红楼梦》即梦断红楼、梦逝红楼之意,《红楼梦》的创作以贾、史、王、薛(谐音理解为假、死、亡、血)四大封建贵族大家庭为背景,叙写了四大家族的兴衰。曹雪芹试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互动的角度切入,把握当时的历史发展的主线与脉络,达到了对艺术性、文学性、思想性协调统一的全新理解和深刻把握。《红楼梦》融政、经、文、艺、史、哲、理、法、医、社会、建筑、音乐绘画、舞蹈、戏剧、孔儒、李道、释佛、玄学以及伦理于一炉,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可以说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产物,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不是死的小说,而是有时代精神活跃其间的“活”的化身。
    “红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东方三大显学。红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谓三教九流、五花八门、一览无余。
    (摘编自李海林《<红楼梦>赏析》)
    材料三: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我们不只是在读《红楼梦》,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许多人把《红楼梦》摆在床头,每天晚上睡前读一段,若有所悟,每次感觉都那么不同。
    许多人会问《红楼梦》十二钗,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林语堂说:最喜欢探春,最不喜欢妙玉。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最喜欢”和“最不喜欢”。反复看了二三十次《红楼梦》,我不敢回答看起来这么简单的问题。
    探春是贾政的女儿、宝玉的妹妹。她的母亲赵姨娘,一个丫头出身的妾。因为卑微的出身,赵姨娘似乎总是愤愤不平,嫉妒他人,总觉得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她也把这委屈转化成报复他人的恶毒言语或行为,连自己亲生的女儿探春,也不例外。探春聪明,大器,极力想摆脱母亲卑贱的出身牵连,她努力为自己的生命开创出不同于母亲的格局。她处事公正不徇私,曾经在短时间内代理王熙凤管理家务,有条不紊,兴利除弊,展现了精明干练的管理才能。
    林语堂深受欧洲启蒙运动影响,重视个人存在的自由意志,重视个人突破环境限制的解放能力。林语堂一定喜欢探春,探春是他尊崇的生命典型。
    但是妙玉呢?妙玉是一个没落的官宦人家的女儿,因为家道败落,不得不出家为尼,她寄养在贾家的寺庙中,看来是修行,心中却积压着不可说的郁浊的苦闷。妙玉孤傲,看不起俗世的人,对乡下来的刘姥姥嗤之以鼻。她孤芳自赏,这样的性格,即使在今日,恐怕也很难有朋友,在世俗社会,总是招人嫌怨。我们能够“不喜欢”妙玉吗?我们能够嘲笑妙玉吗?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红楼梦》的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
    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关心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他对任何生命形式,都没有“不喜欢”,都没有恨,包括地位卑微的丫头、仆人。在他的心目中,她们都是应该被尊重的对象,都是可以被欣赏的。他在繁华的人间,看到芸芸众生,似乎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像自然中的一朵花,他没有比较,只有欣赏,只有欢喜与赞叹。
    多读几次《红楼梦》,回到现实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会再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摘编自《蒋勋说<红楼梦>》)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阅读研究《红楼梦》应立足于小说的社会背景、情节故事和人物命运,不能忽视文学本身。
    B. 材料二认为《红楼梦》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思想小说,又是社会、经济、政治小说,读者可以从中各取所需。
    C. 材料三认为《红楼梦》呈现了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作者引领我们理解每一种生命不同的处境,去悲悯和包容。
    D. 材料三认为宝玉关心每一个人,对谁都没有恨,对丫头、仆人也尊重、欣赏,这体现了宝玉善良、顺从的性格。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学”是东方三大显学之一,其研究集中在人物、医药、法律、饮食、服饰、园林等等微观方面。
    B. 《红楼梦》因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小说之一,感动了很多人,所以乃至在世界文学史领域里都达到了高峰。
    C. 《红楼梦》是可以读一辈子的,因为我们不只是在读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我们也是在阅读自己的人生。
    D. 《红楼梦》的作者不喜欢妙玉。小说中的妙玉家道败落,出家为尼,孤芳自赏,心中积压着郁浊的苦闷。
    3. 《红楼梦》风靡世界,感动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读者,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一项是(   )
    A. 《红楼梦》的创作登峰造极,出神入化,浑朴天成。小说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B. 《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方便阅读。
    C. 《红楼梦》是中国18世纪中叶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内容丰富,思想性强。
    D. 《红楼梦》的意义存在于多重世界和生命历程之中,存在于观照现实生活之中。
    4. 如果有人向你了解《红楼梦》,请你结合材料二用一句话介绍这部著作。(不超过70个字)
    5. 在《红楼梦》十二钗中,林语堂为什么最喜欢探春?请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风拂面
    孙春平
    这是个名副其实的小理发棚,简易得没法再简易。四根竹竿做桩,四片灰白布充墙。
    小棚里有四个人,理发员是个高高瘦瘦的中年汉子,罩着白褂。他很健谈,手忙嘴不停,此时正跟理发的那位老者聊得欢。坐在靠边的凳上排队的便是我和另一位小伙子。棚子虽简陋,可理发员却想得周到,竹竿上挂了几本新杂志。我漫不经心地翻着一本《婚姻与家庭》。我旁边那位是个音乐爱好者,他东张张,西望望,嘴里却一刻不停地吹着口哨。
    突然,口哨独奏戛然而止。我奇怪地从杂志上抬起眼睛,只见独奏者陡地站起身,竟在这比床铺大不了多少的棚子里踱起步来,踱到理发员身后,又蹲下身去扣鞋上的卡子。可那鞋卡并没有松,只见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然后站起身,把手插进裤袋……
    那是一张50元的票子。棚子里好一阵没进别人,而我自己坐在这里没见地上有票子,况且站在棚子里不断活动的只有那理发员,显然,钱一定是他刚才掏东西时带出来的,而现在却进了别人的裤袋。
    小伙子坐回座位,理发员回过头,淡淡地笑了笑,说:“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
    “行啊,也不是在这里长住过日子。”小伙子胡乱应了一句,口哨又响起来。
    我该怎么办?要不要马上把他“揪”出来,还是躲得远一点?
    “喂,你们二位,谁先来呀?”老者已在对着挂在简易“墙”上的镜子“相面”了。理发员抖着围巾,转身问我们。
    小伙子慌忙站起身,拔步却往外走:“哎,你理吧,我有点急事,得走。”他对我说。
    走?便宜你!我一把拉住他:“喂,你有事就先理嘛,我不忙。”先稳住他,至于下一步,我还得好好想一想。
    理发师傅笑着向我点点头,那有节奏的“嚓嚓”声很快伴着两个人的谈话又响起来:“要个啥发型啊?”
    “你看着来吧。”
    理发师傅转身抓毛巾擦了擦脸上的汗:“小伙子,工作啦,还是念书呢?”
    “俺是临时工,正给热电厂撅屁股挖地沟呢。”
    “甭愁,临时工也照样出息人。有句老话说‘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当年诸葛亮未出隆中时,其实也是个待业青年,一直待到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汉朝还有个韩信,当待业青年时,受辱胯下都不在乎,后来为汉高祖打天下立下了大功。人生就怕没个志气,对不?”
    我惊羡理发师傅的博识和引经据典的能力,我无心再看书,便也加入了谈话:“师傅,您没少读书呢。”
    “倒是爱翻翻,下乡那几年,几本闲书都让我翻零碎了。唉,没赶上好时候,等熬回了城,都快三十了。”
    “回城没分配工作呀?”
    “分了,在纺织厂,干保全。在厂里的时候,一车间男工女工的头发,差不多都归我‘保全’。这几年,厂里放长假,咱总得找个挣饭吃的营生吧,就把业余变成专业啦。可厂里那些工友们还常大老远地跑来找我,剪完头10元20元的一扔就走人。我知道工友们的心意,可那钱咱能接吗?凡是到这儿来剪头的,不是蹬三轮就是守摊儿的。大家还想着我,还记得我的这点手艺,咱就知足啦。”
    说话间,棚门口跑进一个十五六岁的姑娘,怀里抱着饭盒,进门就喊:“爸,快吃饭吧。我妈说,面条一放就打团了。”
    我翻腕看表,哟,快两点了,忙说:“师傅,您还是先吃饭吧。”
    “不忙,不忙,这小伙子有急事呢。”
    “我等等,中。”小伙子“表态”了。
    “你们年轻人的时间金贵。”师傅手中的剪刀仍在“嚓嚓”地响,又对站在旁边的姑娘吩咐:“把饭盒先放凳子上,拿着扇子给这位大哥扇扇,你看他出了多少汗。”
    真的,小伙子怎么出了那么多的汗,顺着脸颊和脖颈儿往下流。天是热,可也没热到这个程度啊。
    姑娘噘噘嘴,执拗地端着饭盒:“我妈今天腿又痛得厉害,强撑着做了饭就又躺回床上去了。她说今儿午后要下雨,叫你早点收摊儿呢。”
    “等你这位大哥剪完我就回去。”师傅又自言自语地说,“她妈在冷冻厂,那个厂也是活不起的样子了。本来开工资都难,偏又得了个风湿性关节炎,刮风下雨的,比天气预报都灵。”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姑娘站在身旁,不情愿地正对着那位小伙子一下一下地扇。
    此时,再看那小伙子,端坐椅上,双目紧闭,是在安然领受父女二人对他尽心尽意的服务,还是在内心对自己做着谴责?
    小伙子理完发,站起身,红头涨脸地摸出2元钱,往师傅手里一塞,连声“谢谢”都没说,便匆匆跑出去了。我急了,跳起来要追出去,可胳膊却被师傅紧紧地拖住了。
    “师傅,不能让他跑了!”
    “他忙哩。”
    “您不知道……”
    “我知道,知道。”师傅笑呵呵地拍拍我肩头,硬拉我坐下。
    “他——”我要喊出来了。
    师傅对我笑着摇摇手,然后抬起一只脚,指给我看。原来在他脚下,正踩着小伙子刚才捡去的那张50元的票子。
    “唉,人哪,谁没从年轻时过过,知道错了,就中啦!”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描写小理发棚简易得不能再简易,但理发师傅却在竹竿上挂了新杂志让顾客打发时间,可见他是个周到细致、为顾客着想的人。
    B. 理发师傅不愿意接受工友们理发时多给自己的钱,这不仅表现了理发师傅的自尊自爱,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些小人物悲惨命运的同情。
    C. “起风了,杨树叶儿又轻轻地唱起来,可小棚子里仍是闷热。”天气变化没有给小理发棚带来凉爽,这暗示了理发棚里气氛沉闷。
    D. 小说围绕“捡钱”事件,以小理发棚为场景,通过对理发师傅、小伙子人物形象的塑造,含蓄地表现了理发师傅的善意和小伙子的转变。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装模作样地在鞋面上抚弄两下,右脚轻轻一抬,飞快地从脚底抽出一张钞票……”细节描写细致传神,生动地刻画了小伙子拾钱时的动作。
    B. “就这么屁股大的地方,坐乏了,连直直腰、遛遛腿的地方都没有”,暗示理发师傅已察觉小伙子捡钱的动作,设置巧妙。
    C. 小说叙写理发师傅女儿送饭的情节,主要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善良,也表现了理发师傅夫妻互相关心、和睦相处,丰富了作品内容。
    D. 小说中的“我”既是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参与者、见证者,“我”的情绪波动让读者身临其境,使故事更富真实性。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伙子的心理变化过程。
    9. 小说题目“清风拂面”有哪些含意?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注:异爨:分灶做饭,即分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己为墙/凡再变矣
    B.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D.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七月既望”,这是古人根据天上的月亮的圆缺来记时的方法,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B. 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
    C.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可见作者先祖官阶不低。
    D. “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是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如《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12.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记叙与自己的书斋项脊轩相关的人事变迁,家庭琐事来抒发悲喜之情。
    B. 作者善于选取细节来表现深情,如写母亲的语言“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动作“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等来表现对儿子深切的爱。
    C. 文章用枇杷树做结,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只说树在长,不说人在思念,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D. 文章的叠词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13. 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4.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请结合全文归纳概括“可悲”的事件。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把酒问月①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②,绿烟③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④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注释】①标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②丹阙:朱红色的宫殿。③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④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标题展示了作者飘逸浪漫的“谪仙人”形象,这是绝妙的自我造象。彼不自问而令予问之,一种风流自赏之意溢于言表。
    B. 全诗从酒写到月,从月回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
    C. 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着“古人不见今时月”;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着“古月依然照今人”。二句有错综回环之美、互文之妙。
    D. 本诗的开篇句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开篇句内容大致相似,所用手法相同;而结句则与曹操之“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一样表达出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
    16. 简要分析诗人笔下的“月”有哪些特点。请紧扣文本作答。
    (三)(本题共3小题,每题2分,共6分)
    17. 指出下列加点字活用类型并翻译。
    (1)其一犬坐于前。
    (2)范增数目项王。
    (3)汗牛充栋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来核实一个传说,一路上看不出任何将要出现奇迹的迹象,只有令人麻木的山、树林、玉米地或烟叶地……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不是神庙,是一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四合院,建在山坡上,以当地的土黄色岩石、黄土砌起的地基和围墙裸露着,漆黑的斗拱飞檐在后面朝着青山翠谷,飞龙舞凤的门头上鎏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被落日照耀着。附近的村子干巴巴的,一些由劣质水泥和玻璃混杂急就而成的灰色盒子,与这群四合院的飞扬灵动、森严伟岸有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一只刚刚被射中的苍鹰,它有点塌了,但确实像个传奇。即使已经衰败,蔓草丛生,梁木歪斜,雕花门不知去向,野物人住,依然看得出它非同凡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古典四合院中的杰作。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高低低          斑斑驳驳          云泥之别          美轮美奂
    B. 高低错落          影影绰绰          天渊之别          富丽堂皇
    C. 高低错落          斑斑驳驳          天渊之别          美轮美奂
    D. 高高低低          影影绰绰          云泥之别          富丽堂皇
    19.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出现了,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B. 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C. 当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的时候,出现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是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D. 越野车在山野的某一点停下来,看见了一群幽暗如暮色的建筑,仿佛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吴哥废墟。
    20. 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21. 把“毒品毁掉了球王马拉多纳的一生”变换成下列句式。
    ①把字句:
    ②感叹句:
    ③被动句:
    ④反问句:
    ⑤否定句: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声,还是窗外的风雨声?是新岁的爆竹声,还是梦中的短笛声?
    请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