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之美 孟炜翔(山东省曲阜师大附中高一) 大千世界,美可谓无处不在。于樵夫言,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可谓之美;于渔父言,桃花流水、鲈跃鳜肥可谓之美;于锦屏人言,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乐游可谓之美;于远征者言,跨越千山万水、饱览天下奇观可谓之美。美因人而异,唯有真正了解一物,方能知其美,如东晋桓子野,若非习得音乐,恐也难一往有深情。 我心之美,唯在诗词。 诗词之美实无以言表,抬首顿足,吟诵之间,便觉心房轻颤,文字墨香,浸润身躯,沐浴灵魂。一个个字,一个个词,或工笔,或白描,绘得意境之奇景,别于现实,你若翻开扉页,吟哦鉴赏,即会融入其中,仿佛羽化而登仙。 诗词之美,在其所绘之景。 我今年且十七,与诗为伴,亦有十余载。每及吟诗,往往闭目,展想象之翼,于眼前赏诗中胜景。也流连在春风桃李花开日,也肠断于秋雨梧桐叶落时,也尝叹良辰美景奈何天,也曾悲东风无力百花残;也曾看樱桃红遍,芭蕉满园,雨疏风骤无情打绿肥红瘦;也曾独上西楼,看风凋碧树,一钩淡月映天如水凄凉。蜀道之难,天姥之高,众山之小,长云暗雪,大漠孤烟,小桥流水,身虽有未至,然魂早已游遍。吾爱诗,爱其景,实美难言。 诗词之美,在其所抒之情。 小时读诗,难解其意,终是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稍长,重读旧诗,感其情美,情真意切,心有戚戚。读乐天之诗,却不觉快乐:南山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浔江琵琶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叹世事多艰,人间苦难,贫者之生惨淡。观柳永、苏轼,相思成疾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丧妻深爱者,“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感红尘多情,天涯何处,芳草能伴白首。安闲的陶渊明,“欲辨已忘言”;豪情的李太白,“千金散尽还复来”;忧民的杜工部,“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思乡的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反复读之,便感同身受,同其悲戚,同其释然,同其惆怅嗟怨,同其泣下沾襟。不读诗,不爱诗,不融于诗,焉能得此美? 诗词之美,大在作诗之人。 诗词由人作,人由诗词成。名诗所以流传千古,除文字之雕琢,感情之易同,便赖诗人。好诗可将诗人置之目前,人人感其人格之美,敬之,学之,终成之。陆游绝笔《示儿》言道“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濒死之时,直言其情。不图儿女保基业,不管身后事如何,所念唯有国家。赤子之心即将停息,一腔热血终是难凉,爱国之心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楼船夜雪,铁马秋风,舍生忘死,保家卫国。于谦《石灰吟》有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诗写石灰,实写诗人。于谦者,大明柱石,清正廉洁,外族入侵,力守京城,保身后百姓免受战乱之苦。其人虽去,其诗犹在,后世之人敬之学之,誓效石灰,誓为清白。诗人之美,人格之美,美可育人,人可学美,进而自美,于国于民,皆有所益。 自小读诗,自小爱诗,今终日学业虽忙,亦会偷闲品诗。然身边同窗虽多,却大都乐于沉浸题海,能共谈诗词之人甚少,诗词之美难言,亦不知当与谁言。 诗本是中华瑰宝,源远流长,五千年的风霜雨雪未将其剥蚀,历史长河的波涛滚滚未将其冲毁,饱经沧桑,却熠熠生辉。时至今日,“文化自信”的红旗立起,愿身边之人多读诗,了解诗,吟诗,爱诗,融于诗。唯有了解,方能真爱;唯有真爱,方能传承。诗歌之美难言,唯靠灵魂交会。 帘外潺潺,烟雨迷蒙之时,倚轩窗,灯一盏,茗一杯,诗一卷,听嘈嘈切切,品个中趣味,无以言表,不亦乐乎…… (指导老师:刘洪涛) 【点评】本文由樵夫、渔父、锦屏人、远征者所美引出“我心之美,唯在诗词”,然后从“诗词之美,在其所绘之景”“在其所抒之情”“大在作诗之人”三个方面,赞颂诗词的难以言表之美。其结构规范严谨,但不板滞拘谨,三个方面铺述时充分调动自身的诗词积累,又注意采用不同的写法。论“诗词之美,在其所绘之景”,引用名句,连珠而出,目不暇接;言“诗词之美,在其所抒之情”,博举众贤,例证丰富,乐天、柳永、苏轼、李太白、杜工部、马致远,各具代表性;“诗词之美,大在作诗之人”则重点选取陆游、于谦两位诗人为例,评议更显充分。文末联系到“文化自信”,又将主旨进一步提升。本文获总决赛特等奖。(钟湘麟 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