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郭沫若曾说,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他们就跟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李、杜齐名,但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
李白写任侠和求仙学道,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抒发个人失意的不平,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深刻的是那些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的诗篇。杜甫也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也抒发个人的失意和不平,也暴露与抨击黑暗政治,而他反映当时现实最为动人的则是那些描写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的诗篇。那些诗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阔和深入可以称得上是前无古人,被称为“诗史”。
明代的袁宏道指出,李白善用虚,杜甫善用实。写虚与写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重要区别。“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如写愁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这里生活本身如何并不重要,感情爆发的需要才是重要的。李白的有些诗甚至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他有近八分之一的诗,写求仙学道。诗中所写的幻境,既非生活所实有,也无托喻现实的意义,而是他渴望成仙的理想的外化,他把自己的理想幻化为一个个并不存在的幻境。在那些幻境里,他和仙人往来,和青童、玉女相处。那些自己构造的幻境被当成了生活的实去描写。李白还有一些诗,是直接发议论,他抨击现实黑暗的诗大多如此。所有这些,都是以表现精神为主、带有主观色彩的写虚的方法。当然,李白也有一些诗是写实的。不过,写实的方法在李诗中不占主要地位。与李白不同,杜甫主要用的是写实的方法。杜甫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生活的本质,如《三吏》《三别》十分真实地写出了当时战地人民的生活苦况。杜甫还注重对客观世界进行细致的观察,描写准确而传神。杜甫观察现实的细微往往使人叹为观止,如《春夜喜雨》写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蒙蒙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潜”和“细”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当然,杜甫有时也用写虚的方法,但主要的是写实。
李白的诗歌有一种清雄奔放的美。他的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壮大明朗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则是爆发式的。他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而是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他的诗想象十分壮丽,境界往往十分开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壮大明朗的感情基调,爆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壮美的诗境,构成了李诗清雄奔放的风格特色。杜诗则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沉郁顿挫首先表现为深沉忧思的感情基调,在这深沉忧思里,蕴含着一份忧思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杜甫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像有一座感情的闸门阻拦住,让感情在受阻之后再缓慢流出,感情显得更加深沉。如《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登楼所见,景色壮阔;面对洞庭湖的壮阔景色,诗人骤然百感交集,“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对身世苍凉、老病漂泊的伤怀,对离散亲朋的眷念,对国家灾难与人民疾苦的忧虑,全都涌上心头。看来这百感交集的强烈感情就要爆发出来了,但只说了一句“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汹涌的感情大潮只流出一股潮水,在感情抒发上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深沉的忧思、波浪起伏的感情表达方式,最后都通过语言,形象描写和节奏韵律,表现为诗的悲壮美,构成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
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他们的诗歌有很多不同之处,但这不影响我们对两位诗人和其诗歌的热爱。
(摘编自育星资源网)
材料二:
李白和杜甫,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二人的诗歌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这是为什么呢?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到处游历,广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这是很重要的十一年。李白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以前,杜甫的主要创作活动在安史之乱爆发也即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以后。
李白的整个青年时期,正是大唐王朝的全盛期,即历史上所称道的开元盛世。李白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他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他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生活,似乎不世功业唾手可得。但当他去敲仕途大门的时候,呈现在他面前的不仅有盛唐社会的繁荣,还有它的腐败与黑暗。他开始希求援引以一登仕途,但未能如愿;后来应诏进京,供奉翰林,而不久即被排挤出京。李白先后两次进京,他看到了朝政的腐败与黑暗。李白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这些都在李白的诗歌中体现出来了,最终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在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与李白相见,共同论诗,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但是长安十年,杜甫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也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他看到过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但他更多地认识到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以及对百姓的生活艰难的同情。
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来他弃官西行,定居成都;晚年漂泊于鄂、湘一带,贫病交加。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被誉为“诗史”。
(摘编自瑞文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引用郭沫若的说法,并认可这是对李白和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准确评价,进而引出文章的中心观点。
B.李白善用侧重于精神世界描写的“虚”,他写虚时离开现实,直接写幻境来寄寓理想,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C.杜甫于安史之乱前在长安困顿了十年,仕进无门,他没有看到长安的繁荣景象,他看到的是大唐衰败到来前的危机四伏。
D.李白的诗表达感情的方式是爆发式的,火山爆发般地把感情倾泻出来,而不是在那里娓娓动人地叙述或缠绵悱恻地抒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杜甫的一些诗描写了贫富悬殊、战乱灾难和百姓疾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巨变,这些诗被称为“诗史”。
B.杜诗常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诗人在表达时,往往感情要爆发了,却又折回去,在心中回流。之后感情缓慢地流出来,显得更加深沉。
C.繁荣的盛唐社会给了李白昂扬的精神面貌和建立非凡功业的理想,李白用理想主义的眼光去看待生活,所以形成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D.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他的一生绝大部分都在漫游中度过,他广交朋友。杜甫比李白晚出生十一年,但与李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3.根据材料一,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杜甫不同于李白的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 )(3分)
A.《登岳阳楼》中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反复咏叹、百转千回,给人以回流起伏之感。
B.《望岳》描绘了泰山雄伟、恢宏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C.《蜀相》全诗情感深沉悲壮,暗含着诗人感时忧国的情怀,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
D.《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出了春雨的神韵,描写准确而传神。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两则材料都谈论了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相马
郑俊甫
窑镇东南有一方地,跑马场大小,四周围以木桩。空地里也到处是木桩,一根根杵在那儿,极似兵戎相见的战场。窑镇人称这块地为“牲畜行”,也就是交易牲畜的场所。说是“牲畜行”,其实圈建数十年来,里面交易的多为马匹,所以当地人常唤作“马行”。
“马行”逢三六九吉日开集,开集时,十里八乡的马贩子便云集于此,极是热闹。“马行”里的交易,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靠的是“中间人”撮合。
一般成功一桩买卖,双方都要付给“中间人”一些佣金。“中间人”吃了买方吃卖方,看似潇洒,其实不然。要做一个上得台面的“中间人”,起码得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诚信,看到什么说什么,既不看人下菜碟,也不暗收好处打诳欺瞒。二是能耐,这能耐便是相马,一匹马往跟前一站,一看二挑三遛弯,看是看牙口,摸是摸膘情,遛是遛役力。可别小照了这三招,没有几年的工夫是学不来的。
窑二就是做“中间人”的。在窑镇马行,窑二的名头极是响亮,不管是外地的还是本地的,一进马行,当头便是一句,窑二在不?似乎找着了窑二,卖马便卖得心安,买马便买得理得。
窑二入行十年,相马无数,从来没有发生过一例退马事件,这让窑二的头上罩上了一层无形的光环。窑二也不拿架,人极随和,往往逢了集开了市,便左手托一紫砂壶,右手摇一雕花扇,迈着碎步,边走边眯上眼“呲溜”一口,然后咂咂嘴,哼出一段字正腔圆的京腔来,神仙一般。
这日逢九,照例是马行开市的日子。一大早,马行偌大的场子里就热闹起来,一根根木桩上拴满了各式各样的马。买主,卖主,手一袖,便蹲在那儿等。等谁?窑二。
窑二来了,边走边哼。左手泥壶,右手纸扇,八字须,瓜皮帽,长袍马褂,干净利落。不时地有人站起来,喝上一声好,然后问一句,窑二爷,来了您?窑二笑着点点头,答一声,来啦。接着哼。
进了马行,虽说没有交易,窑二也不闲着,人围着拴在木桩上的一匹匹马,来来回回地看。看着,看着,窑二的脚就在一匹马前顿住了。是匹枣红马,毛色纯正整齐,浑身缎子般发亮。窑二围着那匹马连转了三圈,叹了一声,好马!
窑二相马从不轻易夸马,看窑二的神态,这马绝非等闲了。立时就有打算买马的人聚了来,把窑二团团围住。人群里有一个胖子开了腔,窑二爷,这匹马当真是好马?窑二眯着眼答,您当我是闹着玩的?胖子瞅了瞅那匹马,摇一摇头,说瘦了点儿。窑二上下打量了胖子一回,应道,驮货爬坡颠山道,您可见过胖子走得下来的?人群哄地笑了起来。窑二一摆手,说,对不住,只是打个比方,没有嘲笑您的意思。胖子也笑,胖子说,冲了窑二爷这句话,这马我要了。
接下来就是商量价钱了。卖马的人是个瘦子,一胖一瘦分别跟窑二用手势打起了哑谜。围观的人屏着息,瞪着眼,一个个盯得仔细,生怕错过了一场好戏。价码终于在窑二伸出的手势里定了下来。窑二伸出五根手指,冲着人群晃了晃,人群中就响起了一阵喧哗。一般的马都是二三十块大洋成交的,好了也不过四十块大洋,这匹马居然卖到了五十块,真真破了天价。
在众人的唏嘘里,胖子很豪爽地掏出了五十五块大洋,交到窑二手里,五十块是买马的钱,五块是酬金。酬金本该是两块大洋,胖子说,难得今天买了匹好马,多谢窑二爷。
胖子兴冲冲地牵着那匹枣红马走了。
本以为此事到此结束,不想却节外生出了技。事情出在十天之后,胖子买回的枣红马突然病了。胖子起先以为是小毛病,请了兽医来看,兽医看了几次,却诊不出毛病来,只好开了药,灌服。十多天下来,病一点儿也没有见好,却白白贴进去十多块大洋。胖子有点儿急了,本想花高价买匹好马来挣钱,谁知却成了赔钱货。
眼见马病得不行了,胖子寻到了马行,追问窑二缘由。窑二摇头,说定是您饲喂不当的事。胖子不服,想要退马。窑二说,马行有规矩,马在买马人手中超了三日,概不退换。如果都像您这样,喂出病来就来退换,马行岂不乱了套?众人皆点头附和。
胖子见辩不过,一急之下,竟在一天夜里把自己挂在了马行的一根木桩上。
窑二听了这事,一跺脚,长叹一声,再不去马行,数日之后,窑二也一病不起。
那天,眼见窑二的身子骨不行了,窑二的老婆抹着泪坐在床头,望望窑二,又望望得了怪病倾家荡产也治不好的儿子,凄切道,都怪我,不该出了这等馊主意,逼你牵了自家的马去骗人啊。窑二摇头,幽幽地说,不怪你,怪我自己,一个七尺男儿竟不能养活妻儿,却要靠这等手段害人害己,还有何面目苟活于世啊!
言毕,两行浊泪爬上了面颊。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窑二最终悲剧结局的根源在于他的儿子得了怪病,就是倾家荡产也治不好。
B.开头将马行比作战场,暗示马行凶险难料,与结尾马和人的结局遥相呼应。
C.胖子曾因马过瘦而动摇了买马的念头,后因此马外形极好而用高价买下。
D.窑二的老婆逼迫窑二牵自家的病马去马行卖,可见她是个利欲熏心的女人。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胖子最后无奈自尽与前文洒脱、大方的形象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意味。
B.“马行有规矩……岂不乱了套”这一语言描写刻画了窑二坚持原则的形象特点。
C.小说前半部分平铺直叙,波澜不惊;后半部分扣人心弦,尺幅之内,摇曳多姿。
D.小说多处运用侧面描写,如写马行的人对窑二的信任,突出窑二会相马的特点。
8.小说画横线的两处描写,同中有异,两处描写各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赏析。(4分)
9.小说开头三段和结尾三段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于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五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壁”。
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和虽献璞而未美,未为王之害也,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论宝若此其难也!今人主之于法术也,未必和璧之急也。然则有道者之不戮也,特帝王之璞未献耳。主用术,则大臣不得擅断,近习不敢卖重[迷];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虽至死亡,道必不论矣。
昔者吴起教楚悼王以楚国之俗曰:“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悼王行之期年而薨矣,吴起肢解于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连什伍,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而遂公家之劳,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国以富强。八年而薨,商君车裂于秦。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法而富强,二子之言也已当矣。然而肢解吴起而车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当今之世,大臣贪重,细民安乱,甚于秦、楚之俗,而人主无悼王、孝公之听,则法术之士安能蒙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术哉?此世所以乱无霸王也。
(选自《韩非子·和氏》,有删改)
[注]近习:国君身边的人。卖重:买卖权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B.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C.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D.官行法/则浮萌趋于耕农/而游士危于战阵/则法术者/乃群臣士民之所祸也/人主非能背大臣之议/越民萌之诽/独用乎道言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至死亡”与“虽父之不慈子”(《墨子·兼爱》)两句中的“虽”字含义相同。
B.商君,商鞅,战国政治家,曾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史称“商鞅变法”。
C.《诗》《书》属于五经,五经还有《礼》《易》《春秋》,是儒家经典著作。
D.“二子之言也已当矣”与“人君当神器之重”(《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讲完“和氏之璧”的故事以后,接着将论宝与“法术之士”向帝王进献“法术”的相似之处对应起来,将故事揭示的道理升华。
B.作者认为人主对于法律的态度并不像和氏之璧那般急切,而下面的大臣和游说之民讨厌以法治国,习惯势力造成法术之道不行。
C.吴起与商鞅两人都遭到酷刑,而当今的法术之士没有像吴起、商鞅那样甘冒危险阐明自己主张的,这是当今没有霸主的原因。
D.作者善于把丰富的内涵在直观的形式中显现,如写大臣士民有如“玉人”,他们本来是鉴定璞玉的专家,却成为宝玉价值的否定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4分)
(2)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4分)
14.作者开头引用“和氏之璧”的故事,揭示出什么哲理?(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心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乌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注]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朋友一起游园后写下了此词。②井床:井栏。③乌丝:印有墨线的纸。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词上阕意象密集,富有季节特征,如“莺啼”“高树”“井床”等。
B.词上阕有白天所见,也有入夜后的情景。既有听觉,也有视觉,层次清晰。
C.“碧草……”和“乌丝……”两句,描写了在春日和朋友聚会宴饮的景象。
D.词的最后两句写花朵伸进了窗棂之中,因为是雨后,花朵湿漉漉的。
16.有人评价此词描写了一个“孤独的灵魂”,请结合内容进行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白《蜀道难》中,通过描写行人手摸星辰、仰天叹息来衬托蜀道之高险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情表》中,李密表明自己无论活着还是死去都要报答晋武帝恩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陶渊明迷途知返,肯定现在而否定过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用制度为生态文明建设________逐渐成为共识。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制度优势正转化为日益应对风险挑战的治理效能,夯实了保障绿水青山、保护生态安全。
生态之变,是发展方式的转变,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有机统一、________的。今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________,生态文明建设也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优良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美丽,蓝天白云就是幸福。新征程上,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________、久久为功,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保驾护航 相辅相成 深入人心 攻坚克难
B.添砖加瓦 相反相成 深入人心 迎难而上
C.保驾护航 相反相成 家喻户晓 迎难而上
D.添砖加瓦 相辅相成 家喻户晓 攻坚克难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正确句子,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作为大豆起源国,虽然我国保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但是现在我们却缺少 ① ,大豆平均单产不到美国的60%。
大豆种质资源只有在鉴定后, ② ,从而从不同特性的基因中提取好的基因进行育种。我国对大豆资源的鉴定和利用严重不足,育种亲本的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基础狭窄,导致品种的产量、品质提升较慢,很难选育出具有突破性的优良品种。(______),目前还以杂交育种和与分子技术辅助选育相结合为主,而一些发达国家已进行了“生物技术+大数据信息技术”育种。我国在大豆育种效率和具体性状的精确改良上与发达国家 ③ 。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在大豆育种技术上
B.在大豆育种技术上,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是我国
C.在大豆育种技术上,我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D.处于相对落后状态的是我国,在大豆育种技术上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材料二: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高尔基
结合以上两则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叙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