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济宁市2022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http://www.newdu.com 2022-07-11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济宁市2022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案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线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模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团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传统的差序格局包含着富有等级的、纵向的、刚性的序,它强调人们必须服从权威、服从礼制统治。而网络社会的发展,正淡化着等级意识。因为网络社会是一个匿名的社会,它具有很强的虚拟性。在CMC交往模式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和地位进行交流,真正做到畅所欲言。这种开放的交流方式正不断地淡化着传统差序格局中的等级意识。
    网络社会下的人际关系具有超时空的特点。超时空扩大了人的交际范围,使得“弱关系”得到发展。虽然差序格局具有扩张性的特点,即差序圈层的向外扩散,但人们的交往范围始终不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交往的对象往往与自己有血缘或地缘关系。血缘、地缘这些先赋性的关系称为强关系。与此相对的是弱关系,即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交往的对象来自各行各业。在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与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不一样,网上交到的朋友一般都是“泛泛之交”。
    (摘编自黄凯妮《现代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费孝通用“捆柴”譬喻,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常常由若干人组成,同一团体中,每个人的身份和地位都相同。
    B.家庭作为团体,在西洋界限分明,而在中国比较模糊,故汉语“阖第光临”的“第”很少人说清楚包括何人。
    C.中国人之所以对世态炎凉深有感触,是因为自己的势力发生变化了,周围的社会圈子也会随之变大或变小。
    D.网络时代下,人们的交往已超越时间和空间限制,交往的对象更加宽泛,不再局限于有血缘或地缘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差序格局的特性,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各有偏重。
    B.《礼记》所讲的“十伦”,指的是差等,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
    C.费孝通认为,西方的“自我主义”与中国的“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思想观念。
    D.差序格局中的强关系在现代社会依然没有失去生命力,它能让人际关系相对牢靠。
    3.下列有关《红楼梦》内容的选项,最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3分)
    A.应天知府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薛两大家族,明知英莲是恩人甄士隐的女儿,仍然放任薛蟠强行将英莲抢走。
    B.探春处于主人地位,其生母赵姨娘只是奴才,赵姨娘希望多给弟弟赵国基安葬费,探春主奴分明,毅然拒绝。
    C.晚上吃饭时,桌子两边四张空椅,王熙凤拉黛玉在左边第一张椅上坐了,黛玉推让,贾母解释道,你是客,原应如此坐的。
    D.元春在正室与众人相见,她一手搀贾母,一人搀王夫人,邢夫人、李纨、王熙凤等在旁围绕,外眷薛姨妈、宝钗、黛玉未敢擅入。。
    4.根据材料二,概括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发生的变化及原因。(4分)
    5.“五服”,是死者亲属在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其
    中斩衰是最重的丧服,由儿子穿着,服丧三年;缌麻最轻,由较远的亲属穿着,服期三月。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五服”制度是怎样体现“差序格局”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高粱(节选)
    莫 言
    刘罗汉大爷是我们家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人物。
    我查阅过县志,县志载:民国二十七年,日军捉高密、平度、胶县民夫累计四十万人次,修筑胶平公路。毁稼禾无数。公路两侧村庄中骡马被劫掠一空。农民刘罗汉,乘夜潜入,用铁锹铲伤骡蹄马腿无数,被捉获。翌日,日军在拴马桩上将刘罗汉剥皮零割示众。刘面无惧色,骂不绝口,至死方休。
    确实是这样,胶平公路修筑到我们这里时,遍野的高粱只长到齐人腰高。长七十里宽六十里的低洼平原上,除了点缀着几十个村庄,纵横着两条河流,曲折着几十条乡间土路外,绿浪般招展着的全是高粱。平原北边的白马山上,那块白色的马状巨石,在我们村头上看得清清楚楚。锄高粱的农民们抬头见白马,低头见黑土,汗滴禾下土,心中好痛苦!风传着日本人要在平原修路,村里人早就惶惶不安,焦急地等待着大祸降临。
    日本人说来就来。
    日本鬼子带着伪军到我们村里抓民夫拉骡马时,我父亲还在睡觉。他是被烧酒作坊那边的吵闹声惊醒的。奶奶拉着父亲的手,颠着两只笋尖般的小脚,跑到烧酒作坊院里去。当时,我家烧酒作坊院子里,摆着十几口大瓮,瓮里满装着优质白酒,酒香飘遍全村。两个穿黄衣的日本人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在院子里站着。两个穿黑衣的中国人肩背着枪,正要解栓在楸树上的两头大黑骡子。罗汉大爷一次一次地扑向那个解缰绳的小个子伪军,但一次一次地都被那个大个子伪军用枪筒子戳退。初夏天气,罗汉大爷只穿一件单衫,袒露的胸膛上布满被枪口戳出的紫红圆圈。
    罗汉大爷说:“弟兄们,有话好说,有话好说。”
    大个子伪军说:“老畜生,滚到一边去。”
    罗汉大爷说:“这是东家的牲口,不能拉。”
    伪军说:“再吵嚷就毙了你个小舅子!”
    日本兵端着枪,像泥神一样。
    奶奶和我父亲一进院,罗汉大爷就说:“他们要拉咱的骡子。”
    奶奶说:“先生,我们是良民。”
    日本兵眯着眼睛对奶奶笑。
    小个子伪军把骡子解开,用力牵扯,骡子倔强地高昂着头,死死不肯移步。大个子伪军上去用枪戳骡子屁股,骡子愤怒起蹄,明亮的蹄铁趵起泥土,溅了伪军一脸。
    大个子伪军拉了一下枪栓,用枪指着罗汉大爷,大叫:“老混蛋,你来牵,牵到工地上去。”
    罗汉大爷蹲在地上,一气不吭。
    一个日本兵端着枪,在罗汉大爷眼前晃着,鬼子说:“呜哩哇啦哑啦哩呜!”罗汉大爷看着在眼前乱晃的贼亮的刺刀,一屁股坐在地上。鬼子兵把枪往前一送,锋快的刺刀下刃在罗汉大爷光溜溜的头皮上豁开一条白口子。
    奶奶哆嗦成一团,说:“大叔,你,给他们牵去吧。”
    一个鬼子兵慢慢向奶奶面前靠。父亲看到这个鬼子兵是个年轻漂亮的小伙子,两只大眼睛漆黑发亮,笑的时候,嘴唇上翻,露出一只黄牙。奶奶跌跌撞撞地往罗汉大爷身后退。罗汉大爷头上的白口子里流出了血,满头挂色。两个日本兵笑着靠上来。奶奶在罗汉大爷的血头上按了两巴掌,随即往脸上两抹,又一把撕散头发,张大嘴巴,疯疯颠颠地跳起来。奶奶的模样三分像人七分像鬼。日本兵愕然止步。小个子伪军说:“太君,这个女人,大大的疯了的有。”
    鬼子兵咕噜着,对着我奶奶的头上开了一枪。奶奶坐在地上,呜呜地哭起来。
    大个子伪军把罗汉大爷用枪逼起来。罗汉大爷从小个子伪军手里接过骡子缰绳。骡子昂着头,腿抖着,跟着罗汉大爷走出院子。街上乱纷纷跑着骡马牛羊。
    奶奶没疯。鬼子和伪军刚一出院,奶奶就揭开一只瓮的木盖子,在平静如镜面的高粱烧酒里,看到一张骇人的血脸。父亲看到泪水在奶奶腮上流过,就变红了。奶奶用烧酒洗了脸,把一瓮酒都洗红了。
    罗汉大爷跟骡子一起,被押上了工地。高粱地里,已开出一截路胎子。墨水河南边的公路已差不多修好,大车小车从新修好的路上挤过来,车上载着石头黄沙,都卸在河南岸。河上只有一座小木桥,日本人要在河上架一座大石桥。公路两侧,宽大的两片高粱都被踩平,地上像铺了层绿毡。河北的高粱地里,在刚用黑土弄出个模样的路两边,有几十匹骡马拉着碌碡,从海一样高粱地里,压出两大片平坦的空地,破坏着与工地紧密相连的青纱帐。骡马都有人牵着,在高粱地里来来回回地走。鲜嫩的高粱在铁蹄下断裂、倒伏,倒伏断裂的高粱又被带棱槽的碌碡和不带棱槽的石滚子反复镇压。各色的碌碡和滚子都变成了深绿色,高粱的汁液把它们湿透了。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汗滴禾下土,心中好痛苦!”,采用古诗和普通语句组合的形式,新奇独特,传达百姓因平静生活被日寇打乱的愁苦情绪。
    B.骡子被伪军牵拉时,高昂着头,不肯移步,后来还愤怒扬蹄,趵起的泥土,溅了伪军一脸,表明连牲畜也不愿与侵略者合作。
    C.奶奶随机应变,一改之前的胆怯,把罗汉大爷的血抹到脸上,撕散头发,张大嘴巴,假装疯癫跳起来,从而成功保护了自己。
    D.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红高粱》,但情节相对完整,以烧酒作坊为点,由点及面,再现了日寇在高密抓民夫拉骡马的史实。
    7.关于文中对话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罗汉大爷的请求,既表现了他对主人的忠诚,也表现了对敌人抢掠行径的隐忍和反抗。
    B.大个子伪军用“老畜生”“老混蛋”称呼刘罗汉,表现了敌人的横行霸道、飞扬跋扈。
    C.奶奶辩白说“先生,我们是良民”,最后答应敌人牵走骡子,表现了奶奶的聪明机警。
    D.奶奶的模样似人似鬼,小个子伪军报告说奶奶疯了,客观上有助于解除奶奶的危机。
    8.文中多次写到“高粱”意象,意蕴丰富,请结合画线句子简要分析。(6分)
    9.第二段插入了县志记载,有什么作用?(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调知鄞县。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患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太子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明年,以安石参知政事,举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
    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B.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C.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D.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示欧阳修”与“归以示成”(《促织》)两句中的“示”字含义相同。
    B.“唯患其不就也”与“故能就其深”(《谏逐客书》)两句中的“就”字含义相同。
    C.“每讲说见称”与“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上览而置之”与“沛公则置车骑”(《鸿门宴》)两句中的“置”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喜好读书,才能出众。他曾经得到过曾巩、欧阳修、韩维、吕公著等人的赏识,声名鹊起,最终受到朝廷的重用。
    B.王安石勇于任事,主张变法。出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万余言,指出国家贫弱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仁宗没有采纳其主张。
    C.王安石享有盛名,多次辞官。朝廷多次委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人们认为他无意功名,直到神宗即位,他才入朝为官。
    D.王安石义正辞严,能言善辩。司马光认为他尽更祖宗旧法,而他认为新官的添设,新法的决定、制定、执行都是名正言顺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14.从《与王介甫书》来看,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有哪些?(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念奴娇·秣陵吊古①
    屈大均②
    萧条如此,更何须,苦忆江南佳丽。花柳何曾迷六代,只为春光能醉。玉笛风朝,金笳霜夕,吹得天憔悴。秦淮波浅,忍含如许清泪。
    任尔燕子无情,飞归旧国,又怎忘兴替。虎踞龙蟠那得久,莫又苍苍王气。灵谷梅花,蒋山松树,未识何年岁。石人③犹在,问君多少能记?
    【注】①秣陵:今南京。②屈大均,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③石人,指明皇陵前的石雕人像。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篇“萧条”二字奠定悲凉的基调,“苦”字强化了作者的感情。
    B.“花柳”句借景抒情,写秣陵繁华胜景使人迷醉,导致了六朝的灭亡。
    C.玉笛、金笳声声,秦淮微波荡漾,视听结合,烘托了深沉的兴亡之叹。
    D.燕子飞归故国,化用前人诗句,赋予燕子新的内涵,拓展了词的意境。
    16.本词与《桂枝香·金陵怀古》两首词的结尾,在手法运用与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阿房宫赋》中歌台舞殿是互文的手法,台既可以舞,殿亦可以歌,意谓宫内处处皆是轻歌曼舞。歌台这边“____▲____”,舞殿则是“____▲____”。
    (2)《六国论》写祖辈父辈创业艰辛,而他们的子孙却“____▲____,____▲____”,以比喻和对比手法表达对赂秦行为的谴责。
    (3)“舟”是水路交通工具,也是诗词的重要意象。杜甫的《登岳阳楼》“____▲____”和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____▲____”均提及“舟”,并借它抒发孤独衰老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古代汉语(特指书面语)最大的特点就是    ①    ,用它写作诗歌和散文,可以达到回味无穷的境界。同样是写风雪夜归,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只用了二十个音节,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小驻》却用了一百零八个音节。虽然它们都达到了卓越的艺术境界,但是谁更精致更上口,    ②    。音韵和谐、音节齐整的唐诗宋词作为世界上最精致的诗品享有“古汉语之花”的美誉,跟古代汉语的这个特点密不可分。但是古代汉语也有明显的短板,它不太适合严密的逻辑论证,在科学原理的表述方面,也有些    ③    。例如“圜,一中同长也”“方,柱隅相讙也”,刚刚启蒙的孩子很难理解“中”指圆心,“长”指半径的长度;也很难理解“柱隅”就是直角,“相讙”就是相匝的意思。民间当然不会用这样的交际工具,它不仅会抑制理论科学的发展,也会叫三百六十行的师傅们无法授徒,他们得用各自时期的白话——要知道,中国古代理论科学无法与古希腊罗马相比,但在各种工艺上,却长期领先。这仿佛是一种悖论,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文白两种语言环境作用的结果。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仿佛”,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很高兴,因为我早听到闰土这个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纪,闰月生的,五行缺土。
    B.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C.这暗示性仿佛概念的影子,它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如果就不会察觉到它的存在。
    D.那炯炯的目光,宽阔的额头,仿佛表明他一定能运用他的智慧和毅力,战胜科学上的一切困难。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红楼梦》中的建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红楼梦》 整体艺术形象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古人认为完美的园林景观应该    ①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设计就非常注重这一点,在蓊郁的花草树木和潋滟水光映衬下,小山曲水,错落有致, 楼台亭阁掩映于茂林修竹, 极尽清幽旷达之妙。每一个庭院都和山石花木交相辉映, 极富自然情趣。
    同时,园子里每一座院落的建筑格调,     ②    。如贾宝玉所住的“怡红院”, 院中种植着芭蕉和海棠两种植物, 芭蕉为绿, 海棠为红, 于是贾宝玉便为其取名“红香绿玉”, 整体意境颜色艳丽,暗香浮动,与宝玉的性情相符;    ③    ,“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 比别处幽静”,自然情趣流泻而出, 与黛玉真诚率真的气质相合;蘅芜苑, 一眼望去, 清凉瓦舍,但透过院内各种香草,素净无华,把宝钗安份随时、不流于俗的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 每一座庭院都与人物合二为一, 不分彼此了。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 “稻香村”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处建筑,后来成为李纨的居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析“稻香村”是如何体现庭院与人物“合二为一, 不分彼此”的?(4分)
    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处于膏梁锦绣之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不闻,惟知恃亲养子,外则陪侍小姑等针黹诵读而已。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豆瓣上的“马上学会小组”非常火爆,短时间内发展了很多组员。组员们讨论分享自己快速学会一样事物的经历,为他人提供借鉴和参考,其中有日常生活的技巧、工作学习的技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30秒快速套被子”“一周内提高打字速度”“一个早起小妙招”……对于这一现象,有人表示赞同,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年轻人快速掌握各种生活技能,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增强了分享意识;也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学习需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走马观花、急于求成的学习方式不宜提倡。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