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2-05-20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1.C。C.“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中“都”范围不当。原文说的是“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文人文学作品”,选项扩大了范围。
    2.B.A.“难度要更大一些”无中生有,原文为“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只是讲了西方戏剧重写实,中国古典戏曲重写意的特点,并没有说阅读中国古典戏曲难度要更大一些。
    C.“所以其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中“都”以偏概全,原文为“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是追求空灵的境界,并不是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
    D.“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散文独有的一种抒情传统”中“独有”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为“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说的家国情怀是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并没有说别国文学就没有。
    3.A.材料一的观点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A.《劝学》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不重写意,注重说理,不能支持材料一的观点。
    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采用白描手法描写田园景色,“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等富有诗情画意,注重写意,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写得无比壮美,“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注重写意,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关汉卿的《窦娥冤》用浪漫主义手法,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不是实写,注重写意,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BCD都是不重写实而重写意,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情感。
    4.首先,由两位学者的说法引出本文观点——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性;接着分析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不同;然后以《尚书》、庄子作品、司马迁作品、魏晋散文等为例具体阐述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特色;最后总结深化,指出中国古典散文抒情性产生的根源。
    析:材料二共四段。第一段“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以西方文学中的抒情诗为参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在普实克看来,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包括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因此,散文与诗一样,具有浓厚的抒情性”,由两位学者的说法引出本文观点——中国古典散文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第二段“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有很大的不同”接着分析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不同。
    第三段“《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它的情感抒发,往往是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鼻祖,……若说庄子开创了中国抒情散文的先河,司马迁则从另一条路径拓展了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视域。……魏晋散文承续庄子的浪漫主义抒情文脉”,以《尚书》、庄子作品、司马迁作品、魏晋散文等为例具体阐述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特色。
    第四段“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和结晶,同时体现着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正因为抒情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所以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不但特色鲜明,……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叙事传统”总结深化,指出中国古典散文抒情性产生的根源,即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
    5.内容方面: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
    手法方面: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曲折含蓄。
    析:内容方面:材料一第二段“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可知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
    材料二第二段“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所以中国抒情文学的内涵比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要大,也丰富复杂得多”可知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
    手法方面:材料一第一段“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可知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
    材料二第一段“他认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材料二第二段“就抒情的手法而言,……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可知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曲折含蓄。
    6.B.B.“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樟树之古老”错误,原文第二段“透过历史的烟尘,我脑子里立即闪过范仲淹的“庆历改革”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后来徽宗误国、岳飞抗金等一连串的故事。一棵树就是一部站立着的历史,站在我面前的这棵古樟正在给我们静静地诉说历史”,作者写这些内容,主要是为了增添文章的文化底蕴,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7.A.A.“这是作者运用巧合法”错误,本文是散文,作者记述的事件是真实的,并且真实事件中古樟树恰巧能接住炸弹,保护了伟人毛泽东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是一种巧合,并不是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
    8.①大事:文中写到了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建立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等政治方面的大事件;
    ②大情:老樟树不仅于人有救命之恩,还静静地诉说着历史,见证着人世沧桑,本文充满赞美之情;毛主席戎马一生,为了民众和革命事业而舍生忘死、不怕牺牲,本文饱含对此崇高人格的讴歌;
    ③大理:老樟树怀抱的“炸弹”,时时刻刻告诫后世人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忧心为政,如履薄冰”。
    析:回答本题要紧扣“写大事、大情、大理”来作答。
    本文中的大事是伟人毛泽东在38岁时与这棵古樟相遇,敌机“冲着临时中央政府,冲着毛泽东而来,只扔了一个炸弹就走了,但炸弹并没有爆炸……只见一颗光溜溜的炸弹垂直向下卡在树缝里”,古樟树很巧合的救了伟人毛泽东和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这就是文中记述的大事件。
    文中作者“一走近大树我就为之一震,肃然起敬。因为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作者对古樟树的肃然起敬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的粗壮高大,更多的是因为古樟树救了毛泽东;作者也表达了对在这件事中毛泽东表现出的坚定、沉着,又有几分固执、浪漫、从不怕死的领袖精神的赞美。这是大情怀,敬畏领袖和爱国的大情怀。
    文章最后一段“历史的脚步已走过80年,这棵老樟树依然伫立在那里……它怀里一直轻轻地抱着那颗炸弹,这是一把现代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试其定力,然后又戒其权力。它告诫我们,革命时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后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可见作者还以此阐述了一个大道理:革命时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后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
    9.B.本题是选择题,找准切入点,注意各选项间的不同之处。“兰亭之会”,主谓结构做主语部分,后面可以断开,“乃”表达判断语气,与“或……”联系紧密,应该在“乃”前“会”后停顿。排除AC。“今同游者心平气易”,“今”为时间状语,与后边谓语部分联系紧密,应该在“今”前停顿,“同”,一同,做“游”的状语,“同游者”,名词短语,之间不可断开。“发言为诗”,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独立成句,前后断开。排除D。画波浪线部分意思是: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10.C.C.“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中“垂髫”错误。垂髫指幼年。
    11.B.B.“潮音岩东边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错误。巨石并不在潮音岩东边,原文为“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巨石在山的西边顶部。
    参考译文:
    游览名胜的人,逢好天气是乐事,遇到理想的地点又是乐事,而同游的又都是优秀的人物,大家因为相处和谐、纾解郁闷、心情畅快而写写文章,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
    元仁宗丙子年二月甲午日,厚斋的严君置备酒菜邀我同游龙鸣山,龙鸣山即是无想山。是时春雨初晴,风和日丽,老老少少,依照长幼顺序而行,鼓乐队在最前面作为先导。从蓝溪向东南行进五六里,只见两山如双阙对峙,相距百步,向东绵延而去。两山之间为石田,田的右边有小路,小路依着山势深邃又曲折。行进三四里,山势狭窄不宜作田,只能修路。又行进数里路,山势愈发奇峻,山谷中薄雾沾湿了衣服和帽子。山的外边崇峦叠嶂,无穷无际。走了不久,只见峭壁对立,形状宛如华表,巨大的松树和杉树沿路排列,向北延伸。山涧底部多石,云深树茂,繁花遮石,鸟声清脆,此地好像不是人世间。寺庙雄奇伟丽,寺门榜额上书“禅寂”二字。寺院门外有一颗古松,直径数抱粗。高耸云霄的篁竹则繁密地生长在寺院内。寺院长老出门迎客,延请我们至后堂,后堂有匾,上书“白云深处”。寺院西边有座“听松轩”,再向西即是五代韩熙载读书堂遗址,他所种植的桧树仍然有在。寺北有“甘露室”。再往北,有“招云亭”,亭子气象空旷,直立在数座山峰的最高处,从亭往下看,先前登过的群山之顶都在脚下。于是抬脚攀登上潮音岩,岩上各种石头真是异态百出。因为同游者登山疲惫,于是未往上登。
    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山上有深幽广阔的天池,天池的水向下飞泻到潮音岩,(人们)接引(它)来供给厨房。山的西边顶部,巨大的石头雄伟平坦,上面可坐几十人。在石上茫然四望,心中豁然开朗。山的东边顶部比西边顶部还高,因疲倦不想再上了,又回到寺院的“白云深处”后堂。于是温暖的气息弥散席子,气氛热时如夏,静时如秋,冷时如冬,觥筹无数,谈笑甚欢,即使是仆从与乐工也各得其乐。酒毕,长老带领客人赏花,众人缓缓登上环翠阁。不久与长老告别,出了寺门。走了一里,众人余兴未尽,席地而坐,分了韵脚赋诗良久,各自作了诗才回来。
    这次游览恰逢适宜的天气,又遇到理想的地点,确实很快乐了。但溧州不是交通要塞,且又隐藏在深山之中,所以没有前贤留下的诗词及当代名家抒怀的笔墨,因此我写了这篇文章。哎!!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是孔夫子带领学生沐浴后在舞雩台享受春风。王曦之的兰亭集会,或许太感慨悲戚。此次同游的人心情和悦,吟咏作的诗,质量上乘可以欣赏,也是既高兴又不失正体的事!于是记下这次游玩所见之景,旨在使无想山得以让世人知晓。
    12.A.A.句意:报告申诉不被允许。“告诉”:申诉。
    13.D.A.“急于星火”是说“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于”:介词,比。“吾念汝从于东”是说“我想,你跟我在东边”,“于”:介词,在。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是说“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以”:介词,凭借、用。“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是说“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以”:因为。
    C.“而刘夙婴疾病”是说“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而”:连词,表并列。“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是说“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而”:连词,表修饰。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是说“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亦未知其言之悲也”是说“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两句话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的
    14.D.句译: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旅食京师”,是“旅食于京师”的省略,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
    “少年”,这里指“年轻”,是一个词,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C。
    15.D.D.“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错误,应该是“一车四马为一乘”。
    16.(1)我幼年丧父,等到长大,不知道所依靠的人(父亲)(的模样),只有依靠兄嫂。重点词:“孤”,丧父;“及”,等到;“省”,知道;“所怙”,“怙”:依靠,所字结构,父亲(的模样);“惟兄嫂是依”,宾语前置句,“惟依兄嫂”。
    (2)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重点词:“固”,“一”“齐”,“彭殇”。
    参考译文:
    甲(略)
    乙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你十二郎的灵位:
    唉,我自幼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有依靠兄嫂抚养。哥哥正当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我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伶仃,也未曾一天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韩家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子曾经抚摸着你的头对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不能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探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辅佐军务,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家乡,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17.D.D项,“‘耽’意思相同,都指‘负担,承受’”分析错误,“人间第一耽离别”的“耽”是“负担,承受”的意思;《诗经·卫风·氓》的“耽”是沉迷的意思。二者不相同。
    18. “芳草”象征青春,它是无常的。“车辙”象征着离别,它是永恒的。草色变换,而车辙依然,一个“换尽”,一个“依旧”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无奈。
    析: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意思是词人观外物,外物都带有词人的情感。所以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词中的“草”与“辙”两个意象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意象的含义以及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意思是天涯芳草青青的颜色已换作枯黄,可是,陌头上深深的车辙依旧是我来时的模样。“芳草”,草色青青,象征青春,“换尽”一词表明明它是无常的;“车辙”,人乘车而行,象征着离别,“依旧”一词表明它是永恒的。草色变换,而车辙依然,青春不再,离别依旧,对比鲜明,表现了人生无常,物是人非的无奈。
    19.(1)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2)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3)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4)木欣欣以向荣    泉涓涓而始流
    (5)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0.B。第一空,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穷尽一生:就是用自己的一辈子去做某件事情,表现出对某人或者某事的执着和忠诚。此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强调的是执着、忠诚,应用“穷尽一生”。
    第二空,舍己为人:指舍弃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无私奉献:是不求回报的付出,没有私心。此处对应“‘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精神”,强调的是奉献精神,应用“无私奉献”。
    第三空,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去遵循或学习。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这里是说“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强调向榜样学习,应用“见贤思齐”。
    第四空,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强调开辟。薪火相传:比喻学问、技艺、精神等代代相传,强调传承。此处是说“让‘中国精神’”传承下去,应用“薪火相传”。
    21.C.根据前文“要把对党忠诚、舍身为国付诸行动”“要把我将无我、无私奉献写进奋斗”的逻辑,应该先是忠诚,然后是担当和奉献。排除ABD。
    22.B原句有语病:一、“用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搭配不当,应该是“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
    二、“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语序不当,从前后逻辑的递进看,应该先是“内心的感动”,再是“前进的动力”。
    23.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源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中的诗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析:长单句即含有一套主谓宾的句子,要先找出句子主干,然后剩下的部分变换为修饰语。
    本题中,主干句应为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这句话中“‘求索’精神”为主语,故④句可以变换为“‘求索’精神”的定语,即: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求索”精神。
    还剩下①②句,这两句的主语分别为“屈原”和《离骚》,都和主干句中的《离骚》有关,据此分析,这两句可以变换为主干中《离骚》的定语,即: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所创作的不朽诗篇《离骚》。
    最后按照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表述成单句即可。
    24.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材料共五句话,表达了三个层次的意思。第一句:“实然”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的样子,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是人类永恒的争论。这一句对“实然”和“应然”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指出了“实然”“应然”之争的重要性,从而引出了材料的核心问题——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第二、三句: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欲匡世于既颠。桀溺不以为然:天下处处混乱糟糕,你们能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这两句列举了孔子的例子,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实现“匡世于既颠”的“应然”,而桀溺关注的却是“天下处处混乱糟糕”的“实然”。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启示意义是:关注“应然”和关注“实然”反映出的是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关注“应然”更多地体现了理想主义的追求,而关注“实然”更多的是出于现实主义的考量。“应然”和“实然”之争,其本质就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争论。前者更关注当下和现实,而后者更关注世界的理想形态。第四、五句两句引用了经济学家和哲学教授的两种观点。薛教授认为不应过多关注“应然”,否则会使自己与“实然”世界格格不入,无视“实然”,会脱离实际;过多关注“应然”,会流于空想。应立足“实然”,关注现实,强调关注“实然”的价值和意义。而刘教授认为世界会变得更美好恰恰是因为对“应然”的追求,强调关注“应然”的价值和意义。由此引发的思考和启示意义有两点:①应关注“实然”,重视“实然”的意义和价值;②要关注“应然”,重视“应然”的意义和价值。
    材料引导语,规定了写作任务。
    1.百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这句话说明:因为一代代的革命者、变革者追求“应然”的勇气、魄力和行动力,百年中国才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这句文字的隐含要求是:应该结合中国百年变革和发展这一语境来谈“应然”和“实然”的关系,中国百年变革和发展之路就是一条从关注“应然”到改变“实然”,立足“实然”从而实现“应然”的道路。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句话明确了写作者的身份,要求写作者要有时代意识和身份意识,要求学生以当代青年的身份,从现实的角度来思考当下的“实然”是什么?“应然”又是什么?青年学生应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
    3.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1)思考:要求要写关于关注“应然”和“实然”的思考。(2)启示:“启示”指通过启发提示领悟的道理。因而,考生要谈阅读“以上材料”后所领悟的道理。道理具有抽象性,所以所谓“启示意义”就是哲学意义、抽象意义或扩展意义。
    综合以上材料,我们能获得三条启示:(1)要关注“实然”。写“实然”的内涵、本质、价值、意义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关注“实然”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视角。它关注的是世界实际的样子,考虑的是个体该如何最大限度地与现实世界融合,适应现实而非挑战和改造现实,哪怕现实确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这是古代的桀溺、接舆和现代的经济学教授薛兆丰选择的视角。这个选择能够免于无人同行的孤独,免于挑战现实必然会面临的危险,还能免于追求应然带来的不确定与格格不入。(2)要关注“应然”。写“应然”的内涵、本质、价值、意义带来的思考和启示。关注“应然”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视角。它关注的是世界应该成为什么样子,考虑的是如何改造世界的不合理,从而使所有人都能在一个明亮、美好的世界里舒展生命。关注“应然”其实就是能够切中并直面现实问题,它所体现的是对美好世界的追求,是发现现实问题的敏锐与深邃,是愿意改造世界的勇敢,也是世界发展、文明进步的驱动力。古代的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现代的哲学教授刘擎选择的就是这个视角。世界颠倒混乱,孔子及弟子明知前路艰难,孤独和危险在所难免,但仍然致力于匡正天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天下无道恰恰是孔子要介入的理由。(3)既要关注“实然”又要关注“应然”。写“实然”和“应然”的辩证关系带来的思考和启示。能指出“应然”和“实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如“实然”是“应然”的基础,“应然”是“实然”的目标;我们既要立足于“实然”,用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审视当下,又要展望“应然”,用理想主义的眼光来描绘未来。
    行文构思上,可以由材料中孔子与弟子的事件引出话题,也可以由两位学者的争论引出话题,接着分析“实然”“应然”的内涵,分析二者的存在意义,接着联系当下,结合当代青年的身份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
    参考立意:
    1.关注“实然”,立足当下。
    2.“应然”是改造世界的勇气。
    3.以“实然”审视当下,用“应然”展望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