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注意事项:
1.选择题要用2B铅笔填涂。
2.需在答题卡指定区域作答。
一、信息类文本阅读(共5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4分,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诗歌。这个事实说明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总体上具有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就因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而杂剧《西厢记》、小说《红楼梦》也因浓郁的抒情色彩而使人百读不厌。正是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在写物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例如山水田园诗本来可以处理成叙事性或描述性的作品,但在唐代王维、孟浩然的诗中,却往往以抒情手段虚化了即目所见的景象,他们诗中的山水田园其实是他们宁静心境和淡泊志趣的外化。又如戏剧在西方历来是以写实为主的,但中国古代的戏曲作家及理论家却强调戏曲首先要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即“意”,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生活。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指出:“剧戏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元杂剧作家在创作实践中也确实是“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写时代之情状”(王国维《宋元戏曲考》)。
抒情性质和写意手法使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以下文化特征:首先,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学图卷,但更是古代中国人的心灵记录,这使它成为我们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最好窗口。假如我们要想了解禅宗思想与理学思想对宋代士大夫的影响,最好的材料不是禅宗语录或理学讲章,而是宋诗。只要你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能对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有直观而真切的把握。其次,中国古代文学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那种为历代文学家所憧憬的变化莫测、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的艺术化境,正是在精炼含蓄的艺术表现形态基础上才可能达到的目标。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海外华裔学者陈世骧以西方文学中的抒情诗为参照,认为“中国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就是一个抒情传统”。这个判断从总体上看大体是可以成立的,然而,相较而言,我更认同普实克关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论述。在普实克看来,中国古代较为正宗的文学,包括诗、词、赋、散文等文人文学作品,它们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他认为中国古典散文的抒情性虽没有诗歌那样明显,但中国古典散文不注重情节、故事和叙述,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注重抒写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倾向于主观情绪情感的表达,因此,散文与诗一样,具有浓厚的抒情性。
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抒情文学有很大的不同。从抒情内容上说,西方抒情文学倾向于个性解放,向往理想世界,强调个人的主体价值和自我感情的宣泄;中国的抒情文学更看重个人的感情表达与社会性的统一,强调“家”与“国”的和谐共荣。就抒情的手法而言,西方抒情文学更多的是采用直抒胸臆、以景喻情的写法;中国的抒情散文也有直抒胸臆的作品,但更多的是采用曲折含蓄、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这一特点,普实克看得很清楚。他认为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是将个人、自我的悲欢离合,与家国民族、伦理道德、文化精神融会贯通在一起,所以中国抒情文学的内涵比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要大,也丰富复杂得多。
《尚书》是我国第一部散文总集,它的情感抒发,往往是通过一声声语重心长的慨叹表现出来,如在《大语》中,周公就多次连续使用感叹词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庄子是中国浪漫主义散文的鼻祖,他的散文既有对远古生活的向往,对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追求,更充满理想主义和抒情色彩,其最大特色,就是善于比喻形容。若说庄子开创了中国抒情散文的先河,司马迁则从另一条路径拓展了中国古典抒情散文的视域。读他的《报任安书》,你会感到他的文字不但直写胸臆,慷慨激烈,势大力沉,而且浩气回荡,弥漫于文章与天地间。司马迁还常常借助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战争场景,以及叙述语言来抒情。魏晋散文承续庄子的浪漫主义抒情文脉。相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魏晋无疑是一个思想解放、追求自由和个性,同时散文写作倾向于浪漫和抒情的时代。中国古代散文的抒情审美传统,在陶渊明、柳宗元、苏轼、袁宏道、张岱等杰出散文家中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是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和结晶,同时体现着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精神。正因为抒情的背后有深厚的文化伦理道德观念的支持,所以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不但特色鲜明,而且在现实生活的层面上“无往而不入”,且“浸润深广”,其功能和作用远远超过了叙事传统。
(摘编自陈剑晖《论中国散文的抒情传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文学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这是基于以抒情为主要功能的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得最为成熟这一事实而得出的结论。
B.如果我们要想了解宋人融儒道释为一体的思想面貌,只要仔细阅读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歌就可以了。
C.普实克认为,中国古代各种不同的文学样式,如诗、词、赋、散文等文学作品,都具有明显的抒情性和主观性。
D.相较于西方浪漫主义抒情文学,中国抒情文学的抒情传统内涵要丰富复杂得多,两者运用的抒情手法也有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方戏剧重写实,中国古典戏曲重写意,所以阅读中国古典戏曲难度要更大一些。
B.如果要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C.因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性质是抒情,所以其呈现的艺术境界都是空灵的。
D.家国情怀是中国古代散文独有的一种抒情传统,时至今日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荀子的《劝学》运用了大量比喻,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和学习的方法态度等方面劝勉鼓励人们要重视学习。
B.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对田园景色的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充分反映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的厌恶。
C.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将赤壁古战场的景色描写得无比壮美,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D.关汉卿的《窦娥冤》写窦娥在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4分)
5.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在作品中有着怎样的体现?请根据两则材料,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简要概括。(4分)
二、文学类阅读(共3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6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棵怀抱炸弹的老樟树
梁衡
①一棵茂盛的古树用它的枝桠轻轻地托着一颗未爆的炸弹,就像一个老人拉住了一个到处乱跑、莽撞闯祸的孩子。炸弹有一个老式暖水瓶那么大,高高地悬在半空,它是从千多米高的天空飞落下来后被这棵树轻轻接住的。就这样在浓密的绿叶间探出头来,瞪大眼睛审视人世,已经整整80年。眼前是江西瑞金叶坪村的一棵老樟树。
②樟树在江西、福建一带是常见树种,家家门前都有种植。民间习俗,女儿出生就种一棵樟树,到出嫁时伐木制箱盛嫁妆,三五百年的老树随处可见。但这一棵却不同。一是它老得出奇,树龄已有1100多年,往上推算一下该是北宋时期了。透过历史的烟尘,我脑子里立即闪过范仲淹的“庆历改革”和他的《岳阳楼记》以及后来徽宗误国、岳飞抗金等一连串的故事。一棵树就是一部站立着的历史,站在我面前的这棵古樟正在给我们静静地诉说历史。第二个不寻常处,是因为它和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伟人紧紧连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也是一棵参天大树,他有83圈的年轮,1931年当他生命的年轮进入到第38圈时在这里与这棵古樟相遇。
③1931年毛泽东率队走下井冈山,准备到福建重整旗鼓再图发展,当路过瑞金时邓小平正在这里任县委书记,就建议他在这里扎根。于是1931年11月7日苏俄十月革命胜利十四周年这一天,在瑞金叶坪村的一个大祠堂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第一个全国性的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宣告成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来被中国人称呼了近半个世纪的“毛主席”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④虽是共和国的主席,毛泽东也只能借住在一户农民家里。这是一座南方常见的木结构土坯二层小楼,狭窄、阴暗、潮湿。小楼与祠堂之间是一个广场,是红军操练、阅兵的地方,广场尽头还有一座烈士纪念塔。这实在是一处革命圣地,是比延安还要老资格的圣地。毛泽东等几个中央要人住在广场南头的小楼上,楼后就是这棵巨大的樟树。一走近大树我就为之一震,肃然起敬。因为它实在太粗、太高、太大,我们已不能用拔地而起之类的词来形容,它简直就是火山喷出地面后突然凝固的一座石山,盘龙卧虎,遮天盖地。树干直径约有4米,树身苔痕斑驳幽黑铁青,树纹起伏奔腾如江河行地。树的一半曾遭雷劈,外皮炸裂,木质外露,正向天狂呼疾喊,声若奔雷。而就在炸裂后的树身上又生出新的躯干,干又生枝,枝再长叶,一团绿云直向蓝天铺去。好一棵不朽的老树,就这样做着生命的轮回。因地势所限,树身沿东西方向略成扁平,而墨绿的枝叶翻上天空后又如瀑布垂下,浓荫覆地,直将毛泽东住的后半座房子盖了个严实。那天,毛泽东正在二楼上看书,空中隐隐传来飞机的轰鸣。他并不在意,把卷起身,踱步到窗前看了一眼,又回到桌前展纸濡毫准备写文章。突然一声凄厉的嘶鸣,飞机俯冲而下,铁翅几乎刮着了屋顶,一颗炸弹从天而降。警卫员高喊:“飞机”,冲上楼梯。毛泽东停笔抬头,看看窗外,半天没有什么动静,飞机已经远去,轰鸣声渐渐消失。这时房后已经乱作一团,早涌来了许多干部、群众。很明显,这架飞机是冲着临时中央政府,冲着毛泽东而来,只扔了一个炸弹就走了,但炸弹并没有爆炸。大家围着屋子到处寻找,地上没有,又仰头看天,突然有谁喊了一声:“在树上!”只见一颗光溜溜的炸弹垂直向下卡在树缝里。好悬!没有爆炸。这时毛泽东已经走下楼来。人们早已惊出一身冷汗,齐向主席问安,天佑神人,大难不死。毛泽东笑了笑说:“是天助人民,该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亡。”毛泽东戎马一生,不知几遇危难,但总是化险为夷。毛泽东的性格坚定、沉着,又有几分固执、浪漫,从不怕死。唯此才能成领袖,成伟人,成大事业,写得大文章。
⑤历史的脚步已走过80年,这棵老樟树依然伫立在那里。枝更密,叶更茂,干更壮。树皮上的青苔还是那样绿,满地的树阴还是那样浓。那颗未爆的炸弹还静静地挂在树上。现在这里早已辟为旅游景点,人们都争着来到树下,仰望这定格在历史天空中的一瞬。古樟树像一个和蔼的老人正俯瞰大地,似有所言。它怀里一直轻轻地抱着那颗炸弹,这是一把现代版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试其定力,然后又戒其权力。它告诫我们,革命时要敢于牺牲,临危不乱;掌权后要忧心为政,如履薄冰。
(选自《人民日报》2012年12月03日24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围绕老樟树讲述了毛泽东在瑞金遭遇炸弹袭击的一段惊险经历,天佑神人,大难不死,是民众的幸事,也是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幸事。
B.本文写民间栽种樟树的习俗、宋代一连串故事以及革命年代的光辉历程,都与这棵樟树紧密相连,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樟树之古老。
C.老樟树见证了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的成立,见证了伟人毛泽东敢于牺牲、临危不乱的气魄。人们看到它就会想起那段革命岁月。
D.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古樟树依然伫立原地。它像一个和蔼的老人正俯瞰大地,似有所言;它又像一把悬顶之剑,时刻警示着后世之人。
7.下列对文本的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重点写古树救人的故事,古树刚好托住炸弹,这是作者运用巧合法,意在为文章增添一种传奇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叙中有情,情中有理,理中有形,形中声情,杂糅各法,尽得其妙。
C.本文语言朴实自然又生动形象,句式上长短结合、富于变化,尤其是能巧妙地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D.作者梁衡以“人文古树”为题写了一系列散文,大多立意高远,兼具自然情怀和人文思考。本文是他此类散文的一篇佳作。
8.作家梁衡一向视“写大事、大情、大理”为自己的文学宣言。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三、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每小题5分,共3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游龙鸣山记
【明】陶安
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时春雾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山外崇峰复峰,杳无穷极。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衫万章①,夹路北转。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僧舍雄丽,榜曰“禅寂”。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修篁干霄,森列门内。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其西有“听松杆”,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其北有“甘露室”。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渺焉四顾,心目豁然。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文集》,文字略有改动)
【注】①章:大材。②褰裳:撩起衣裳。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B.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C.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D.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今同游者心平气易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
B.兰亭之会既有徜徉美好时光的快然自足,又有时过境迁不免感慨横生的终期于尽。
C.耆,指六十岁以上的年纪,耆艾,泛指老年人。古代指人上了年纪的词还有耄耋、古稀、垂髫等。
D.浴沂,语出《论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谓在沂水洗澡。后多用“浴沂”喻一种怡然处世的高尚情操。
1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段“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从三方面提出“游之胜”的标准,引领下文。
B.潮音岩东边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鸣山的重要景点。
C.作者和同伴游览了龙鸣山美景,谈笑作诗,心情和悦,体会到了类似于“浴沂风雩”那样纯正的快乐。
D.龙鸣山地处幽僻,交通不便,不为人知,作者写这篇游记,是想让更多的人知道龙鸣山值得一游。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李密《陈情表》)
乙
年、月、日,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告汝十二郎之灵: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尝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吾年十九,始来京城。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遇汝从嫂丧来葬。又二年,吾佐董丞相于汴州,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明年,丞相薨。吾去汴州,汝不果来。是年,吾佐戎徐州,使取汝者始行,吾又罢去,汝又不果来。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不可以久。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呜呼!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节选韩愈《祭十二郎文》)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则告诉不许 告诉:告知。 B.不矜名节 矜:看重、推崇。
C.请归取其孥 孥:妻子、儿女。 D.将成家而致汝 致:使……来。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急于星火 吾念汝从于东
B.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C.而刘夙婴疾病 嫂尝抚汝指吾而言
D.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B.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C.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D.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
15.下列对文中涉及的加点的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表”,就是“奏章”,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古代一种公文,常用来陈述衷情。
B.“秀才”指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C.古代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分“伯父”“仲父”“叔父”,而“季父”通常专指最小的叔父。
D.“万乘”指高官厚禄。古代兵车一车一马为一乘。封国大小以兵赋计算,凡地方千里的大国,称为万乘之国。
1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四、古代诗歌阅读。(共2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4分,共7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蝶恋花
清·王国维
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
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
换尽天涯芳草色,陌上深深,依旧年时辙。
自是浮生无可说。人间第一耽离别。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最初称为“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蝶恋花”是词牌,押仄声韵。
B.本词开篇中的“西风”是古诗词的常见意象,如“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暗指秋天。再如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的“东风”,则暗示春天的到来。
C.“阳关”是唐人送别的歌,一般要唱三遍。作者匆匆送别,一曲阳关还没唱完就上路了,车轮渐行渐远渐无声,写出了作者离别的悲伤,也更添了一分对前途的迷茫。
D.最后句的“耽”与《诗经·卫风·氓》里“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的“耽”意思相同,都指“负担,承受”,此处词人直抒胸臆,人间最不能承受的就是离别之苦。
18.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根据这一理论分析词中的“草”与“辙”两个意象。(4分)
六、理解性默写。(共5小题,每空1分,共10分)
19.(1).《锦瑟》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表现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理想境界,表达了诗人怅然若失的情感。
(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撷取了两个最能体现“气如山”的画面来表现,不用一个动词,却境界全出,饱含着浓厚的边地气氛和高昂的战斗情绪。
(3). 《项脊轩志》写作者在阁中借书读书,吟咏放歌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_”。
(4).《归去来兮辞》诗中用树木和泉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大自然万物恰逢繁荣滋长而得到精神满足的状态。
(5).《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 _________。”
七、语言表达(共4小题,选择题每题3分,主观题每题4分,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022年3月3日晚,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揭晓,这些团体和个人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业。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用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光明,是这个时代不朽的丰碑。读懂“志如磐石不可移”的中国精神,要把对党忠诚、舍身为国付诸行动,“居之不倦,行之以忠”;读懂“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中国精神,要把我将无我、 写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读懂“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中国精神,要用坚韧不拔、永不言败铸就中国人不朽的精神丰碑,“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 )。 焉,让我们以榜样精神砥砺前行,始终将初心铭记在心、将使命担当在肩,让“中国精神” 、熠熠生辉。
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殚精竭虑 舍己为人 择善而从 继往开来
B.穷尽一生 无私奉献 见贤思齐 薪火相传
C.殚精竭虑 无私奉献 见贤思齐 继往开来
D.穷尽一生 舍己为人 择善而从 薪火相传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无数平凡的英雄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忠诚写成诗,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
B.无数平凡的英雄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把忠诚写成诗,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
C.无数平凡的英雄把忠诚写成诗,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
D.无数平凡的英雄用奉献书写辉煌历史,把担当铸成不朽丰碑,把忠诚写成诗。
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
B.他们捧着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勇,用尽拼搏奉献之力,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
C.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内心的感动,更是前进的动力。
D.他们用尽一颗爱国为民之心,以向死而生之力,显示拼搏奉献之勇,践行中华儿女的初心使命,他们带给我们的除了前进的动力,更是内心的感动。
23.适当增删词语,将下列几句话重组为一个长单句,要求以“后世仁人志士”开头。(4分)
①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
②《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不朽诗篇。
③“求索”精神源于《离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诗句。
④“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精神。
八.作文。(共1题,60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然”是实际的样子,“应然”是应该的样子,该关注“应然”还是“实然”是人类永恒的争论。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欲匡世于既颠。桀溺不以为然:天下处处混乱糟糕,你们能和谁一起去改变它呢?在一档辩论节目中,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指出:应该的样子是虚无缥缈的,过多关注“应然”会使自己与“实然”世界格格不入。而哲学教授刘擎反驳:世界之所以会变得更美好,恰恰是因为我们知道“应然”的样子。
百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换新颜。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