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舌 头 阿 来 他说:“明天又要用刑了。” 小尔依的话叫我吃了一惊。平常,领地上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人犯了律法,将受什么样的处置,我总会知道。但这件事情我却一无所知。我说:“领地上有那么多信奉真理的人,你们杀得完吗?” 小尔依说:“我知道你喜欢他。你不会像那些人一样因为我们父子对他动刑就恨我吧?” 这下,我知道是谁了。 小尔依说:“少爷要不要去看看他?” 我说:“牢里不能随便进去。” 他对我举了举一个有虎头纹饰的牌子——这是出入牢房的专门牌子。行刑人在行刑之前,都要进牢房先看看犯人的体格,看看受刑人的精神面貌,那样,行刑时就会有十分的把握。除非土司专门要叫人吃苦,否则,行刑人总是力求把活干得干净利落。 我们走进牢房,那个想在我们这里传布新派佛教教法的人,正坐在窗下看书。狱卒打开牢门让我们进去。我想他会装着看书入了迷而不理会我们。平时,有点学问的人总要做出这样的姿态。 但翁波意西没有这样。我一进去,他就收起书本,说:“瞧瞧,是谁来了。”他的脸容是平静的,嘴角带着点讥讽的笑容。 我说:“喇嘛是在念经吗?” 他说:“我在读历史。”前些时候,济嘎活佛送了他一本过去的疯子喇嘛写的书。这本书很有意思。他说:“你们的活佛叫我放心地死,灵魂会被他收伏,做土司家庙里的护法。我绝不屈服于他。” 我并没有认真听他说话。我在倾听从高高的窗子外面传来大河浩浩的奔流声。我喜欢这种声音。年轻的喇嘛静静地望着我,好久,才说:“趁头还在脖子上,我要对少爷表示感谢。” 他知道经卷是我叫他们送还的,还知道毛驴也是我放生的。他没有对我说更多的好话,也没有对我说别人的坏话。他把一个小小的手卷送给我。上面的字都是他用募化来的金粉写下的。他特别申明,这上面没有什么麦其不肯接受的东西。那是一部每个教派都要遵循的佛的语录。我手捧那经卷,感到心口发烫。这样的书里据说是智慧、爱和慈悲。我问这个就要刑罚加身的人,书里是不是有这样的东西。 他说,有的,有。 我问,除了他的教派之外,别的教派的人,比如,济嘎活佛那个派别是不是也要读这本书。得到了肯定的回答后,我心中的疑问反而加深了:“那你们为什么彼此仇恨?” 我想我问到了很关键的地方。他好半天没有说话,我又听到了河水在官寨下面的岩岸下向东奔流的轰轰声。翁波意西长叹了一口气,说:“都说少爷是个傻子,可我要说你是个聪明人。因为傻才聪明。”他说,“你要原谅垂死的人说话唐突。” 我想说我原谅,但觉得说出来没多少意思,就闭口不言。 我想,这个人要死了。然后,河水的喧腾声又涌进我脑子里。我也记住了他说的话,他的大概意思是,他来我们这个地方传播新的教派不能成功,促使他整整一个冬天都在想一些问题。本来,那样的问题是不该由僧人来想,但他还是禁不住想了。想了这些问题,他心里已经没有多少对别的佛教教派的仇恨了。但他还必须面对别的教派的信徒对他的仇恨。最后他问:“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了我们恨?” 重新回到广场上,我要说,这里可比牢房里舒服多了。长长的甬道和盘旋的梯子上的潮湿阴暗,真叫人受不了。 小尔依说:“明天,我想要亲自动手。” 我问他:“第一次,你害不害怕?” 他摇摇头,苍白的脸上浮起女孩子一样的红晕。他说:“是行刑人就不会害怕,不是行刑人就会害怕。” 这句话说得很好,很有哲理,可以当成行刑人的语录记下来。这一天,我就听见两句有意思的话。先是牢房里那一句“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了我们恨?”小尔依又说了这一句。我觉得太有意思了,都值得记下来。可惜的是,有史以来,好多这样的话都已经灰飞烟灭了。 晚饭时,我借蜡烛刚刚点燃,仆人上菜之前的空子,问父亲:“明天要用刑了吗?” 土司肯定吃了一惊。他打了一个很响的嗝——他打嗝总是在吃得太饱和吃了一惊的时候。父亲对我说:“我知道你喜欢那个人,才没有把杀他的事告诉你。” 父亲又说:“我还准备你替他求情时,减轻一点刑罚。” 开饭了,我没有再说话。 先上来的是酥油拌洋芋泥,然后,羊排,主食是荞面馍加蜂蜜。 这些东西在每个人面前堆得像小山一样。 早晨醒来,我想,我们要杀他了。这时,我才后悔没有替他求情,在昨晚可以为他求情时。现在,一切都已经晚了。 官寨上响起了长长的牛角号声。百姓纷纷从沿着河谷散布的一个个寨子上赶来,黑压压地站满了广场。他们激动地交谈,咳嗽,把唾沫吐得满地都是。受刑人给押上来,绑到行刑柱上了。 翁波意西对土司说:“我不要你的活佛为我祈祷。” 土司说:“那你可以自己祈祷。不过,我并不想要你的性命。” 管家说:“谁叫你一定要用舌头攻击我们信奉了许多代的宗教?” 大少爷宣布了土司最后的决定:“你的脑子里有了疯狂的想法,可是,我们只要你的舌头对说出来的那些糊涂话负责。” (选自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尘埃落定》,有删改) 【注】新派佛教:翁波意西信奉的新教派,主张让宗教真正崇尚宽容、慈悲,普度众生,并力求摆脱政治的束缚,寻求自身的解放。这与当地维护土司制的旧有宗教发生了冲突。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明天又要用刑了”开篇,突兀而起,既非常自然地引出下文对相关内容的记叙,又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产生一探原委的欲望。 B.小说多次运用插叙,例如翁波意西所读史书的由来、翁波意西要感谢“我”的原因等,对相关情节进行解释补充,也丰富了人物形象。 C.父亲说“没有把杀他的事告诉你”,与“小尔依的话叫我吃了一惊”“这件事情我却一无所知”等内容相呼应,使故事情节显得自然而又真实。 D.小说最后并没有真正“用刑”,也就是没有杀死翁波意西,而只是要割掉他的舌头,借情节的突转来彰显土司的仁慈,并引起读者思考。 8.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何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情节与“舌头”几乎无直接关联,但为何要以“舌头”为题呢?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7. D 解析: D项,'颠覆了大禹治水的严肃性与真实性,传达出历史的虚无感”与本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矛盾。 8. (1)形象描写。将禹及其随员描写为“乞丐似的大汉”,写出艰苦卓绝的实干家形象。(2)言行描写。文中的禹坚毅寡言,一旦说话,则刚直有力。(3)对比手法。始终在同从大员的对比中塑造禹及其随员,从而凸显其“中国的脊梁”形象。 9.(1)大禹治水的“故事”本身于史有据,作品查考典籍博采文献,富有历史韵味;(2)“新编”表现为新的历史讲述方式,如细节虚构、现代语词掺入、杂文笔法使用,作品充满想象力服创造性;(3)对“故事”进行“新编”,着眼于对历史与现实均作出观照,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