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云南省丽江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8-14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C
    2.B
    3.D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就不会有新的发现”错误。根据第一段“人们之所以对三星堆感到神秘,正因为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可判断,原文只是揭示了“我们过去太习惯于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它,用我们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这个未知的世界”是感到三星堆神秘的原因,不能解读为“如果用传统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去观察考古发掘,用已知的‘知识图谱’去对照未知的世界,就不会有新的发现”。
    B.“明确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分析错误,考古发掘只是找到了“和三星堆早期文化相似的因素”,“三星堆文化的源头”并未确定。
    D.“汉武帝派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和“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颠倒了先后顺序。根据最后一段“汉武帝时派遣张骞‘凿空’西域,开拓出丝绸之路,其动因之一就是因为在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可知,“中亚、南亚发现了从蜀地输出的蜀布、枸酱、邛竹杖等特产”是张骞通西域的动因之一,那张骞通西域时间应该在后。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反映了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错误,根据最后一段“不同文明之间,在大体相同的文化水准、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等条件之下,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可知,大眼睛等的崇拜现象是论证“各自独立地产生出某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并不足为奇”的,不能反映三星堆文化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实际联系。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D.是用来支撑第三个维度的。“第三个维度,是世界古代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而在丝绸之路沿线曾经出土过与三星堆出土的金杖类似的“权杖”,正是从中国与世界文明之间的联系来看三星堆文明的事例。
    故选D。
    4.C
    5.A
    6.①学习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知晓先烈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②学习党史,深刻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
    ③学习党史,正确对待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崇高品质,以英雄为榜样,激发正能量,形成爱国的理性认同。
    【分析】
    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曲解文意,“进而改变历史发展大势”错误。由原文“学党史,就是要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可知,应为“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而不是“改变”历史发展大势。
    故选C。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A.“是为了”错误,概括不全,以偏概全。由原文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可知,还有“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故选A。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青少年要把学习党史作为自己了解中国共产党奋斗史的必经之路,把这一百年党史上的重要事件了解清楚,知晓无数先烈感人至深的故事,感悟先烈的革命精神,将红色种子播撒进心田”可知,学习党史,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知晓先烈故事,感悟革命精神,传承红色文化。
    由原文“通过学党史,青少年从小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长大也要为人民事业出一份力、发一分光的理想信念。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学史增信’,从小增强青少年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可知,学习党史,深刻领悟党的初心和使命,建立起对人民的深厚情感,树立为人民做实事的信仰与信念。
    由原文“青少年学习党史,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才能增强底气、骨气,在回望与缅怀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品质,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形成爱国的理性认同”可知,学习党史,正确对待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的崇高品质,以英雄为榜样,激发正能量,形成爱国的理性认同。
    7.B
    8.①年近花甲,过大的训练量、过度的节食,甚至吃大黄瘦腰身,使得身体严重受损。②“卧鱼”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体力严重透支。③特别要求徒弟仔细看他演出细节,把看家本领传给徒弟,意味着他预知自己命不久矣。
    9.①从苟老师的角度分析,为在观众面前呈现最佳艺术效果,对扮相一丝不苟,为演出竭尽全力;耗尽力气传授绝技。苟老师代表了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表演群体。②从易青娥的角度分析,易青娥认真学习苟老师的表演技巧,完成了演戏的启蒙,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薪火相传、枝繁叶茂。③从观众的角度分析,观众在苟老师年轻时欣赏他表演,在苟老师年老时还在追捧他的表演,观众的喜爱始终如一,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补叙”错,应为插叙。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文章介绍“秦腔吹火”这门绝活,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小说的情节结构技巧主要有悬念、照应、铺垫、伏笔、突转、线索等。本题考查铺垫和伏笔。解答时需要梳理情节,注意细节。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不难发现,苟老师在演出结束时死去,并非偶然,前文多处都做了铺垫。
    此时的苟老师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为了演好李慧娘,他节制了饮食,不惜吃大黄拉肚子,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身体严重受损,也为后文他去世作了铺垫;
    根据原文“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可见,他做“卧鱼”这个动作未达到日常水平,且倒下时“散了架”,他演出至此,已经体力不支;
    根据原文“易青娥明显感到,师傅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可知,师傅在演出前特意要求弟子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让她认真学习领悟,也意味着他预知自己命不久矣。
    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品艺术特色和主题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体现出非常茂盛、结实和坚韧的中国传统艺术根脉”中的茂盛、结实和坚韧的含义,即艺人在传统技艺的表演中精益求精、肯付出的精神特点和技艺传承中薪火相传、枝繁叶茂的状态以及传统艺术群众基础坚实。
    从苟老师的角度分析,“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对于一个老艺术家来说,他为在观众面前呈现最佳艺术效果,对扮相一丝不苟,为演出竭尽全力;“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一百一十下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可见,为了演出精彩和传授技艺,他能耗尽力气。从人物对主旨的作用看,他是对传统艺术矢志不渝、精益求精的表演群体的代表性人物。
    从易青娥的角度分析,作品以易青娥的视角,观察了老师的演出,“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可见在传统艺术传承中,她是一位继承者,她认真学习苟老师的表演技巧,完成了演戏的启蒙,领悟到了传统艺术的精髓,这也预示着中国传统艺术能够薪火相传、枝繁叶茂。
    从观众的角度分析,“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可见观众在苟师傅年轻的时候就热情追捧;根据“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大铙、吊镲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可见,即使苟师傅年老了,观众对他和他的表演仍然热情不减。从观众的这种坚持来看,中国传统艺术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
    10.D
    11.B
    12.D
    13.(1)(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
    (2)宋英宗因为疾病的缘故没有亲自上朝处理政事,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左右亲近的人搬弄是非,几乎使英宗和皇太后之间因隔阂而产生仇怨。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含义:“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交替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凭借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回朝朝廷,升为馆阁校勘。”
    “为古文”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排除C。
    “议论当世事”是完整的动宾结构,“当世事”作“议论”的宾语,“世事”属偏正词语,之间不可断开,排除AB。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如后文中的‘嘉佑’‘熙宁’是北宋其他皇帝使用的年号”错误,嘉祐(1056年9月—1063年),是北宋时期宋仁宗使用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嘉祐和庆历一样都是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使用的年号名称,不是北宋其他皇帝的年号。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此举得到许多士人的拥护”错误。文中“毕事,向之嚣薄者伺修出,聚噪于马首,街逻不能制”可以看出,欧阳修此举引起了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的不满。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1)“孤”,幼年丧父;“诲”,教导;“学书”,练习写字。
    (2)“以”,因为;“交构”,搬弄是非;“嫌隙”,因隔阂而产生仇怨。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欧阳修)四岁时便死了父亲,母亲郑氏决心不改嫁,(在家)亲自教欧阳修读书学习。因家里贫穷,以至于只能用芦荻在地上练习写字。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过一遍书就能背诵下来。等到成年时,更是人品超群而享有盛誉。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参加礼部(南宫)会试名列第一,被选拔列入甲科(进士)。并出任西京推官。此时欧阳修开始结交尹洙,一起作古文,议论时事,二人交替互为师友,又结交梅尧臣,吟诗作歌,相互唱和,从此凭借文章名扬天下。以后欧阳修回京返回朝朝廷,升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因著文指陈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章为他解救,只有左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贬黜。对此欧阳修写信对高若讷进行谴责,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以致欧阳修被贬出为夷陵县令,不久又迁任乾德县令、武成节度判官。范仲淹任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后,聘请欧阳修为书记官。欧阳修笑而谢绝说:“我昔日的举措岂是为了一己之利?我们虽然同时被斥退,但也不必同时升迁。”过了很久,欧阳修复任为馆阁校勘,以后又改任为集贤校理。庆历三年(1043),兼掌谏院。当时仁宗对在朝大臣进行人事更动,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增加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最先入选。欧阳修每次进见皇上,仁宗都询问他以治国执政之事,看哪些是可以做的。因其时国家政事之许多方面都在从事改革,一些小人遂势焰昌炽,大肆攻讦。欧阳修担心从事改革的一些好人难以获胜,便也多次分别就有关问题向仁宗上书进言。
    欧阳修论事切直了当,因此有些人把他看作仇敌一样,唯独仁宗勉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对侍臣说:“像欧阳修这样的人,到哪里去找啊?”做同修起居注后,进任知制诰。按惯例,对这个官职必须先考试而后才能任命,仁宗了解欧阳修,诏令特意授予他。
    他奉命出使河东。从对西部用兵以来,主谋划的人打算放弃麟州,以减少运送军粮。欧阳修说:“麟州是个天然险要之地,不可以放弃;如果放弃它,那就使黄河以东的郡县受到震动,百姓都不能安居了。不如从那里分出一部分兵力,驻扎黄河附近的各堡寨中,这样,遇到情势急迫就能接受援助,而在平时可以节省物资的运输,这在策略上是有利的。”因此麟州得以保存下来。欧阳修又进言道:“忻县、代县、岢岚县禁地很多,田野荒芜,希望让农民去耕种这些田地,不然,将被敌人侵占。”朝廷将这个意见发交给有关的官员讨论,过了很久才同意实行,每年收获粟谷数百万斛。凡是河东地区,赋税征派过重百姓负担不了的,他奏请朝廷作了减免,这样的事情有十几件。
    主持嘉祐二年(1057)礼部进士的考试。当时士子崇尚作新奇怪僻的文章,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那些险怪奇涩的文字,坚决加以排斥,凡是像这样的都不予录取。录取之事完结后,过去那些文字浮薄而又喜欢自我标榜的人等欧阳修一出现,就聚在他的马前起哄,巡街的士兵都无法制止;但是考场的文风,也从此大为改变了。
    嘉祐五年(1060),拜为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欧阳修在枢密院,与曾公亮一起考查全国的军队数量以及河北、河东、陕西三路驻守军队的多少、地理方位的远近,重新绘制军事地图与士兵名册。凡是边境长久缺少军队的,必须要检查补齐。他在中书省,与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关键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去询问有关的官员。宋英宗因为疾病的缘故没有亲自上朝处理政事,由皇太后临朝听政,左右亲近的人搬弄是非,几乎使英宗和皇太后之间因隔阂而产生仇怨。韩琦以英宗生病为理由,进行调解,太后的成见仍然丢不开,欧阳修进言说:“太后事奉仁宗几十年,仁德之名闻于天下。昔日太后在处理得宠的温成皇后的事情上都能应付自如;现在母子之间,倒反而不能相容了吗?”太后沉默了,很久才打消了原来的意思。
    欧阳修当初在滁州时,别号醉翁,晚年改号为六一居士。欧阳修以高风亮节严格要求自己,因多次遭到污蔑,六十岁时,就接连上书请求告老退休,皇上则下诏书对他尊宠有加,不让他辞官。熙宁四年,以太子少师的身份退休。熙宁五年(1072),去世,追封为太子太师,谥号为文忠。
    14.B
    15.①农人形象上:杨诗表现了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用生活化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憨厚可爱的农人形象。白诗描写了在暑气熏蒸,烈日烘烤天气下的农人劳作,及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塑造了辛勤忙碌、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②在情感态度上:杨诗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白诗在字里行间都充满对劳动者的同情和怜悯,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
    【分析】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B.“夸张手法”错,应是比喻手法,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能力。
    题目要求学生比较鉴赏本诗和《观刈麦》在塑造的农人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
    本诗:人物塑造上:“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诗人这是借助恶劣的天气条件来表现农人的艰辛和吃苦耐劳。还有五至八句用“歇半霎”“朝餐”“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鹅儿与雏鸭”这些生活化的语言写农妇喊农夫歇一会用早餐,而农夫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只是告诉农妇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
    情感态度上:本诗入手即表现了插秧的繁忙。插秧关系到收成的好坏,万不能失时。因而,值此时节,全家一齐来到田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三四两句通过对雨具和雨势的刻画,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洒下雨水,正在插秧的农家夫妇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是为了变化生新,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奋斗,与地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还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泼”的气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人的劳作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展现劳动场面,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观刈麦》
    人物形象塑造上:“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通过天气的炎热塑造了辛勤忙碌农人的形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通过具体的动作“抱子”“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描写贫妇人抱着孩子,手提破篮,拾麦充饥的景象,表现了繁重的赋税之下农妇失去土地,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刻画了苦难悲惨、生活贫困。令人心酸的农人形象。
    情感上:“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这是诗人触景生情,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两首诗歌具体内容分条作答即可。
    16.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辩、锱铢、罔、殆。
    17.A
    18.C
    19.D
    【分析】
    17.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包括成语)能力。
    第一空,前赴后继,意思是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临危不惧,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根据语境“从……到……,再到……”“一代代英模人物”,选用成语“前赴后继”。
    第二空,篡改: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如篡改历史,贬义词。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窜改原文,中性词。语境中指对“历史、解构经典、侮辱英雄的荒唐做法”,应该用贬义词“篡改”。
    第三空,渐行渐远:指由于性格、观念、背景、立场等的不同,导致前进的方向与目标之间发生偏离。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行动、目标完全相反。语境中强调英雄一直在我们身边,选用“渐行渐远”。
    第四空,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朝思暮想:形容时刻想念。语境中强调追求梦想,应该用“孜孜以求”。
    故选A。
    18.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改病句能力。
    划线句子有以下错误:一是搭配不当,“唱响……保卫战”属于动宾搭配不当,可把“唱响”改为“打响”;二是语序不当,“斗志昂扬的一场英雄保卫战”应为“一场斗志昂扬的英雄保卫战”。“尊重历史事实、保卫崇高价值、捍卫英烈人物”应改为“捍卫英烈人物、尊重历史事实、保卫崇高价值”。综上所述,修改最正确的只有C项。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引号表示引用内容。
    A.引号表示否定和讽刺;
    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
    C.引号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强调;
    D.引号表示引用的内容。
    故选D。
    20.①反射性眼泪只有遇到刺激物才分泌(反射性眼泪,异物刺激物)②而开心激动时哭泣(高兴时哭泣)③哭泣能促进情绪宣泄恢复情绪平衡(哭泣有利于平复情绪)
    21.这种哭流出来的眼泪是情绪性的眼泪,这种眼泪含有亮脑腓肽的物质,这种物质可以缓解压力,化解负面情绪。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依据“人体可以产生三种类型的眼泪:基础性的、反射性的和情绪性的”“其中基础性泪液会……而情绪性眼泪……”可知,这里应解说“反射性眼泪”,再结合“如灰尘和刺激气体(想想切洋葱)时才会出现”可知,这里应是说明“反射性眼泪”分泌的条件,所以可填:反射性眼泪只有遇到刺激物才分泌。
    第二空,依据前面的标点“;”可知,前后句应是对应关系,再结合“会让人感到更加舒畅、愉快”可知,这里可填:而开心激动时哭泣。
    第三空,这里是一个总结句,结合首句“为什么哭泣可以起到平复情绪的作用呢”,以及后文“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人哭完以后自我感觉便好了不少”可知,这里可填:哭泣有利于平复情绪。
    2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段内容的能力。
    “哭出来就好了”,说明哭泣有利于平复情绪。所以考生作答的关键是概括为什么哭泣有利于平复情绪。
    首先,“遭受挫折哭泣”时的眼泪属于“情绪性眼泪”,然后依据“情绪性眼泪中含有大量的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亮脑啡肽……亮脑啡肽的结构类似吗啡,是一种天然的止痛剂,对缓解压力有着重要作用”可找出答案。注意字数的限制。
    22.参考例文:
    涵养格局,推恩四海
    韩信以千金回报一饭之恩,成就知恩图报的历史佳话,自然也为人称道;同样是身处穷乏而受人之恩,管仲似乎有点不近人情,其正道直行,令尘俗之人怨恨,但却令君子、令天下人感佩。确实,一般意义的报恩,有恩必报,且当涌泉相报;但君子心中的报恩,则超越了私恩,推及四海,泽润苍生。
    两人格局的高下,或许也和日后的结局不无关联。韩信“将百万之兵,战必胜,攻必取”,建不世之功,但最终不得善终,令人唏嘘感慨。这固然因为汉高祖薄情寡义,但恐怕也与韩信格局不大有关系;管仲则不然,饥渴难耐,受人之恩,按理说,他应感恩戴德,但他却翻脸不领情,在常人看来不近人情,但他绝不为己私恩,就罔顾国家法度,背公心,正是因为这样的格局,故能成就“九合诸侯匡天下”的王佐之业,管仲不报私恩,足见其智。
    可能多数人,在遭遇管仲的境遇时,会先开一个“日后必有厚报”的空头支票,但如果口惠而实不至,往往祸及其身,与其日后授人以柄,不如当面回绝。管仲深知这点,因此绝不封官许愿,信誓旦旦。管仲之智,还在于有识人之明,他看到了守边境者言行背后的私心。那不是施恩,而是交易和投机。
    管仲不报私恩,足见直。从古到今,并不乏收买人心、假公济私的人,他们善于以小恩小惠笼络人,积攒所谓的人脉,然后互通有无,广开门路,“姊妹兄弟皆列士”的也不在少数,而管仲绝不迎合世俗,足见其直。管仲的回答,听起来容易让人有怨意,其实也是有深意的:你若有才,我也量才录用;你若无能,我亦无可奈何。这话虽然让恩人怨恨,但公心为上,哪怕背上“忘恩负义”的罪名,又何必在意?
    历史是一堆灰烬,灰烬之中尚有余温。韩信、管仲的故事一直启迪着后人。当我们步入新时期,礼尚往来,有恩报恩,仍然是不可丢弃的美德,但在法治社会,有志青年们又有必要涵养更宏大的格局,铭记而又能超越私人之间的恩情,看清楚公私之间的分水岭。
    报私恩,看似是私事,其实可能彰显公德、公心。这对于今天的选贤任能也很有警示意义。如果领导干部,以是否有功于我、有恩于我、有利于我,作为人才使用标准,而不是公心为上,唯才是举,就会掉入任人唯亲,大搞裙带关系的泥淖之中。再说,那些急于报答小恩小惠之人,也多是睚眦必报之人。记住亲近那些真正雪中送炭的人,远离那些锦上添花、别有居心的人,为官者不可以不察。
    臧否人物,鉴古知今。管仲的知恩不报“非不为也,乃不可为也”,绝不为一己之私,而违背天下公。这种不枉私情、不恤人言,而推恩四海,为天下计的人格背后,是深远恢弘的格局。见贤思齐,我们当从而师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审材料:第一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韩信千金酬漂母”。韩信是个知恩图报之人,功成名就之后,不忘旧恩,重金相馈。我们也可以说,这种报恩更多是在儒家的“礼”的层面。而第二个故事,我们可以概括为“管仲不谢私恩”,管仲的报恩态度明显有不同,他虽然身陷困厄,生死未卜,但他没有顺从时俗,轻易承诺一般意义上的以利报恩,而是不惜得罪恩人,“拒绝”报答。考生对此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们不妨看看材料的细节,守边境的人给囚徒管仲喂食时,是“跪下来”,这体现他的恭敬,可是他遭拒后又心怀怨恨,不难看出他施恩是别有所图,而管仲直言无以为报,也正是针对他的这份私心。为官执法,治国理政,应公私分明,大公无私,而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这种报恩的态度,则更多是站在法家的“法治”角度,管仲不是薄情寡恩之人,而是一个以一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更高层次的方式来报恩的人。如果考生关注社会,了解一个词汇“公权力”,立意无疑更佳。所谓“公权力”,是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总括,主要指国家机关及其公务人员基于公共利益而享有或行使的职务上的权力,它相对于私权力而言,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综上,两则材料之间的关系绝不是对等并列的,而是有更进一层,或者说境界有别的关系。加上题目有“请综合两则故事的内容和含意,联系社会现实”的明确要求,写作时不可割裂两则材料的关系,不能只考虑一则材料尤其是从只从第一则材料来立意行文。给出这两则材料,出题者应也有特别用意,即希望考生能理性、辩证地看待“报恩”这个问题:人应该心怀感恩、知恩图报,但要注意报恩的方式,要明确国家、集体的利益高于私恩,不可将两者混为一谈,公私不分。
    【立意】
    (1)做人应懂得感恩,知恩图报;
    (2)报恩也应注意方式;
    (3)报恩不能假公济私,损公肥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