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中语文 > 高二试题库 > 月考 >

重庆市六十六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C
    2.C
    3.B
    4.美育是一种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美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的,具有感通性与情感性、具象性与实践性、和谐性与整体性的教育形态。
    5.①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②在此基础上,材料二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强调要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③两则材料先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项,“但它在体系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错误。材料一原文是“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由此可知,美育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及体系建设”等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相同,于文无据。
    B项,“而知识的灌输对于人格的养成并不重要”错误。原文是“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蔡元培先生只是说“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不源于”强调“知识的灌输”并非人格养成的源头,但“不源于”不等于说“不重要”。
    D项,“美育的开展……无法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一自然段的表述,借助互联网技术,是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的冲击使受众获得感官审美享受的,而视觉、听觉的冲击,是能提供直接的审美体验的。
    故选C。
    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C项,“这就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五自然的表述,就美育的目标而言,柏拉图和朱光潜的认识有相同之处,可以得出“中国与西方的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的判断。但中西方学者在美育目标的认识上有相同之处,无法得出“使得中西方艺术家在艺术创作的风格上趋于一致”的推断,具体到创作实践上,中西方艺术家的风格是否一致,文中没有提及。
    故选C。
    3.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项,“明代文学家杨慎认为《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本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理由是:千里莺啼谁能听见?千里红绿谁能看见呢?”错误。杨慎对“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理解不符合题干所说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杜牧写“千里”并非一定就是眼前之景,它是有想象的成分在里面的,“千里”虽然看不见,但在诗人的审美世界里,眼前的江南春色可通过想象得到合理的延伸,“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而杨慎是用实证的方法理解,即杨慎是“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
    A项,体现的是美育的通感性与情感性特征中的“人与物的相感”;
    C项,体现的是美育的情感性,“心动”,反映的是人与物发生作用、关系时,人的内心判断与情感理解;
    D项,体现的是人与人“彼此的心意相通”。
    故选B。
    4.
    本题考查对文本中重要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本题的答题区域主要集中在材料一。
    根据“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可知美育是一种教育形态。
    根据“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可知美育的核心。
    根据“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可知美育的方式。
    根据“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可知美育的本质。
    根据以上内容,按照内在逻辑,将其写成“美育是……的教育形态”形式即可。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行文思路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首先,从内容上看:
    材料一主要有5个自然段,我们知道每段的主要内容主要集中在开头或者结尾处。
    根据首句“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可知第一自然段介绍美学的概念属性。根据第二句“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可知第二自然段介绍的是美育的核心。根据首句“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可知第三段介绍的是美育的本质。根据首句“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可知第四段介绍的是美学的方式。根据首句“就其目标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和谐性与整体性。”可知第五段介绍的是美育的目标。
    所以材料一分别从美育的核心、本质、方式、目标等方面阐述了“美育何以育人”。
    材料二三个自然段,主要从两方面来谈美育,一是对美育的继续追问,引出对互联网时代的美育特点的介绍以及我国目前审美存在的问题。二是建立对“美的标准”的重构探索。
    材料二是以材料一位基础的,是对材料一的继续追问与深化。
    从结构上看:
    两则材料在逻辑上是先后的关系,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围绕“美育”这一核心话题进行了论述的。
    6.D
    7.C
    8.“她的奴隶”是指电视剧中以伊佐拉为代表的受压迫的人。弗洛西亚姨妈自身生活贫穷无望,而她认为伊佐拉们比她更不幸,从而获取到生活的希望。而此时她发现电视剧中的那些人其实并不是和她是同时代的人,这样的现实让她无法接受,凸显弗洛西亚姨妈的绝望感。
    9.小说中一条线索是对电视剧《伊佐拉》中情节、人物形象的叙述与分析,另一条线索是对弗洛西亚姨妈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活动的叙述。两者看似没有交叉,但弗洛西亚姨妈对电视剧《伊佐拉》的着迷,使两条线有了比对。
    效果:两条线索的呼应比对,使小说的情节得以推进。弗洛西亚姨妈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其与自身命运的相似性以及与其比对而产生了优越感,丰富了人物形象。作者借助这样的结构,拓宽了小说的主题。小说不仅表达了对弗洛西亚姨妈命运遭际的同情,也有对她与剧中人物比对而产生优越感的讽刺,也表达了对摩尔多瓦底层民众生活毫无出路的哀叹。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D.“伊佐拉勇于反抗”“最根本原因是觉得自己作为观众,伊佐拉作为角色,两者之间存在着时代差异”理解错误。“伊佐拉勇于反抗”分析不准确,由原文“但是伊佐拉具有坚强的性格”“弗洛西亚姨妈一整天都在琢磨那个不幸的奴隶姑娘会有什么打算”可知,小说中并没有关于伊佐拉勇于反抗的相关叙述;“最根本原因”是“时代差异”表述欠妥,弗洛西亚姨妈觉得伊佐拉逃回了另一个时代的原因有着时代的的差异,但并非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有着其他的现实因素。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全文主要运用全知视角,全面客观地展现了以弗洛西亚姨妈为代表的摩尔多瓦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经历”理解错误。小说没有全面展现摩尔多瓦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经历,是从弗洛西亚姨妈的视角来叙述她的生活经历及所思所想。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全文分析小说结尾画线句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抓住句中的关键词,以及回归文本理解。
    画线句子“弗洛西亚姨妈无法忍受看到她的奴隶解放了”,理解本句的含义,关键点在于“奴隶”一词的理解。由原文“由于某些无法解释的理由,电视连续剧中所有那些蒙冤受难的人物,都是弗洛西亚姨妈的‘奴隶’”可知,“她的奴隶”是指电视剧中以伊佐拉为代表的受压迫的人。
    其次,要理解的是弗洛西亚姨妈为什么要把他们当作“奴隶”。由“弗洛西亚姨妈和丈夫、儿子一辈子都住在一套憋屈邋遢的公寓里。这片地方也未老先衰,破旧不堪”可知,弗洛西亚姨妈过着贫苦的生活,但是“弗洛西亚姨妈很知足:即使很憋屈邋遢,也很不错了!”,为什么呢?小说很清楚的揭示了这一问题“伊佐拉的不幸故事更加强了这种信念。比起那个巴西奴隶女孩受的那些苦遭的那些难,弗洛西亚姨妈的问题是小菜一碟”,可见,弗洛西亚姨妈在自身生活贫穷无望的情况下,她认为伊佐拉们比她更不幸,从而获取到生活的希望。就是靠着这种类似于“阿Q”的精神胜利法,使她在生活中找到了平衡点,但是,现在她发现电视剧中的那些人其实并不是和她是同时代的人,这样的现实让她无法接受,凸显弗洛西亚姨妈的绝望感。
    9.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结构特点及其效果的分析能力。
    特点:
    本文有两条线索,由“当第一部巴西电视连续剧《伊佐拉》在电视台上播出并引起弗洛西亚姨妈注意的时候,她正在死去活来地闹牙疼”等可知,电视连续剧《伊佐拉》的情节和人物自始至终贯穿于小说之中,而这些又是通过弗洛西亚姨妈的视角来表现的,故小说的线索分别是:对电视剧《伊佐拉》中情节、人物形象的叙述与分析和对弗洛西亚姨妈生活经历以及思想活动的叙述。两者的交叉是通过弗洛西亚姨妈对电视剧《伊佐拉》的着迷,从而使两条线有了比对。
    效果:
    从情节上看,由“每看完一集连续剧之后,弗洛西亚姨妈都觉得需要向朋友们倾诉自己心中的强烈感受”“在去医院的路上,在急救车里,他们用一种带转盘的仪器给她诊断。但是,那个种植园里的奴隶们,在皮鞭底下的日子会强一些吗”可知,正是两条线索的呼应比对,使小说的情节得以推进。
    从人物的塑造上来看,文中的弗洛西亚姨妈处境艰辛,在丈夫面前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比起那个巴西奴隶女孩受的那些苦遭的那些难,弗洛西亚姨妈的问题是小菜一碟”,她在电视剧中的人物身上看到其与自身命运的相似性以及与其比对而产生了优越感,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主题的表达上看,作者借助这样的结构,两条线索的交叉,剧中人与现实中弗洛西亚姨妈的处境的不断比对,“但是这些小小的过分言语怎能和狼心狗肺的莱昂修的那些暴行相提并论”“弗洛西亚姨妈和丈夫、儿子一辈子都住在一套憋屈邋遢的公寓里”这些无不表现了弗洛西亚姨妈的不幸,但即使是这样,她仍然“很知足”,表达了作者对弗洛西亚姨妈命运遭际的同情;同时也有着对她与剧中人物比对而产生优越感的讽刺,也表达了对摩尔多瓦底层民众生活亳无出路的哀叹。小说借助这样特殊的表现手法,拓宽了小说的主题。
    10.D
    11.C
    12.B
    13.①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②他们知道我军又渴又饿,把我们堵截在险地,拖延到晚上,我军就只能被敌人生擒了。
    14.①第一次被契丹围困时,他出其不意,敢用奇兵,逆风而战,率兵冲锋;②第二次与叛军作战时,他处险不惊,知己知彼,沉着应战,合力用兵;③药元福有勇有谋,精通兵法,勇担重任,化解了两次困境。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
    “晋师”为主语,“方阵”是“列”的宾语,独立成句;“设拒马为行寨”承前省略主语“晋师”,“设……”和“为……”为连动短语做谓语的结构,独立成语,所以应在“阵”和“寨”后断句,排除AC;“出阵后”是“出于阵后”的省略形式,也是状语后置句,意思是“从阵后出击”,所以应在“后”后断句,排除B。
    故选D。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初仅设于京畿附近,后边境也相继增设”错误,节度使初仅设于边境地区。后设于京畿附近。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率部进军出击,击溃敌军”错误,应是和冯晖相互配合取得了胜利。
    故选B。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1)明日,第二天;面授,当面任命;为权臣所沮,被动句;沮,阻止;刺,担任刺史;“止”,只;“俄”,不久。(2)邀,堵截;迁延,拖延;禽,通“擒”,被擒拿;“邀我于险”,状语后置句。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药元福有勇有谋,精通兵法,勇担重任,化解了两次困境。第一次是“‘军中饥渴已甚,若俟风反出战,吾属为虏矣。彼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以击之,此兵家之奇也。’元福乃率麾下骑,开拒马出战,诸将继至,契丹大败”,即被契丹围困时,他出其不意,敢用奇兵,逆风而战,率兵冲锋;第二次是“彼虽众而精兵绝少,元福请以麾下骑先击西山兵,公但严阵不动,俟敌少却,当举黄旗为号;旗举则合势进击,败之必矣”,即与叛军作战时,他处险不惊,知己知彼,沉着应战,合力用兵。
    参考译文:
    药元福,并州晋阳人。自幼有胆量勇气,善于骑马射箭。开运初年,契丹占领甘陵,包围了魏郡。后晋少帝(石重贵)在澶渊驻扎军队,契丹军队在城北布阵,把所有的精锐部队派出作战。药元福作为左千牛卫将军率领军队位于军阵东侧。药元福举起铁挝击杀契丹人,左右奔驰冲击,所向披靡,契丹军队溃败。少帝登上城头,看到药元福奋力作战,召见抚慰他说:“你奋不顾身,即使古代的忠烈将士也不能超过。”第二天将要作战,(少帝)当面任命药元福为郑州刺史,被当权大臣所阻止,只担任原州刺史,不久改任泰州刺史。
    第二年,契丹再次入侵。(朝廷)命令药元福与李守贞等在阳城御敌。后晋军队排列成方阵,设可移动障碍物作行寨。契丹出奇兵从阵后出击,切断粮道,后晋军队缺水,兵士、马匹又饥又渴。他们凿井没有见到水,土壁就倒塌填塞。契丹军顺风扬起尘土。将领们都说:“契丹军气势非常旺盛,等风向改变同他们作战,就一定能打败他们。”李守贞同药元福商量说:“军队中人马饥渴已很严重,如果等到风向改变了再出去作战,我等就都成为契丹的俘虏了。他们认为我们不能逆风作战,我们应当出其不意地攻击他们,这是用兵者的奇谋。”药元福于是率领手下骑兵,打开障碍物出战,各位将领跟着到来,契丹军队大败。
    当时灵武节度王令温用汉法来管理当地少数民族,三个部族的首领拓跋彦超等谋乱,率领部众进攻灵州。王令温派人从小路入朝上奏,(朝廷)就命令河阳节度使冯晖镇守朔方,召集关右军队进兵征讨,让药元福统率行营骑兵。朔方距离威州七百里,沿途无水草,部队必须携带粮草行军,到耀德时粮食吃完了。拓跋彦超等部众有数万人,把守要道,占据了水源,等待冯晖军队的到来,后晋军士非常惊恐。药元福说:“他们知道我军又饥又渴,在险要的地方拦截我们,拖延到傍晚,我们这些人就都被活捉了。”冯晖大惊说:“那怎么办?”药元福说:“他们虽然人多,但真正精锐的士兵极少,我请求用我的骑兵先击溃西山的敌军,您只管摆好严整的阵势不动,等到敌军稍稍后退,我们以举黄旗为号令;黄旗一举就合力进军出击,敌军必败。”冯晖同意了他的计策,药元福率部进军出击,敌军果然被击溃。
    后周世宗柴荣在高平作战时,刘崇被打败逃往太原,于是发兵包围了太原城,任命药元福为同州节度。当时攻城的器械都已准备齐全,城中形势危急,因为粮草运送跟不上,周世宗只能下令调回军队。药元福上书说:“进军十分容易,退军却非常困难。”世宗说:“一切都委托你了。”于是把士兵按部分列方阵向南退兵,药元福带领所属部队殿后。刘崇果然出兵追击,药元福击退了他们。
    15.C
    16.①意境营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②章法结构:本诗一、三联写景,二、四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层次清晰。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常常集中在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语言、表达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注意审题。
    C项,“颈联虚写”错。颈联从上文的忆想回到现实,是实写。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也是作者的所见之景。
    故选C。
    16.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意境及诗歌结构。解答此类题目,要分析诗歌用到的意象,再通过修饰语等理解诗歌意境特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就是分析诗歌起承转合的特点。本题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
    解答本题要先比较两首诗选取的意象,再比较意境特点。本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二句由“听”转向“见”: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本诗意象众多,首联写清蝉、颈联写斜阳、暮鸦、衰草,尾联写秋风,这些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杜诗首联写急风、高天,颔联写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这些意象营造出雄浑苍凉的意境。从章法结构上来讲:两者都是写景加抒情,但是安排的位置不同,本诗首联颈联写景,颈联尾联抒情,两者穿插交错,景情转换灵动自然,不呆板拘滞;杜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由景及情,先写景后抒情,采用惯常方式,层次清晰。
    【点睛】
    诗歌选择题答题技巧:
    1、先审清题干,弄清单选还是多选,正确还是错误。2、寻找敏感点。圈出明显的敏感点,带着问题去比对排除。好处:可以不用浪费太多时间纠结内容,在审题过程中你已经大概了解诗歌内容了,剩下的问题就是按解读诗歌的方法去比对排除了。
    1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御、辩、衅、夙、闵、鹜。
    18.B
    19.①原文是短句,句式活泼,有韵味。②原文将描述炊烟形状、姿态和颜色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也更好地展现康桥景物的特点。
    20.答案示例:①有村舍处有佳荫②朝阳是难得见的
    【分析】
    18.本题考查判断修辞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牢记常用的修辞手法:排比、夸张、反问、借代、顶针、设问、对偶、反复。
    “妩媚的康河”用妩媚形容康河,把康河赋予人的“妩媚”,运用了比拟;
    “地形像是海里的轻波”运用了比喻,地形是本体,轻波是喻体;
    文章结尾处“顷刻间……顷刻间……顷刻间……”运用了排比。
    故选B。
    19.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句子,首先指出句子运用的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句子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表达作者什么情感。解答本题时,关注所选句式特点,然后结合短句和长句的特点结合原文内容进行分析。
    “远近的炊烟,成丝的,成缕的,成卷的,轻快的,迟重的”是短句,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结构简明、节奏紧凑,语音的停顿与意义的段落相一致,有韵味,这些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形象描述炊烟形状、姿态和颜色的,更好地展现康桥景物的特点,增强画面感和节奏感。
    20.本题查考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准确把握语段的话题,全面理解语段的整体意思;二是仔细分析判断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三是权衡上下文内容的逻辑关系与语意衔接。
    第一空前一句是“村舍与树林是这地盘上的棋子”,重点在“村舍与树林”,后一句“有佳荫处有村舍”根据语境可知第一空应填:有村舍处有佳荫;
    第二空前文主要说“雾”“烟”,后文“但是”转折,可知此空所填应是“它”,与前文对应,“它”指“朝阳”,根据语境此处应填:朝阳是难得见的。
    21.(1)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改为其他。(2)将“全部”改为“全都”,只要消除“全部”与“全不”的谐音歧义即可。(3)将“48元”改为“若干”。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能力。
    (1)“莅临”,来到,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此处是“欢迎各位同学”,不用用敬语,可将“莅临现场”改为“踊跃报名”,或其他适合广播稿语境的内容。
    (2)“广播稿”,少用方言、土语,尽量不用群众不熟悉的简化词或简称。少用书面词汇、文言词汇和单音词。把单音词改成双音词,书面语改成口头语,文言词改用白话,音同字不同的词要改换。“全部”与“全不”音同,容易引起听众误解,将“全部”改为“全都”。
    (3)招领启事主要要把拾到的东西及有关情况,包括时间、地点、名称等说明,关于失物的描述只需要写概况即可,以免别人来冒领。将“48元”改为“若干”。
    22.答案示例:要擦亮眼睛,莫为情绪或物象迷惑;现实世界很复杂,慧眼才能真认知;主观情感美好想象,不是理性现实世界。(只要哲理符合诗歌的内容即可酌情给分)。
    【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本诗是一首哲理诗,解答此题,主要理解“星星”这一意象。“星星”这个意象具有广泛的象征性和暗示性。人们常把自己喜欢的、崇拜的或向往的东西比喻成“星星”,它美妙至极、无以伦比。然而,有时正是这种强烈的喜爱之情使人们忽略了冷静的思考,使自己的眼睛被假象和情感蒙蔽,从而犯了一些低级的错误。这首小诗提醒人们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事物的外在或自己的情绪所迷惑。
    23.例文:
    新青年,敢不同
    青年,如果你是一名顾客,你一定想见识最新产品;如果你是一位观众,你一定想欣赏最新剧目;如果你是一位歌手,你一定想唱新歌;如果你是一位运动员,你一定想尝试一套新动作。对于,热爱写作激情满怀的你,一定想用独出心裁不落窠臼的写作思路去书写只属于“我”的作品,这不是标新立异,这叫独具匠心另辟蹊径。
    求新,是人类的本能,不同,是青年的责任和使命,去创新地推动我们的社会向前发展。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创新的脚步就从未停止过。历史从古埃及的纸草文字中走过,从中华的四大发明中走过。从牛顿的三大定律中走过,从克隆绵羊“多利”中走过。一串串创新的成果在历史的天空中熠熠生辉。试想远古的蛮荒原野中,我们的老祖先没有敢第一次捡起石块和树枝,今天的苍穹下还会有满目的繁荣文明吗?
    为什么要创新?古人说得好:“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只有求新求变,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于是我们不能抱死昨天的眼光来看待今天和明天。在日新月异的社会中,抱残守缺就意味着失败。只有不断采用新方法、新技术,不断地有新发明、新创造,不断地产生新成果,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然而创新也是不易的。每一个新事物要得到人们的理解、肯定与支持,总是需要一个过程的。90年代初期,内地开始出现了咨询顾问业,个人办的“点子公司”、“调查公司”应运而生,但许多人笑他们是不务正业,靠动歪脑筋要嘴皮子骗钱的小混混,时至今日,咨询顾问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已越来越大,再没有人把他们看做“三流九教”了。但是,最初的创业者往往很容易被流言蜚语吓倒。倘若他们没有敢于坚持的勇气,能有今天的业绩吗?当然不。
    因此我们要说,作为时代青年要敢不同,在创新过程中,“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是最重要的。固然,不同,也需要青年们卓越的想象力,兢兢业业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冷静的头脑,但王二麻子敢举第一面大旗,我们首先要为他喝彩,于是面对从未有人穿越,而今终于被抛在身后的大西洋,哥伦布能感慨地说:我敢做了,去做了,终于做到了。
    鲁迅先生说:我们要感谢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的,如果你是青年歌手,去唱新歌吧!如果你是青年运动员,去做新的腾越吧!我们,作为时代新青年,要敢不同,若是,即便遭遇了失败,大家也将为你喝彩!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