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冯骥才的长篇小说《艺术家们》向人们展示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艺术家群体的生活故事和创作历程,是一代人的“生命史、心灵史、艺术追求史”。近日,记者对本书作者冯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
记者:您认为,艺术家与时代是怎样的关系?
冯骥才:艺术家与时代关系的问题一直在讨论。在我看来,艺术家在社会上是一个群体,而在艺术创作中却是一个个纯粹的个体。他们身处社会生活的洪流中,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与艺术成就都不同。每个艺术家都心怀理想,渴望成就一番事业。真正的艺术家是社会生活的奉献者而非索取者,热爱的应该是自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
记者:作家、艺术家应该怎样表现和书写时代?
冯骥才:不管在什么样的时代,真正的艺术都是富于激情的。艺术家只有勇立时代潮头,潜入生活深处,才能找到生活真谛,获得艺术激情。对作家、艺术家而言,价值观是最重要的。只有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作品才能更具思想价值,才能深刻地表现生活,积极地影响生活。
记者: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艺术家们》里就有不少妙语,如“风是天上的罗丹,天天雕刻着天上的云彩”。在您看来,怎样活化一部小说的语言?
冯骥才:在从事文学工作之前,我的专业一直是绘画。我天生热爱艺术,绘画、音乐、诗歌、民间艺术等对我都有无穷的吸引力,也让我往往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
这里边有一个与我们文化传统相关的问题值得探讨,就是中国人所讲求的“琴棋书画”和“触类旁通”。一个好的画家必然有很深的诗文修养。唯有如此,他们笔下的层峦叠嶂、林海丛莽、仕女高士、草木生灵才会具有灵魂。技艺只是浅层问题,背后更深的其实是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问题。这个传统有助于全面提升人的修养和审美能力,也是中华文化的高明之处,今天应该将其融入教育体系和对青少年的培养中。
记者:您曾表示契诃夫有一颗悲悯之心,而您受契诃夫的影响较大,在《艺术家们》中,您是怎样体现作家的悲悯之心的?
冯骥才:悲悯是一种人性关怀,是感同身受的情感,是对处在困境中的弱者的同情。常常能唤醒世间的正义、公平与爱心。作家、艺术家尤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契诃夫有悲悯情怀并因此伟大。鲁迅也有这种情怀,这在《伤逝》里表现得十分充分和感人。
在《艺术家们》中,我尽量让主人公心中富有这种“柔软的力量”。例如,楚云天善解人意,从不强加于人。他卖了几幅自己的得意之作,默默买下好友洛夫将要拍卖而不应卖掉的代表作,打算将来有一天再送还给他。
我给不同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不回避写作的批判性。同时我也给全篇定下了理想主义、唯美主义的基调,因为我相信追求美和善是发自人心灵的自觉。我的读者一半是我的同代人,一半比我年轻。对于书中的故事,我的同代人一定感同身受。至于比我年轻的读者,我更希望他们通过读懂书中人物的幸与不幸,与艺术家们成为知己。
记者:在您看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的文化艺术?
冯骥才:我们所认识、研究和总结的传统艺术与舶来艺术,一直是两张皮,中间缺少融合点。我们没有把创造性发展自己的艺术作为主体,结果误以为“传统落后于时代”,因而漠视传统,甚至妄自菲薄。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系统,但如何真正让我们的艺术家对自己的美学传统引以为豪,非常值得讨论。
(摘编自韩寒《一支画笔,一支钢笔,为艺术家们画像——与冯骥才对谈新作〈艺术家们)》,《光明日报》2021年1月13日)
材料二∶
《花冠病毒》是国内首部心理能量小说,探索当代社会心灵危机的应对之策。小说描写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在绝境中展示出的强大和坚韧。这部小说不再是单纯叙述一场冒险,而是更深入地关注生命、人性、救赎等命题。
书中描写了凶猛疫情突然袭击大城市燕市,千万民众的生命陷入危机。科研教授于增风,以身试毒不幸身亡,并给这种寄生的古老生物赋予一个温暖的名字——花冠病毒。拥有心理学背景的女作家罗纬芝被推荐为抗毒一线的采访组成员。罗纬芝深入了解了危机情况下各色普通人面对恐慌和毁灭时的心理困境。罗纬芝身染瘟疫。却成为花冠病毒“刀”下唯一的幸存者。
《花冠病毒》封面有一句话,"20NN年,人和病毒必有一战……”。在小说的结尾处,毕淑敏指出,病毒其实才是这个地球的真正主人,因为它们在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在这里存活,而且病毒也不是人类的敌人。它们侵入人体并让人体生病乃至死亡只是它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往往有些病毒和人类完全是井水不犯河水的,是人类打扰了它们宁静的生活,自己招惹它们上身,才让它们成为人类的一场灾难。小说里作家虚构的这种病毒来自冰川,是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它们。
小说的最后,作者还是以人类战胜了病毒为结尾。对于社会,人类是抱有责任感的强者,当困难来临时,会冷静思考、积极应对,用现有知识去探索灾难的成因、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帮助自己和他人走出困境。(摘编自《〈花冠病毒〉:毕淑敏笔下的病毒与人性》,《凤凰资讯》2020年2月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热爱自己心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自己,以纯正的价值观去观察生活、判断生活,去表现和书写时代。
B.关于怎样活化写作语言,冯骥才未深谈技艺问题,而是从个人经历出发阐明传统文化对提升个人修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C.科研教授于增风为了搞清楚被他赋予"花冠病毒"之名的古老生物的类别及其毒性的轻重,以身试毒,最终不幸牺牲。
D.《花冠病毒》描写了人在面临危难的时刻表现出的悲悯和无奈,但作者认为病毒的生活方式并不构成对人类的威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语言是活化一部小说的灵魂,应从艺术的角度来欣赏文学,活化小说语言技艺,涉及哲学、文学、文化和美学等问题。
B.一些艺术家漠视传统,妄自菲薄,忽视了中国独特的、无与伦比的美学传统,所以认为舶来艺术先进于中国传统艺术。
C.冯骥才认为艺术家身上有社会属性和个人属性,他给人物安排了不同的命运,对善和美的追求体现了纯正的价值观。
D.材料二采用了叙议评结合的方式∶一段是对小说主题的评析,二段是对小说内容的叙述,三、四段叙议评有机结合。
3.下列说法中,可以直接体现《花冠病毒》写作目的(主旨)的一项是(3分)
A.《花冠病毒》封面上说∶读这本小说,有一个小小用处——倘如某一天你遭逢瘟疫生死相搏,或许你有可能活下来。
B.作者认为人类的不恰当行为唤醒了病毒,招致了它们的攻击,才造成了这场灾难,这告诫人类一定要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C.病毒也是地球的主人,为了自身的生存势必加速繁殖并提高自身的攻击性。人类和病毒的战争就此轰轰烈烈地展开。
D.那些没有勇气和责任,对病毒和困难抱有悲观、恐惧心理的弱者,终将因自身意志、抵抗力的下降被病毒和困难打倒。
4.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诗论》谈到了"悲悯"∶"殊如恐惧与悲悯之二者。为悲剧中固有之物,由此感发。而人之精神于焉洗涤"。有人认为,作家、艺术家应具有悲悯的情怀。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材料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一般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戴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觉人也不挤了、路也宽敞了,这才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他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搜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材料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5.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小说的语言既质朴平易又生动幽默,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口语化很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
C.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手”的故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小说通过对像陈秉正这样的劳动人民的赞美,讴歌了他们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歧视劳动的现象。
6.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树理在创作上特别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生动活泼又通俗易懂,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体现了他一贯的写作风格。
B.老舍认为,作品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以小见大,比《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套不住的手》构思巧妙,老舍赞其以“手套”串联情节,故事有起有落,让人意识到:这是一双普通农民的手,也是一双不平凡的手。
D.标题“套不住的手”,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7.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8.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材料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陈丞相平者,少时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绛侯、灌婴等咸谗陈平,汉王疑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慢而少礼,士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钝嗜利无耻者亦多归汉。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六年,与平剖符,世世勿绝,为户牖侯。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谋计,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孝文帝立。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曰:“不知。”问:“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愧不能对。于是上亦问左丞相平。平曰:“有主者。”上曰:“主者谓谁?”平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上曰:“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者何事也?”平谢曰:“主臣!陛下不知其驽下,使待罪宰相。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孝文帝乃称善。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B.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C.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D.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即土地神,常与“稷”连用,社稷是国家的代称。文中是“祭祀土地神”的意思。
B.昆弟,即子弟,文中特指项氏的宗族。此处陈平意在说明项羽任人唯亲,所以离开他。
C.剖符,古代帝王封赏诸侯或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以作凭信,后因以之称分封、授官。
D.四夷,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此处与孟子所说“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同义。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平少好读书,自小胸怀大志。他年轻时主持分配祭肉,老人们都夸赞他;他却说,有朝一日让他主持管理天下,他也能像今天分肉一样出色。
B.陈东平智慧过人,善于化危为机。他从容应对他人的恶意中伤,重获刘邦信任;他精研时局,分析刘项二人各自的优劣,并向刘邦献上灭楚之策。
C.陈平品行高尚,受封不忘初心。刘邦要封他为侯,他却推辞说若是当初没有推荐魏无知,也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刘邦夸赞他是一个不忘本的人。
D.陈平见识卓绝,尽显辅臣气度。他认为宰相的职责不是去管具体事务,而是管好群臣,因为宰相要向上辅佐天子,对下统率百官,使其各司其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诚各去其两短,袭其两长,天下指麾则定矣。
(2)孝文皇帝既益明习国家事,朝而问右丞相勃曰:“天下一岁决狱几何?”
13.在陈平的分析中,刘邦为人的优缺点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吴淞江
蒋堂
江人见我谓谁何,行李无羁野意多。
六幅青帆趁潮去,一樽白酒扣舷歌。
沙边历历辨云树,岛外溅溅弄月波。
兴尽归来还更喜,舞鸥相送入烟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作者来到吴淞江,卸下了行李对自我的羁绊去追求山野意趣,体现了作者的率性洒脱。
B.颔联对仗工整,进一步写作者乘船出游:乘着涨潮扬帆游玩,边喝酒边唱歌,追求自由的生活乐趣。
C.尾联整联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抒发了旅途兴尽归来的愉悦,而海鸥伴舞相送则更是令作者感到欣喜。
D.整首诗从早出写到晚归,作者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纵情享受自然山水之乐,向往归隐生活的形象。
15.诗歌颈联写景造境独居匠心,请作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5小题,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礼记•大学》中写到:“ , 。”也就是说只有达到“至善”的境界,志向才能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不妄动。
(2))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借用雁、鱼的典故来表达思妇对游子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 , 。”
(3)《论语》中孔子认为只有胸怀宽广、意志坚定,从而承担责任,践行使命的人才能称为“士”的句子是 “ , 。”
(4)《老子》(第六十四章)中老子认为,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 ”的结果。
(5)《春江花月夜》中“ ”一句与张九龄《望月怀远》中"海上生明月"异曲同工;“ ”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开满鲜花的树林闪烁着冰粒般的光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当察乱何自起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B.我世世为洴澼絖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C.若火之始然 恶施不孝
D.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18. 下列各句中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B.小子何莫学夫《诗》?
C.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D.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迩之事父 迩:近 自伐者无功 伐:讨伐
B.静而后能安 安:性情安和 质胜文则野 野:粗野、 鄙俗。
C.故有道者不处 处:为,做 在止于至善 止:达到
D.文胜质则史 史:符合史实 自胜者强 强:强壮
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敏于事而慎于言 死而不亡者寿
B.在止于至善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D.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且焉置土石?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自贼者也 ②兄之不慈弟 ③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④就有道而正焉 ⑤吴王使之将 ⑥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A.①⑤/②③④/⑥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③/②④/③⑥
2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教科书。南宋朱熹撰写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来。
B.周朝时期, 周天子分给诸侯的地方, 叫作“家” ;诸侯封给大夫的地方, 叫作“国” , 也就是“采邑”;而周天子的辖区一般叫“天下”。
C.《孟子》和《论语》都是儒家的经典著作,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简约、含蓄,前者则长于论辩,气势磅礴。
D.老子,即老聃,相传姓李名耳,我国春秋时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与庄子并称“老庄”。曾担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时明白,原来狡猾的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个“万有引力”。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便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绵,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枯寂化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 )。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估量着,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总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你有求,他就给予;可你无情,他就无意
B.他无意,如你无情;他给予,如你有求
C.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
D.他给予,如你有求;他无意,如你无情
24.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B.一水护田江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D.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25.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2分)
四、写作(6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圣哲说:“生活中,总是有毒蛇在引诱着我们。”所以你的世界一直在教你说“不”,以免那些毒蛇会来侵害你。可是渐渐地,你说“我不听”,学会了放纵;你说“我不关心”,学会了倨傲;你说“我不想跟你做朋友”,学会了无情;你说“我不想读书了”,学会了退缩……对,你可以说“不”,你有这个权力。也许你觉得这很酷,但是,孩子,你也要明白,你也有倾听、实践、承受的义务。其实生活是个大花园,连毒蛇也喜欢在花底下晒太阳。因此,我们有时候不该说“不”,说“行”反而更可贵。我多么希望你对那些建议、期待、友谊、责任、困难说“行”啊。孩子,我们谈谈吧。
这是一位妈妈写给孩子的信。假如你是这位妈妈的孩子,读了信之后,你想跟她谈些什么呢?请据此写一封回信。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