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2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答案以及解析
    1.D
    2.C
    3.D
    4.①引用论证②材料一引用“养心莫善于寡欲”、“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句论证中医留下的养生之道。材料二引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论证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5.①中医自身价值:中医本身博大精深,有其理论体系,同时辐射整个汉字文化圈国家,留下许多养生之道和行医之道,值得我们研究。②学科发展空间广阔:中医药领域本身深厚的积淀在与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结合,多学科、跨行业合作的情况下必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职业是有前景的。③发展条件好:“十四五”等规划中国家大力引领和支持中医药发展,中医药发展正逢其时,现在学正当时。④文化传承: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作为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创新中医药学。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不仅要遵循中医药发展的规律,更要加强论证研究”逻辑关系错误,文本中谈及的是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同时,要加强研究论证,两者没有递进关系。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传承好……始终是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动力”错,材料二第四段“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并非是传承。
    故选C。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主要谈及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A.中医凭借历史上对付瘟疫富有成效的“扶正祛邪”思想……迅速开出有效的方药,只谈传承,未谈及创新。
    B.“中医药为我国的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说的是中医药学的价值和在疫情防控中的贡献,没有谈及“传承创新”。
    C.“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突破中医药研究,可以实现中医药创造性转化……确保中医药在新时代有新作为”,只谈了创新没有谈传承。
    D.“对几千年手抓戥称的调剂方式进行了创新”既有创新也有传承。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最后一段“博大精深的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比如‘养心莫善于寡欲’、‘善服药不如善保养’、‘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等,都值得我们铭记和研究”可知,引用传统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中的理论,论证中医留下的养生之道。运用了引用论证。
    材料二第一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言论,引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的论证。运用了引用论证。
    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和分析运用材料的能力。
    从中医自身角度,结合材料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就已基本形成。之后,历代均有总结发展”“中医对汉字文化圈国家影响深远,如日本汉方医学,韩国韩医学,朝鲜高丽医学、越南东医学等都是以中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中医,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行医之道和养生之道”可知,中医自身价值:中医本身博大精深,有其理论体系,同时辐射整个汉字文化圈国家,留下许多养生之道和行医之道,值得我们研究。
    从学科发展空间角度,结合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概括出学科发展有广阔的前景。
    从发展条件看,结合材料三第一段“‘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在国家的引领和大力支持下,中医药大发展正逢其时”概括出中医发展具备良好的政策环境。
    从文化传承看,结合材料二“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和材料三“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概括出作为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创新民众文化的瑰宝——中医药学。
    6.B
    7.C
    8.①凯兰达先生表面夸夸其谈(生活不拘小节、争强好胜),但是心地善良(舍己为人)。
    ②拉姆齐夫人举止优雅(外表可爱,性格幽默),但是对丈夫不够坦诚,却也本性善良。
    9.情节突转:拉姆齐夫人写给凯兰达先生的信,曝光了凯兰达先生之前的鉴定是正确的,他只是为维护拉姆齐夫人而撒谎。
    作用:①人物:刻画了凯兰达先生虽然争强好胜(夸夸其谈),但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形象。文本中凯兰达先生在关键时刻(大是大非)面前,能够冷静判断,牺牲自己的名誉,维护了拉姆齐夫人。②情节:真相的曝光逆转(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改变了我对凯兰达的印象。③主旨上:通过此处情节突转突出了主题:不要以貌取人,用刻板印象来界定人的品格。或:在不是大是大非、生死攸关的大事面前,不了解事情全貌,不要轻易揭露他人隐私。
    (或答:情节突转:拉姆齐夫人的脸变得那样的苍白,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作用:情节上为下文拉姆齐夫人的项链为真,对自己丈夫不忠作铺垫,推动了凯兰达看见其表情,而为她撒谎的情节。)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我突然预感到一件不幸的事要发生了。”这里的不幸是指我通过观察发现凯兰达的判断是正确的,不能打压他的气焰,而非知道拉姆齐夫人的秘密,从后文我看到拉姆齐夫人的表情感到奇怪可以判断出来。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C.“就是因为凯兰达被拆穿他是夸夸其谈,而非真才实学展现的愤怒”错误,凯兰达脸通红是因为在争辩他所鉴定的项链是真的,而描写的模样。不是被拆穿其夸夸其谈。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凯兰达先生:
    结合“他的衣箱可真难看,上面贴满了标签”“一日三餐都非要和我挤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凯兰达先生是一个生活不拘小节的人。
    结合“他什么事都干,好像比谁都懂得多”“他被拉姆齐的一句话激怒了,因为他敲着桌子在喊……他得意扬扬地看着周围的人”凯兰达先生处处表现自己,在珍珠事件中,他极力表现自己对珍珠品级的判断力,不惜和拉姆齐打赌一决胜负,可见,他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
    结合“凯兰达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的脸通红,你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克制着自己,‘我错了。’”“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这种次品十八美元正合适。’”“他从钱包里拿出一百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那晚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在珍珠事件中,凯兰达先生为了照顾拉姆齐夫人的面子没有揭穿她说谎的事实,而是自己承认判断的失误并为此主动承担一百美元的赌资,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可见他心地善良的一面。
    拉姆齐夫人:
    结合“拉姆齐夫人的样子十分可爱,举止优雅,颇富幽默感。虽然她丈夫工资低廉,但她知道怎么着装,使她自有一番优雅而又与众不同之处”概括出拉姆齐夫人举止优雅,性格幽默。
    结合“谦逊的拉姆齐夫人脸红了,她把那串项链轻轻塞进她的衣服”“拉姆齐夫人的脸是那样的苍白,好像她马上就会晕过去。她的眼睛看着凯兰达,那是一种绝望的哀求”“拿出的不是信,而是一张一百美元钞票”“如果我有一个漂亮的妻子,我绝不会让她一个人在纽约待一年而自己在神户。”在珍珠事件中,通过拉姆齐夫人的表现和最后一百美元的暗示可知,拉姆齐夫人一定是欺骗了拉姆齐,本来价值昂贵的项链她对丈夫说花了十八美元买的,可见她对丈夫不够坦诚,最后归还了凯兰达的赌资,可见她本性善良的一面。
    9.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情节:小说的结尾“他打开信封。拿出的不是信,而是一张一百美元钞票。他看了我一眼,脸变得通红,然后把信封撕成碎片从舱口扔了出去”凯兰达收到的一百美元是拉姆齐夫人归还的赌资,由此可知凯兰达对项链的判断是正确的,拉姆齐夫人对拉姆齐说了谎。而凯兰达是为了维护拉姆齐夫人的面子没有揭穿她说谎的事实。小说在结尾处与前文凯兰达对项链判定失误赔付一百美元赌资,并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形成情节的反转,带给读者出人意料的效果。
    效果:
    从人物看,“凯兰达张着嘴,半天都没有说出话。他的脸通红,你看得出他在努力地克制着自己,‘我错了。’”“他说道,‘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仿制品,这种次品十八美元正合适。’”“他从钱包里拿出一百美元递给拉姆齐,没有再说一句话”“那晚凯兰达不得不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在珍珠事件中,凯兰达先生原本判定正确,能够赢得胜利和尊严,但为了照顾拉姆齐夫人的面子没有揭穿她说谎的事实,而是自己承认判断的失误并为此主动承担一百美元的赌资,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可见他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形象。
    从情节看,小说的结尾“他打开信封。拿出的不是信,而是一张一百美元钞票。他看了我一眼,脸变得通红,然后把信封撕成碎片从舱口扔了出去”“这时,我觉得我不那么讨厌凯兰达了”一封装着一百美元的信使得真相曝光,也转变了“我”对凯兰达的看法,形成情节的反转,带给读者出人意料的效果。
    从主题看,前文“我”对凯兰达非常反感,他不注意生活小节,性格争强好胜、夸夸其谈,在任何事情上都要表现自己,以被称为“万事通”为荣,这样一个人在珍珠事件中能够冷静判断,牺牲自己的名誉,维护了拉姆齐夫人的名誉,承认自己判定失误而甘愿承担赌资,忍受着别人的戏弄和嘲笑,最后拉姆齐夫人的一封信证明凯兰达的判断是正确的,由此也改变了“我”对凯兰达的看法,重新认识了他有善良和舍己为人的品质。小说就是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不要以貌取人,用刻板印象来界定人的品格这一主题。
    如果从拉姆齐夫人的表现角度回答情节突转及其作用也可以。
    10.B
    11.B
    12.D
    13.(1)等到(欧阳修)成年后,他写作当时的骈体文文章,已经超过了同辈。
    (2)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去世之后,欧阳修都照管(照顾)他们的家庭,或是(又)向朝廷报告他们的情况,让他们的子弟做官。
    (3)到后来太子丹把荆轲刺秦王作为计谋,才招致了祸患。
    (4)灾祸忧患常常从微小的事情积聚起来,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喜爱的事物困厄,难道只是伶人造成的吗?
    14.①汉代以后,文风凋敝,至南北朝达到极点。至唐,韩愈变革,阻挡了文章每况愈下的颓势,使文风复古。②五代时,未能继承韩愈的文风。至宋,等到欧阳修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于古人。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虽说一时诸侯不用孔子,他的功业未能在天下显现,但他的文章终不可被掩盖。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如子贡、子夏,都因文学而闻名于世。传下几代后,子思、孟子、荀子都成了诸侯之师。
    “于天下”是“见”的后置状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以文名于世”表意和结构都完整,“数传之后”是句首状语,故“数传之后”前要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
    B.“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错误,谥号既可以表示褒扬,也可以表示贬损。
    故选B。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就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来辅助汉高祖征战天下”错误,原文“叔孙通、陆贾之徒,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是说叔孙通、陆贾等人,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来补救政教的缺失了。所以不是用来辅助汉高祖以武力征战从而统一天下。
    故选D。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比,等到;成人,成年;偶俪,骈体,对偶;绝出,超过。
    (2)既没,去世之后,“没”通“殁”;经理,照管;官,名词使动,使……做官。
    (3)速,招致。
    (4)于忽微,状语后置;智勇,智慧和勇气;于,被;岂,难道。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自汉以来,更魏晋历南北,文弊极矣。虽唐正观、开元之盛,而文气衰弱,燕许之流,倔强其间,卒不能振。惟韩退之一变复古,阏其颓波,东注之海,遂复西汉之旧”概括出南北朝时期文风凋敝达到极点,唐代的韩愈改革文风,回复到西汉的文风。
    结合“自退之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不知所以为文。及公之文行于天下,乃复无愧于古”概括出五代时期文风又败坏,到欧阳修的文章流行才又复兴。
    参考译文:
    宋神宗熙宁五年秋七月,太子少师已退休的欧阳文忠公在颍州去世。八年秋九月,他的儿子们在新郑旌贤乡安葬了他。从安葬之时到崇宁五年,总共有三十二年了。
    欧阳公名修,字永叔,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韩国夫人郑氏发誓守节不再改嫁,亲自教欧阳公读书。家境贫寒,甚至用芦苇在地上画地学书。欧阳公聪明过人,过目成诵。等到成年,他写作当时的骈体文,已经超过了同辈。翰林学士胥公当时在汉阳,见到他后认为他与众不同,把他收到门下。欧阳公跟随他到了京城,两次参加国子监的考试,一次参加礼部的考试,都是第一名。
    欧阳公过去做颍州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想在那里筑屋定居。欧公在滁州,自号“醉翁”,在琅琊山建亭,就用“醉翁”命名。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他说:“我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我老在这些之中,所以自号‘六一’”。在颍州住了一年后去世,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学者闻此噩耗,没有不流泪哀悼他的。
    欧阳公对朋友诚笃,不因地位贵贱或生死而改变态度。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死后,欧公都照管他们的家庭,或向朝廷上言,让他们的子弟作官。欧阳公生性憎恨坏人坏事,议论国事无所回避,小人对待他像仇人一样,但欧阳公更加愤激不顾忌。唯独皇上深知他的忠心,改任他为右正言、知制诰。按照惯例,担任知制诰的官员必须要考试。皇上知道欧阳公的文才,下旨免试。欧公前后做过七郡太守,他为官严明而不失宽厚,宽简而不废弛,吏民安定,滁州、扬州的百姓甚至为欧公生前立庙。
    过去孔子生于衰败的东周却懂文武之道,他说:“文王死后,文化就没有了吗?”虽说一时诸侯不用孔子,他的功业未能在天下显现,但他的文章终不可被掩盖。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如子贡、子夏,都因文学而闻名于世。传下几代后,子思、孟子、荀子都成了诸侯之师。秦人虽使儒者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儒家也不能被废。等到汉高祖以武力平定天下,动乱未停,叔孙通、陆贾等人,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来补救政教的缺失了。这以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起来,西汉的文章,后世不能比。大概孔子的遗风,影响到了这种程度。
    从汉朝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但文气(仍然)衰弱,张说、苏颋之流,力振衰风,终不能振起。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阻挡每况愈下的颓势,使东流大海,于是恢复了西汉旧观。从韩愈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人不知道怎么写文章。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古人。呜呼!从孔子至今,千百年间,文章废而又兴,只出了韩愈、欧阳修啊。这难道是偶然吗?
    15.D
    16.不同
    刘长卿诗:①后句包含了对自己年老的感伤;②对故人寥落、相聚稀疏的惆怅。
    刘禹锡诗:①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表达出多年被贬、人生困顿的哀伤;②“千帆过”“万木春”又写出新事物蓬勃发展的喜悦;③新旧事物的更替令人欣慰,表现出他不沉沦于生命困境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诗人的朋友、同僚本来就相当少”理解错误,“相逢少”与“不见多”都是写朋友、同僚相聚艰难,突出孤独之感。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尾联“唯余旧山路,惆怅枉帆过”意思是,眼前是那条曾经走过的回家的山路,如今过尽千帆也没有故人的消息,结合诗题“谪官后”“怅然”可知,此诗是诗人被贬后归乡途中所作,尾联“惆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故人寥落、相聚稀疏的惆怅之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
    17.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嶷、缤、渔梁、渡、喧、垆、皓。
    18.C
    19.D
    20.改为:舞蹈不仅表现了赴宴宫女梳妆打扮的灵动机巧以及宫廷夜宴的厚重瑰丽,还以两幅传世名画为背景,达到了凸显作品庄严与大气的效果。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喜闻乐见”强调经常听到或者见到。“耳目一新”听到的、看到的跟以前完全不同,使人感到新鲜。而结合语境可知此处应该重在强调节目的新颖,所以选“耳目一新”。
    第二空,“仰之弥高”意为愈仰望愈觉得其崇高,表示极其敬仰之意。“高不可攀”形容难以达到或攀附,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语境中说的是文物让人有距离感,应选“高不可攀”。
    第三空,“式微”指事物由兴盛而衰落。“衰败”强调事物的衰落和破败。语境说的是“传统文化传播”,应选“式微”。
    第四空,“峰回路转”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否极泰来”指坏情况到了尽头,好情况就会到来。语境有“接二连三地破圈而出”,应选“峰回路转”。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句的修辞手法是比拟,“飞入”把“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当作物来写。
    A.通感,“鸟语香”将听觉转化为嗅觉;
    B.比喻;“沙如雪”“月似钩”都是明喻;
    C.借代,桑梓地代指故乡,青山代指“祖国秀丽河山”(可做埋骨地);
    D.属于比拟中的拟人,“护”“排闼”“送”都是人的动作。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两处错误:①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有误,改为“舞蹈不仅”;
    ②成分残缺,在“大气”后加“的效果”。
    21.①只有解决续航难题②也要“用得好”③相比于充电模式
    22.①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存在续航难题。②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③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但成本、电池型号等因素影响推广。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前面提到新能源汽车出现续航问题,“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后面说“新能源汽车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说明解决了续航问题才有这个结果,因此可以写“只有解决续航难题”;
    第二空,前面提到充电桩的一些问题,数量有了,但是“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然后说“既要‘装得上’”,说明后面要接“也要‘用得好’”;
    第三空,后面说的“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是相对于上文的“充电模式”而言的,因此可以写“相比于充电模式”。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句式变换的能力。
    先看第一段,抓住“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量连续5年居世界首位……”“然而,在买与不买的选择中,续航难题还是难倒了不少人”,可概括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很快,也存在续航难题。然后按照要求改成转折句,即“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快,但存在续航难题”;
    第二段,抓住“随着充电桩建设的不断提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得到局部缓解,目前全国各类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130万个”“过,私人充电桩安装率偏低,公共充电桩利用率不高,充电桩的使用体验也不佳……充电模式改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概括出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然后改成转折句,即“我国充电桩建设不断提速,但充电模式尚需大力改进”;
    第三段,抓住“换电模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由于换电站建站成本不菲、维护成本太高,再加上电池型号不统一、不兼容等因素,推广普及换电模式也遇到了不小的困难”,可概括出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也存在成本、电池型号等问题。然后改成转折句,即“换电模式速度和效率更佳,但成本、电池型号等因素影响推广”。
    23.范文
    真正的外圆内方
    自古以来“方圆之用”一直是文人骚客津津乐道的话题。孔子方,庄子圆,似乎在大多数人眼中“方与圆不可兼容”,必将一面方一面圆。私以为,两面性的方圆不可称为集于一身,真正将二者结合的“外圆内方”之人不会使人形成两面性。
    何为“方正”?布鲁诺宁可于鲜花广场化身灰烬也坚持真理的光辉可谓方正;刘胡兰为保护国家和士兵闭口不透军情的坚毅不拔可谓方正;为中国几十年卫星科研献身的总工程师谢军可谓方正。方正是坚、硬、正、直、刚、强、法、棱,方正使人挺拔,使人拥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谓“圆融”?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于医院门口创办爱心厨房的关怀善良可谓“圆融”;梭罗逃离世俗的棱角栖身湖畔的畅达可谓“圆融”;“注音心声体”的网络新生修辞的婉转智慧亦为“圆融”。圆融是圆、润、滑、柔、轻、软、智、变,“圆融”使人富有同情心,使人“以理行事,以情服人”,游于社会而不露锋芒。
    然而,集此二者于一身的人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应环境改变而改变的虚假“方圆之人”;二是心中以原则至上,法规为尊,外表柔和素雅,善于交际、变通的真正“外圆内方”之人。前者将形成两面性,而后者将以内化的统一尺度展现同一种人格。
    对于前者,我们不可妄加贬谪,因为其实身处社会洪流的我们,大多数属于这一类。当法律管控,或许我们待人对物展现出“方正”的一面,这是受迫的反馈,而非“慎独”;当交际于职场,或许出于利益至上原则的人又展现出圆滑的一面,这是功利趋势的应付,而非智慧通情的“圆融”。因此,基于人是社会性动物的理论,我们不难理解,在环境改变、对象改变、目的改变的时候,人的两面性将暴露于世俗之下。
    对于前文所言的后者,即为“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我们可标之为“大师”不过矣!唐太宗李世民即为典范,以外圣内王的原则,将方圆融于一身。秉持“以民为本”的原则,广开言路,兴旺社会,他也有亲民的拜访“百姓”,又有严厉的惩黑除恶,但原则至上,处事圆融,令人佩服。大师即像我们心中渴望成为的目标,但现实却是总也摆脱不了心中过多的杂虑。我们告诉自己康德的告诫:“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以此约束自己,这是好的开始。但我们若依然以世俗的功利,或工具理性为终极目的使自己成为“外圆内方”之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
    因此,我确信,当我们抛下众说纷纭的社会负担,努力去实现更好的自己,活出心中“方圆之人”理想的样子,靠近尼采所言“婴儿”境界或青源禅师所言“看山仍是山,看水依旧水”的畅达豁朗,方可接近真正的“外圆内方”之人,而远离“两面性”。
    方圆之用,颇具玩味;方圆相集,正身立德。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1.抓关键词
    审题首先要审出题目当中的关键词,这个作文题当中的关键词非常的明显,审题时要抓住“方正”“圆融”“两面性”。
    2.看情感倾向
    “是否会使人形成两面性”明显地流露出出题人的情感倾向,出题人希望我们回答“不会”,既如此我们就要思考什么是“方正”,什么是“圆融”,如何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
    3.界定内涵、寻找平衡
    方正:不偏不歪;正直;有原则。
    圆融:指圆通,是一种宽厚、融通。
    (1)方正做事,圆融做人
    做事要方正,是说做事要遵循规律,遵循法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不为才可有所为”,就是“方”这个道理。
    做人要圆融。这种圆融是大智若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而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而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随波逐流,对别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又绝不会让人感到是强加于人……这需要极高的素质,需要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至高境界。
    (2)方正做人,圆融做事
    方正做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指一个人做人有自己的主张和原则,不被人所左右。
    圆融做事:圆滑世故,融通老成,指一个人做事讲究技巧,既不超人前也不落人后,或者该前则前,该后则后,能够认清时务,使自己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4.逐步分析、构建文章
    (1)方正做事,圆融做人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规律。人们要想实现预期的目的,就必须按其规律行事,否则就会遭到惩罚。规矩是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前提与基础,人们总是要在规与矩所成形的范围内活动。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流程,工作中就非常容易产生混乱,如果有令不行、有章不循,按个人意愿行事造成的无序浪费,更是非常糟糕的事。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每个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要同各种各样的关系打交道。做一个圆融之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们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赤不露中成就事业,不仅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持盈若亏,不骄不狂。
    (2)方正做人,圆融做事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这是一个价值多元,充满诱惑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更要保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坚守自己的尊严。能接受批评,但要拒绝侮辱;可以不被重视,但要杜绝藐视;不怕有人误解,但绝不能让人泼脏水;能接受当面指责,但绝不允许背后使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底线,就会失去尊严。
    圆融做事,要根据客观情况审时度势,凡事留有余地,把握好事物的度,灵活处理意外情况,让自己在任何情况都能游刃有余。世间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之中。想要做到更好,便需要懂得顺势而为。“势”并不是说要被动的等待时机,而是要主动认识事情的形势和本质,并且懂得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为我所用。荀子云:“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立意】
    1.方正做人,圆融做事
    2.方正做事,圆融做人
    3.外圆内方,集于一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