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句子默写
1.默写下列诗歌。
(1)亲朋无一字,_________。(杜甫《登岳阳楼》)
(2)至今商女,______,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3)尽挹西江,细斟北斗,______。(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
(4)理解性默写。
《过秦论》在文章结尾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秦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略谈“中国智慧”
李广良
①“中国智慧”说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存在意义”和“文化意义”。就前者而言,它表达了“中国人”的“存在”感,透露了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勃勃雄心,或在世界政治版图中“大国崛起”的强力意志;就“文化意义”而言,它塑造了一种“智慧国家”或“智慧民族”的意象,借此突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因为其“伟大智慧”,而不是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狼性的进取欲望”,或者“特定的历史条件”之类。
②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角度看,“中国智慧”之“中国”指的是“政治中国”,即“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亦即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本质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知识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的角度看,“中国智慧”之“中国”指的是“历史中国”和“文化中国”。从“历史中国”和“文化中国”的角度看,“中国”是一个有着自身的“精、气、神”的“文化共同体”,它有着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观念系统、内在信仰和情感生活,走过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道路”。而“中国”的“本质”就在“中”字之中。正是在“中”的场域中,“中国”才一方面坚守着自己的“中道”,一方面与“上下”“四方”连接,从而通达世界上的一切现象。
③就“智慧”之内涵而言,智慧既与纯粹知识和真理相关,亦与生活实践相关。前者是“知”的问题,后者是“行”的问题。就“知”的方面而言,“智慧”意味着对事物、世界以及人自身的认识以及这种认识的成果;就“行”的方面而言,“智慧”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圆融处理人、我关系和人、物关系。“智慧”总是与“知识”相连,人类智慧最突出的表现正在于人类在知识方面的伟大成就,但人类在哲学、宗教、艺术、军事以及日常生活中亦充分地显示自己的“智慧性”。
④“智慧”具有“大”“小”之别与“高”“下”之分。“小智慧”坚守着“智慧”的现成形式,不断地炫耀着自己有限的成就,而“大智慧”则采取了“愚”的形式,以掩盖自己固有的光明,这是“智慧”的辩证性、灵动性之所在。从“智慧”的本性上说:离开天然的生存体验者,不足以言“智慧”;对人生的“终极势态”无所洞察者,不足以言“大智慧”。
⑤“中国智慧”并不是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建构,而是在“文化中国”的历史中自然形成的“本源智慧”,是一种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人类智慧”。不能把“中国智慧”看作局限于“中国”疆域之内的“地方性知识”,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中国智慧”虽然在思想、宗教、艺术、个人精神体验等方面有特殊的颖悟,但在知识创造和技术发明方面就力有未逮,而知识和技术创造恰恰是“智慧”的重要内容。另外,“中国智慧”在现代世界政治方面也没有大的作为,我们所提供的“中国方案”非但没有获得世界的认同,反而引来普遍的猜疑。
⑥所以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还需对“中国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生成具有更丰富可能性的新“中国智慧”,从而让我们的“中国道路”变得更为广阔。
(原载《团结》2020 年第 5 期,有删节)
2.第①段中加点词语“存在”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
3.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中国登上世界舞台,体现了中国在世界的存在感。
B.从“中国”的“中”字看出中国文化的和而不同。
C.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代表着中国的全部智慧。
D.大智若愚的人才具备洞察“终极势态”的大智慧。
4.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
A.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因为其“伟大智慧”,与“狼性的进取欲望”等无关。
B.“中国智慧”之“中国”从范围上来说包括政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
C.“认识你自己”体现“智慧”之“知”方面,处理人、物关系体现“行”的方面。
D.通过创造性转化而生成的新“中国智慧”就会在知识和技术方面获世界认同。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 师(节选)
双雪涛
母亲还在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出去下棋,父亲走在前面,我在后面给背着板凳。母亲常说:儿子,你也不学好,让你妈还活不活?我说:妈,作业也写完了,去看大人玩,算个什么事儿啊。你好好活着。就背上板凳跟着父亲走。父亲从不邀我,也不撵我,愿意跟着走就走,不跟着也不等,自己拿起板凳放在自行车后座,骑上车走。只是看了两年,父亲的棋路还没看懂,大树下,修车摊,西瓜摊,公园里,看父亲下棋,大多是赢,有时也输,一般都输在最后一盘。终于有一天,我好像明白了一些,回家的路上,下起了雪,我把板凳抱在怀里,肩膀靠着父亲的后背。我说:爸,最后一盘你那个“仕”支得有毛病。到了家,父亲拿出象棋,说:咱俩来三盘,不能缓棋,否则不下。那次我输了个痛快,每一盘棋都没有超过十五分钟,我心中所想好像全被父亲洞悉,而父亲看起来的闲手全都藏着后续的手段,每个棋子底下好像都藏着一个刺客。父亲说:现在来看,附近的马路棋都赢不了你,但你还是个臭棋,奇臭无比。今天教你仕的用法。
现在我回想起来,那个夜晚特别长。
从那以后出去,背上了两个板凳。我十一岁的时候,有人从新民来找父亲下棋。那人坐了两个小时的长途车,到父亲常去的大树底下找他。“黑毛大哥,在新民听过你棋好,来找你学学。”那人戴着个眼镜,看上去不到三十岁,穿着白色的衬衫,汗把衬衫的领子浸黄了,用一块手帕不停地擦着汗。
眼镜不是第一个。从各个地方来找父亲下棋的人很多,高矮胖瘦,头发白的黑的,西装革履,背着蟑螂药上面写着“蟑螂不死,我死”的,什么样子的都有。有的找到棋摊,有的径直找到家里。找到家里的,父亲推开一条门缝,说:辛苦辛苦,咱外面说。然后换身衣服出去。一般都是下三盘棋,都是两胜一负,最后一盘输了。有的人下完之后说:知道了,还差三十年。然后握了握父亲的手走了。有的说:如果那一盘那一步走对了,输的是你,我们再来。父亲摆摆手说:说好了三盘,不能再下了。不行,对方说,我们来挂点东西。挂,就是赌。所谓棋手,无论是入流的还是不入流的,都有人愿意挂,小到烟酒,大到房子、金子和存款,一句话就订了约的有,找个证人签字画押的也有。父亲说:朋友,远道而来别的话不多说了,我从不在棋上挂东西,你这么说,以后我们也不能再下了,刚才那三盘棋算你赢,你就去说,赢了黑毛。说完父亲就站起来走。还有的人,下完棋,不走,要拜父亲当师傅,有的第二天还拎着鱼来,父亲不收,说自己的棋,下可以,教不了人,瞧得起我就当个朋友,师徒的事儿就说远了。
那天眼镜等到父亲,拿手帕擦着汗,说要下棋,旁边的人渐渐围过。父亲坐在板凳上,树上的叶子哗啦哗啦地响,他指着自己的脑袋说:老了,酒又伤脑子,不下了。那年父亲四十岁,身上穿着我的校服,胡须长了满脸,比以前更瘦,同时期下岗的人,有的人已经做生意发达了,他却变成一个每天喝两顿散白酒,在地上捡烟蒂抽的人,话也比过去少多了,只是终日在棋摊泡着,确实如他所说,半年来只是坐在板凳上看,不怎么出声,更不下场下棋。
眼镜松开一个纽扣说:我扔下学生,坐了两小时汽车,又走了不少路,打听了不少人,可是你不下了。父亲说:是,脑袋坏了,下也没什么用。眼镜用手帕擦着汗,看着围着的人,笑了笑,说:如果新民有人能和我下,我不会来的。父亲想了想,指着我说:朋友,如果你觉得白来了的话,可以和他下。眼镜看了看我,说:你儿子?父亲说:是。眼镜在眼镜后面眨了眨眼,说:你什么意思?父亲说:他的棋是我教的,你可以看看路子,没别的意思,现在回去也行,我不下了。脑子坏了。眼镜又看了看我,用手摸了摸我的脑袋说:你几岁了?我说:十一。他说:你的棋是你爸教的?我说:教过一次,教过仕的用法。大伙儿笑了。眼镜也笑了,说:行嘞,我让你一匹马吧。我说:别了,平下吧,才算有输赢。大伙儿又笑了。眼镜蹲下,我把板凳拉过去,把棋子摆上。到了残局,我一车领双兵,他马炮单兵缺仕象,被我三车闹仕赢了。眼镜站起来,从兜里掏出一支钢笔放在我手上,说:收着吧,自己买点钢笔水,可以记点东西。父亲说:钢笔你拿回去,他有笔。我们下棋是下棋。眼镜看了看父亲,把钢笔重新放进兜里,走了。
回家的路上,我在后座上想着那支钢笔,问:爸,你真不下了?父亲说:不下了,说过的话当然是真的。又说,你这棋啊,走得太软,应该速胜,不过这样也没什么不好。在学校不要下棋,能分得开吗?我说:能,是个玩嘛。父亲没说话,继续骑车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母子之间的对话,间接表明父母的关系已因父亲痴迷于下棋而变得紧张。
B.父亲下棋多在街头,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
C.“我”拒绝“眼镜”让马,表现的是孩子下棋时的心理,既充满自信,又在意输赢。
D.“眼镜”是个温和友善的人,又是个和父亲一样的棋痴,他们相互理解彼此尊重。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回忆父亲教“我”用仕的“那个夜晚特别长”,表述虽然平淡,却写出了“我”的心理感觉,以及对父子雪夜论棋那一场景深深的怀念。
B.本文在“眼镜不是第一个”话头之后,插入一段下棋人众生相的描写,烘托了父亲的“大师”形象,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
C.父亲评价儿子的棋“走得太软”,但又说这样也好,看似不无矛盾的态度中,包含着父亲对儿子下棋之道及处世之道的指点。
D.本文的叙述整体而言沉静克制,偶尔出现的幽默语句,不仅生动有趣,而且写出了追忆中的少年时光那不乏温情轻松的一面。
8.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9.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题浔阳楼
白居易 〔唐代〕
自此后诗,江州司马时作
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 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 今朝登此楼,有以知其然。 大江寒见底,匡山青倚天。 深夜湓浦月,平旦炉峰烟。 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 因高偶成句,俯仰愧江山。
10.这首诗的体裁属____诗。
11.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
A.文思高玄B.闲淡简远C.明白如话D.含蓄蕴藉
12.这首诗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书写内心情感。请指出一种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五、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②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③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13.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今得杀身自效(_______) (2)自分已死久矣(_______)
14.为下列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羝乳乃得归( )
A.下奶 B.挤出乳汁 C.生子 D.哺乳
(2)独有女弟二人( )
A.女人的弟弟 B.妹妹 C.弟妹 D.妹妹和弟弟
15.把第②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16.第①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需加标点,请用“/”把这两处标示出来。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17.简析於靬王和李陵对表现苏武形象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讳辩 韩愈
①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得罪。”愈曰:“然。”
②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 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③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释)①察:查究。②律:指《论语》。③二名不偏讳:指遇到君主尊长的名字是两个字时,只讳其中一个字。④嫌名:指与人姓名字音相近的字。⑤稽:考核,查。
18.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且B.则C.者D.以
19.题为“讳辩”,以第②段为例,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辩”的。
20.评析第③段画线句的思想内容。
六、材料作文
21.当不幸的事发生时,理应得到人们同情的受害者往往会被谴责为也有罪有应得的一面。这种“谴责受害者”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7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