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上海市长征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2)

http://www.newdu.com 2021-07-1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参考答案
    1.老病有孤舟    时时犹唱    万象为宾客    仁义不施    而攻守之势异也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孤”“犹”“施”。
    2.国家实力快速提升带来的自豪
    3.B
    4.A
    5.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中国智慧”有着深刻的“存在意义”和“文化意义”。接着,第二段对“中国智慧”进行了分类解说;第三段从“智慧”的内涵的角度,阐述智慧与“知”和“行”相关;第四段阐述“智慧”具有“大”“小”之别与“高”“下”之分;第五段阐述“中国智慧”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最后,第六段总结得出结论,需对“中国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生成具有更丰富可能性的新“中国智慧”。
    【分析】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联系前后文“‘中国智慧’说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存在意义’……”“透露了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勃勃雄心,或在世界政治版图中‘大国崛起’的强力意志”,“存在”是指“国家实力快速提升带来的自豪”(感)。
    3.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原文为“它表达了‘中国人’的‘存在’感,透露了作为民族国家的‘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勃勃雄心”,“存在感”和“世界舞台中央”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并且“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等于“世界舞台”,“中国人”不等于“中国”,偷换了概念。
    C.“‘知行合一’说代表着中国的全部智慧”说法太绝对,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只是中国智慧的一部分。
    D.原文中有“而‘大智慧’则采取了‘愚’的形式,以掩盖自己固有的光明”“对人生的‘终极势态’无所洞察者,不足以言‘大智慧’”,所以不能说“大智若愚的人才具备洞察‘终极势态’的大智慧”。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从原文第一段“突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因为其‘伟大智慧’,而不是基于‘优越的地理位置’、‘狼性的进取欲望’,或者‘特定的历史条件’之类”可知,A项正确;
    B.“从范围上来说包括政治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错误,分类解说的角度与原文不同。原文是说“从‘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角度看,‘中国智慧’之‘中国’指的是“政治中国’”“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体系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知识智慧’和‘治国理政智慧’,‘实现中国梦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的角度看,‘中国智慧”之‘中国”指的是‘历史中国”和‘文化中国”;
    C.“处理人、物关系体现‘行’的方面”说法不确切,原文是说“就‘行’的方面而言,‘智慧’意味着在生活实践中圆融处理人、我关系和人、物关系”;
    D.“通过创造性转化而生成的新“中国智慧”就会……”说法绝对化,原文是说“还需对‘中国智慧’进行创造性的转化,以生成具有更丰富可能性的新‘中国智慧’,从而让我们的‘中国道路’变得更为广阔”。
    6.B
    7.B
    8.①细节真实:板凳作为家常用品,与父亲形象、身份及街头下棋场景相符,写出了日常生活气息;②以板凳反映心理:“我”给父亲背着板凳跟他去下棋,既是儿子又像徒弟,包含着“我”对父亲的跟从心理;③含有一定寓意:雪夜学棋之后背着两个板凳出去,意味着“我”得到了父亲认可。
    9.①父亲追求的是下棋的纯粹,恪守君子之交,绝不拿棋艺换取世俗利益,这既关乎下棋之道,更关乎个人尊严;②父亲这话既是说给“眼镜”听,以拒绝对方馈赠,也是说给儿子听,含有言传身教的意味。
    【详解】
    1.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B项,“这表现出一个民间高手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错误,从文中来看,父亲态度谦和,与人下棋从来只下三盘,不“挂”东西,最后一盘还总是故意输给他人,体现出一种棋艺高超又淡泊名利的君子风度,并没有“始终得不到正式认可的郁郁不得志”之情。
    故选B。
    2.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
    B项,“为下文‘眼镜’与父亲对弈的高潮做了铺垫”错误,从后文来看,父亲并未下场下棋,而是让“我”代下,因此选项表述错误,应该是与后文父亲再也不下棋了的决定形成反差,烘托父亲淡泊的形象。
    10.怀古诗
    11.C
    12.前四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情的强烈的赞美之情。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又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氏的诗才感到很好奇。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诗题虽为《题浔阳楼》,实乃作者站在浔阳楼上饱览胜景,赞叹江州河山,并借怀古抒发自己的感情。这是一首怀古诗。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作者在本诗中语句如“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我无二人才,孰为来其间?”,直白质朴,明白如话。
    故选C。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作者在首二句“常爱陶彭泽,文思何高玄”,开篇谈到东晋诗人陶渊明,以一“爱”字来说明陶氏的作品对自己有着很深的吸引力,表明自己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作者觉得陶渊明的文思高超玄妙。作者在第三、四句提到诗人韦应物,“又怪韦江州,诗情亦清闲”,用一“怪”字来表达自己对韦应物的诗才感到很好奇,称赞其诗歌具有清新闲远的情调。作者在前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陶渊明和韦应物的才情的强烈的赞美之情。
    13.    报效    料定,料想    
    14.(1)C   (2)B
    15.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
    16.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17.於靬王衬托作用,李陵起对比衬托作用。於靬王爱惜苏武,衬托苏武的才能和可敬的精神品质;李陵投降并劝降苏武,与苏武的宁死不降形成对比,反衬苏武的气节。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如今能得到牺牲自己报效国家的机会。“效”,报效。
    (2)句意: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分”,料定,料想。
    14.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古今异义词的理解能力。
    (1)句意: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乳”,名词作动词,生小羊,生子。
    故选C。
    (2)句意:家中只有两个妹妹。“女弟”,妹妹。
    故选B。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春秋”,年龄,年纪;“亡”,通“无”,没有;“谁为”,宾语前置,“为谁”的倒装。
    参考译文: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另外的地方。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掘野鼠、收草实来吃。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一共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上打猎。苏武擅长结网和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矫正弓弩,於靬王颇器重他,供给他衣服、食品。三年多过后,於靬王得病,赐给苏武马匹和牲畜、盛酒酪的瓦器、圆顶的毡帐篷。王死后,他的部下也都迁离。这年冬天,丁令部落盗去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穷困。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驸马争船,把驸马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18.A
    19.引用《论语》中“二名不偏讳”“不讳嫌名”及注释的话,说明李贺举进士既不犯二名律,又不犯嫌名律;再接着举出周公、孔子、曾参、汉武帝、吕后、今上章及诏等例子,从经、律、国家之典几方面辩明李贺举进士与父亲名讳没有关系。使用归谬法论证及一连串的反诘句,引经据典,言之有据,雄辩有力地批驳了毁贺者理论的荒诞无稽,揭露了他们遏制、扼杀人才的本质。
    20.第③段划线句是说做人能够像周公、孔子,也可以说到顶了;但是毁贺者不致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却在避讳亲人的名字这件事情上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些人与宦者宫妾没什么区别,针锋相对指斥毁贺者,具有鲜明的批判立场,但仅在孝亲方面拿他们和周公、孔子等人比较,批判的力量稍弱了些,应该进一步指出他们扼杀人才的险恶用心;同时轻视宦者宫妾,也暴露了作者思想上的某些偏见。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文言虚词的能力。
    联系语境“若不明白,子与贺□得罪”,前一句是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是假设的情况,与之照应,下文是说可能出现的情况。用“且”连接更恰当。
    A.“且”:可以表示将要、将近。“且”填入恰当。
    B.“则”:规范、榜样,规则,效法;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表示转折关系;是、乃是:。“则”填入不恰当。
    C.“者”:可以用在词、词组、分句后面表示停顿;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者”填入不恰当。
    D.“以”:用、拿;依、按照;因;表示目的;于;在(时间);跟“而”相同。“以”填入不恰当。
    故选A。
    参考译文:
    ①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我说:“是这样的”。
    ②《礼记》上的规定说:“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解释的人说:“孔子的母亲名‘征在’,这是说如果说‘征’就不说‘在’,说到‘在’就不说‘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解释的人说:“说的是像‘禹’和‘雨’、‘丘’和‘蓲’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昔”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辙”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治”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浒”“势”“秉”和“饥”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字和“机”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还是不可以呢?
    ③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