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5-1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2021年4月26日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的迅速崛起震撼了世界,正影响着整个国际格局和秩序的演变。要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我们必须建构全面的、透彻的、强势的话语体系,以中国人的眼光和话语来观察和评述自己的国家和外部世界。
    “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的提出,不仅可以解构西方话语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并揭示中国崛起的一些规律,更有利于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它甚至可以与西方主流话语进行对话、交锋乃至胜出。“文明型国家”指的是一个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与一个超大型现代国家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即中国。有人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按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改革, 带来了经济总量的提高,随着中国进一步的发展,它将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的各种理念及制度安排,最终被接纳为西方社会的成员。“文明型国家”的观点与此截然不同,它认为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代表了一种不同性质国家的崛起,中国的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和逻辑。
    延绵不断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的种种特质使中国这个现代国家与众不同。中国拥有超悠久的历史、超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国任何一个方面,都有上千年的历史。因此,我们古老文明形成的许多传统使得中国能融合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长处。今天的中国是带着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荀子、墨子、孙子等伟大先哲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是带着五千年伟大文明并汲取了包括西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之长而重新回到世界中心的。“文明型国家”的文明基因太强大了,如果这样的国家要被全盘西化的话,它必定走向混乱、分裂乃至解体。
    中国是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崛起的,并继续以西方不认可的方式迅速发展壮大。“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也因此而分外厚重和精彩。中国崛起的主要原因是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特别是自身的许多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所形成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摘编自张维为《这就是中国:文明型国家》)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传媒市场竞争,取得重要成果。这也让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较好地呈现在世人面前,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同和点赞。但我国在世界上有时仍然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是解决好“挨骂”问题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国家形象自塑与他塑的关键所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世人更好了解一个进入新时代、展示新作为的中国。
    国家形象的塑造要求增强国际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文者,贯道之器也”。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方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思想,更加响亮地提出中国主张,建构属于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主动讲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展示中国为世界作出的贡献,让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
    (摘编自《国家形象何以自塑与他塑》)
    材料三:
    (摘自《【新闻眼】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最新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只有不断加大国际传播的力度,积极参与传媒市场的竞争,才能更好地将中国形象呈现出来,进而赢得国际友人的认可。
    B.因为“文明型国家”代表了中国与西方主流话语权的交锋和博弈,所以它必将有利于中国进行国际政治制度的比较和预测。
    C.话语权决定主动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所以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我们必须着力增强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D.中国主流媒体在各国的影响力和传播力不尽相同,因而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受访者与发达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认知度不同。
    2.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材料一始终围绕“文明型国家”核心概念展开论证,材料二则侧重讨论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议题。
    B.两则材料说理清晰、逻辑严密,论证方法上材料一使用了对比论证,而材料二则使用了引用论证。
    C.两则材料均使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再逐步深入,展开其丰富论证。
    D.两则材料共同提出相同的观点——要想让世界真正读懂中国,就必须建构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
    3.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个国家的崛起必须伴随文化的自信,如果当初中国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而对西方亦步亦趋,中国的命运必定面临重大危机。
    B.我国虽然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但是也要正视其中存在的困境,并需要通过自塑和他塑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C.绵延数千年的古老文明是中国崛起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使中国成为了“文明型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对西方模式的超越。
    D.关于我国在海外的国家形象,一些研究已经能从传-wqppqi播受众、传播渠道等角度展开分析,为我国传播策略的改进提供参考。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文明型国家”的特征。(4 分)
    5.面对某些西方国家抹黑中国的不实报道和宣传,请你结合材料,提出合理的应对措施。(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
    钱红莉
    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有一尊石像。
    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点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
    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
    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
    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
    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
    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 …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
    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 …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
    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
    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
    (有删改)
    6.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穿越时空的感人力量,就如《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能让麦克莱恩和“我”都感受到杜甫的沉痛悲辛。
    B.本文叙写杜甫时,还穿插写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感悟,从而使杜甫形象和精神多了一个观照角度,能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与启发。
    C.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时,杜甫生活较安定,但其创作于此时的诗歌却并非全是喜乐悠游之作,其忧国忧民的情怀也并不因此而消失。
    D.文中写杜甫故居门扇斑驳,“唯余一尊石像”,既表现杜甫故居的老旧冷清,也隐含作者为国人不及外国人尊崇杜甫而汗颜的心情。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钱红莉曾表示,自己计划完成一部书稿,分别给自己喜欢的古代诗人写信;本文基本符合作者的这一写作计划,也可以收入这部书稿。
    B.《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梁任公在演讲中诵读古典诗词时,或泣或笑的情形,可作为文中“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的生动注脚。
    C.第三段“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这句运用暗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杜甫给同样半生漂泊无依的作者带来的慰藉与希冀。
    D.本文语言朴实典雅,评人论事中肯真诚,这也正是有的专家评论钱红莉散文“极富才情与书卷气”,笔下流淌着“古典的情怀”的主要原因。
    8.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9.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中的“致杜甫”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王世贞,字元美,太仓人,右都御史忬子也。生有异禀,书过目,终身不忘。年十九,举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世贞好为诗古文。官京师、入王宗沐等诗社,又与李攀龙辈相倡和,绍述何、李,名日益盛。屡迁员外郎、郎中。奸人阎娃者犯法,匿锦衣都督陆炳家,世贞搜得之。炳介严嵩以请,不许。杨继盛下吏①,时进汤药。其妻讼夫冤,为代草。既死,复棺殓之。嵩大恨。吏部两拟提学皆不用,用为青州兵备副使。父忬以滦河失事,嵩构之,论死系狱。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嵩阴持忬狱,而时为谩语以宽之。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兄弟哀号欲绝,持丧归,蔬食三年,不入内寝。既除服,犹却冠带,苴履葛巾,不赴宴会。
    隆庆元年八月,兄弟伏阙讼父冤,言为嵩所害,大学士徐阶左右之、复忬官。世贞意不欲出,会诏求直言,疏陈法祖宗等八事,以应诏。无何,吏部用言官荐,令以副使莅大名。迁浙江右参政,山西按察使。母忧归,服除,补湖广,旋改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张居正枋②国,以世贞同年生,有意引之,世贞不甚亲附。所部荆州地震,引京房占,谓臣道太盛,坤维③不宁,用以讽居正。居正积不能堪,会迁南京大理卿,为给事中杨节所劾,即取旨罢之。后起应天府尹,复被劾罢。居正殁,起南京刑部右侍郎,辞疾不赴。久之,所善王锡爵秉政,起南京兵部右侍郎。先是,世贞为副都御史及大理卿、应天尹与侍郎,品皆正三。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世贞乃三疏移疾归。二十一年卒于家。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其持论,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而藻饰太甚。
    (选自《明史·王世贞传》,有删节)
    [注]①杨继盛下吏:杨继盛因奏劾严嵩十大罪状被诬告下狱。②枋:权柄。③坤维:指西南方。张居正是西南荆楚人,王世贞借言以讽。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3分)
    A.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B.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C.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D. 两人又日囚服/跽道旁/遮诸贵人舆/搏颡乞救/诸贵人畏嵩/不敢言/忬竟死西市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刑部,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尚书,副职为郎中。下设员外郎,副职称侍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B. 嘉靖,是明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熄的年号。文中的隆庆、大历都是年号。
    C. 除服,亦称“除丧”“脱服”,俗称“脱孝”,是古代丧礼仪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
    D. 正三,古代官职分为九品。明朝的侍郎、副都御使、大理寺卿、府尹、按察使等都是正三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王世贞禀性聪明,爱好诗文。他读书过目不忘;在京城做官,加入王宗沐等人的诗社,又和李攀龙等唱和。
    B. 王世贞秉公执法,维护正义。阎姓奸人犯法,被他搜出,他不肯徇情枉法;杨继盛被诬告下狱,他代为写状申冤。
    C. 王世贞才高位显,声名远扬。他与李攀龙交替为文坛盟主,李攀龙死后,他独主文坛二十年,其才最高,地位最显赫,名扬四海。
    D. 王世贞仕途坎坷,遭遇不幸。张居正对他积怨难平,两次弹劾他,以皇上的名义罢了他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世贞解官奔赴,与弟世懋日蒲伏嵩门,涕泣求贷。(4分)
    (2)比擢南京刑部尚书,御史黄仁荣言世贞先被劾,不当计俸,据故事力争。(4分)
    14.王世贞父亲的冤案为何能昭雪?(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①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②,三黜名惭柳士师③。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④,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连州:今广东连县(连州市)。刘禹锡再次被贬至连州。柳柳州:柳宗元。柳宗元被贬至柳州②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③三黜:三贬。柳士师:春秋时候的柳下惠,为“士师”(狱官),因“直道事人”三次遭贬黜。④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寥寥数笔即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  三、四句诗人巧妙用典,以典明志以西汉相自喻,表达自己有黄丞相一样的才华的自信。
    C.“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意境凄惋。
    D.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感伤的情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16、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从“                ”的行为中,可看出子路急于表现自己,而孔子“              ”也含蓄地表达出对子路不甚满意的态度。
    (2)《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治理的国家饱经“          ,        ”的外患内忧。
    (3)《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委婉含蓄地肯定公西华能力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画有“山水画”这一门类。为什么叫“山水”而不叫“风景”?因为“山水”是人格化的图像,其重点是借用自然的形态,表达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境界。(    ),这里的传神可以有三个层次:一是画家描绘出所画对象的精神;二是画家通过描绘对象体现出自己的精神;三是画家通过描绘的对象及运用笔墨揭露普遍的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境界。所以,在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中,形似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造型元素的组合来表达画家的精神境界和人文理想。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就是赞扬画家曹霸的绘画充分表现其内在的精神气质。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在于形似而在于传神
    B.中国绘画的精髓在于传神而不在于形似
    C.中国绘画的精髓不只在于形似,而更在于传神
    D.中国绘画的精髓更在于传神,而不只在于形似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B.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C.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D.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民间有种说法,有外伤不能吃酱油,否则伤口会变黑。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请爱吃酱油的小伙伴放心,     ①     。因为酱油不是光敏感食物,并没有增加光敏感的功能。它无法促进黑色素细胞的合成、运输、分解,也就不会引起皮肤的色素沉着。
    那么,     ②      ?受伤后新生的皮肤比较娇嫩,容易受到紫外线的侵害。当紫外线照射到上面,它会激活酪氨酸酶的活性,以酪氨酸为材料生成黑色素,从而导致浅表创面愈合后的黑色素沉着,于是伤口就变黑了。
    最后提醒大家,     ③      ,应尽快采取措施来消除炎症,避免感染。伤口一旦发生感染,会严重破坏皮肤的真皮层,并导致肉芽组织增生,从而大大提高色素沉着的概率。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9个字。(6分)
    22.请根据上面材料,就“如何预防伤口的色素沉着”给出三点提醒。要求:使用否定句,每句不超过10个字。(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化蔓延对经济的冲击导致许多国家经济活动停滞或大幅放缓.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和经济下行带来的压力,更需要一种破冰前行的勇气。“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于是在线办公、云端上课、线上消费等“宅经济”迅速崛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这充分提醒我们,危机中充满契机,“危机”可以向着“生机”不断转化。国家如此,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呢?
    学校文学社正在开展以“危机与生机”为话题的征文活动,请你围绕上述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或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