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5-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河北武强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因为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意味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意味着政府政策方针和发展理念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目前,中国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总体物质财富比较丰富,贫困人口只占极少数。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不再是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供求矛盾,而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需求满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在总体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过去,社会首先要保证人们能够获得基本数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总体生产力水平较高的今天,人们不再满足于消费的数量,而是更加注重消费的品质。面对这一变化,如果企业还是满足于单纯的数量扩张或规模经济,而不是注重产品的品质,就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终满足老百姓的高品质需求。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精神文明是物质文明的更高阶段。广义的精神文明,不仅包括文明礼仪,也包括人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和环境等各方面的追求,当下人们除了满足吃喝玩乐,还希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更加看重社会安全和环境保护,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需求。为此,除了继续发展生产力,还需要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中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先努力发展经济,才能为建设民主和法治强国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相反在经济水平低下时贸然进行改革就可能遭遇东欧式的失败。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物质文化需求是主要目标,因此关键是快速发展生产力,做大经济蛋糕。而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公平地分配蛋糕日益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当前,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这带来了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既然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那么新时代的工作重心就是努力实现平衡式发展。例如,通过收入调节政策减少收入差距,通过精准扶贫减少贫富差距。过去中央推行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地区发展差距。若能做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其成就不亚于从一个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变成经济大国。
    (摘编自聂辉华《理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四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而做出的科学论断。
    B.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重大论断,是制定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长远战略的重要依据。
    C.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品质,实际上是应对供给侧转变做出的正确选择。
    D.既要做大做强经济蛋糕,又要分好经济蛋糕,实现平衡式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工作重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辨析了改革初与当下社会主要矛盾的不同,即从供求矛盾到需求不平衡的矛盾。
    B.第四段将美好生活需要区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从需求不平衡、追求品质、整体发展、公平分配等四个维度解读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D.文章例举了减少贫富和地区差距的一些做法,指出这如同让中国摆脱贫困一样意义重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百姓已不满足于吃得饱,更希望吃得好,这启示企业生产应从追求数量转向追求品质。
    B.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具备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之后,社会政治体制改革才可能取得成功。
    C.如果解决了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就会得到充分满足。
    D.重新定义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把握,但终归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心中老磨房
    钟法权
    ①在我的记忆中,磨房已经是非常遥远的景象了。哪曾想到,几十年后的2016年盛夏,在美丽的甘南,偏僻的冶力关镇池沟村,我见到了仅存于记忆中的磨房。
    ②池沟村的磨房建在穿村而过的河沟上。河沟不宽也不深,也就一米五多的样子,水深不到一米。只因坡度大,水流湍急,垂伸于水中的木头桨叶,在激流的冲击下,匀速地旋转起来。磨房里的石磨便开始了运转,喂进磨口的麦子,经过石磨碾压,出磨时变成了面粉。
    ③磨房没有地基,地基是横在河沟上的两根粗实的圆木。磨房不大,充其量10个平方。房子是木板房,天长日久,风吹雨淋,木板房上如缀满补丁的衣服一般。那一块块补丁的颜色有深有浅,深的已经发黑,浅的已经发灰。磨房如今像一头卸了套的老牛,立在河沟上,一派沧桑。好在磨房下的水,一刻不停哗哗地唱着同一首歌向前奔流。蹲在磨房一旁抽旱烟的老农说:“磨房停歇十多年了,房子也破旧不堪,可我们一直不舍得撤掉它。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我们吃的粮食都是水磨磨的,可以说是磨房供养了我们池沟村一代又一代人。”
    ④池沟村的磨房并没有因为时代进步了而被当做多余之物拆掉。不由让我想起老家磨房的命运,心里好不感叹。我老家也有一座磨房,那磨房要比池沟村的大。老家的磨房全由清一色的青石条砌成,建在悬崖峭壁之上,有人称它为好看的石房子,更多的人则叫它石磨房。石磨房一共3间房,一间是磨米磨面的加工房,一间是囤粮食的仓库,一间是磨房主人睡觉做饭的房子。那磨房建在河岸边上,石磨靠悬在水里的木桨带动,可以说省人省力。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绿色工业。
    ⑤磨房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四邻八乡的乡亲,都会挑着装满稻谷的箩筐,到磨房加工。自我记事时起,就常随父母到磨房磨米磨面。当大人在磨房把稻谷加工成大米时,我则坐在磨房山头前一棵大柳树下的石条上,欣赏那冲击桨叶之后一泻十米之远的水流,那水柱是白色的,在阳光下闪着白光,水落在河滩时,深滩被水流冲出比簸箕还大的水窝,那水纹用力地向外扩散,最终又被上游的来水所覆盖。
    ⑥周而复始,石磨房、大柳树成为我儿时最美丽的乡村风景。随着电力的快速发展,电磨很快替代了水磨,磨房自然而然受到冷落,加上年久失修,如今磨房只剩下残墙断壁。那棵二人牵手才能环抱的柳树,据说被磨房的主人砍伐,做了自己的寿木。为什么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房能够被完好地保留,而我故乡那用石条砌成、远比眼前木板磨房坚固百倍的磨房,却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为什么会这样?
    ⑦星星布满了整个宇宙,月亮与繁星的光辉将山村照得如同白昼。我望着眼前轮廓分明的磨房,仿佛是一座神殿立在眼前。月光下,抽着旱烟的老农对我说:“你不知道,用水磨磨出的包谷和面粉是多么好吃,蒸出的馒头是又软又甜,煮出的玉米糊香甜可口,用水磨加工谷物,省工省时省钱省力。现今的年轻娃太图省事,没有耐心到磨房加工粮食,习惯拿钱到镇上的粮店去买现成的米面。”
    ⑧如今的池沟村早已今非昔比,全村的人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二层小楼,楼前养着花草、种着蔬菜,不少农家将沟里的水直接引到庭院里,小桥流水别有一番风味。池沟村以磨房为中心,修建了休闲广场和文化墙,古朴与现代的反差,勾勒出池沟村新农村的独特韵味,成为甘南新农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⑨磨房虽小,在池沟村上了岁数人的心里它却最重要;磨房虽旧,在面貌一新的池沟村它却最为显眼;磨房虽然已经成为过去,可它却成为了池沟村人永远的回味。在络绎不绝前来参观池沟村新农村建设成就的人们眼中,磨房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
    ⑩水在轻声歌唱,磨声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摘自《解放军报》2017年03月22日)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开头由冶力关镇池沟村的磨房勾起了“我”的回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心中的老磨房作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B.“我望着眼前轮廓分明的磨房,仿佛是一座神殿立在眼前”,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在自己心中磨房的地位是神圣的。
    C.文章前半部分写池沟村的磨房,极力写此磨房的破旧与空间的狭小,目的是为了衬托自己家乡的磨房不仅坚固而且空间很大。
    D.心中的老磨房代表了艰苦朴素和不忘根本的精神,在作者看来,这些精神是有价值的、值得回忆的,但是今天他们正在淡去。
    5.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第3段中画横线的句子。(5分)
    6.文中说:“磨房又成为池沟村的一道不容错过的风景、一个乡村的地标、一个让人思古忆今回味无穷的地方。”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西汉扬雄的《方言》中出现了“通语”“凡语”,就是指当时的共同语。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材料二: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摘编自陈光磊《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材料三:
    长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
    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的重大意义。
    (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
    材料四: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占元《普通话助力建设语言文化强国》)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B.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
    C.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从1955年起,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重要目标。
    D.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经典是语言的社会使用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说好普通话就必须要向经典学习。
    B.会讲普通话的人比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会讲普通话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天地。
    C.当前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在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这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D.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文越来越被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古老的中国语言文字再次焕发出魅力和光辉。
    E.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我国的文化越来越繁荣,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也更和谐。
    9. 为什么需要推广普通话?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汪澈,字明远,自新安徙居饶州浮梁。第进士,教授衡州、沅州。用万俟卨荐,为秘书正字、校书郎。轮对,乞令帅臣、监司、侍从、台谏各举将帅,高宗善之,行其言。除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特赐鞍马。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
    叶义问使金还,颇知犯边谋,澈言:"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除侍御史。左相汤思退不协人望,澈同殿中侍御史陈俊卿劾罢,又论镇江大将刘宝十罪,诏夺节予祠。
    三十一年,上元前一夕,风雷雨雪交作,澈言《春秋》鲁隐公时大雷震电,继以雨雪,孔子以八日之间再有大变,谨而书之。今一夕间二异交至,此阴盛之证,殆为金人。今荆、襄无统督,江海乏备御,因陈修攘十二事。殿帅杨存中久握兵权,内结阉寺,王十朋、陈俊卿等继论其罪,高宗欲存护使去,澈与俊卿同具奏,存中始罢。
    孝宗即位,锐意恢复,首用张浚使江、淮,澈以参豫督军荆、襄,将分道进讨。赵撙守唐,王宣守邓,招皇甫倜于蔡。襄、汉沃壤,荆棘弥望,澈请因古长渠筑堰,募闲民、汰冗卒杂耕,为度三十八屯,给种与牛,授庐舍,岁可登谷七十余万斛,民偿种,私其余,官以钱市之,功绪略就。
    孝宗访边事,澈奏:"向者我有唐、邓为藩篱,又皇甫倜控扼陈、蔡,敌不敢窥襄。既失两郡,倜复内徙,敌屯新野,相距百里尔。臣令赵撙、王宣筑城储粮,分备要害,有以待敌。至于机会之来,难以豫料。"孝宗善之。时议废江州军,澈言不可。知宁国府,改福州、福建安抚使,复请祠。寻致仕。卒,年六十三。赠金紫光禄大夫,谥号庄敏。
    澈为殿中日,荐陈俊卿、王十朋、陈之茂为台官,高宗曰:"名士也,次第用之矣。"在枢府,孝宗密访人材,荐百有十八人。尝奏言:"臣起寒远,所以报国惟无私不欺尔。"其自奉清约,虽贵犹布衣时。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B.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C.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D.不素备事/至仓卒靖康之变/可鉴/今将骄卒惰/宜加搜阅/使有斗心,文武职事务选实才/不限资格/
    l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节日名,中国古代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也叫元宵节。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为下元节。
    B《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诗》《书》《礼》《易>并称为“五经”。
    C.谥号,指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功绩,而给了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性质的称号。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回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汪澈善于进言,并深得皇帝的信任。在最初轮对时,皇帝就认为他的进言很好;在讨论是否废除江州军时,他认为不可,他的观点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B.汪澈为人正直,对于坏人不手软。汤思退、刘宝,都是在他的弹劾之下被免官的。尤其是杨存中,高宗想庇护他,汪澈与陈俊卿一起上奏,最终被罢官。
    C.汪澈长于经营地方。他针对襄、汉的特点,修筑堤堰,招募闲民等耕种土地,并且供给百姓种子和牛,等收了粮食,百姓偿还了种子还有余粮。
    D.汪澈对金人有提防,并且在防御上有措施。根据天气的变化,他推测金人可能要南侵;他又命人储粮,并在要害处防守,时刻防备敌人的到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和戎岁久,边防浸弛,澈陈养民养兵、自治豫备之说,累数千言。(5分)
    (2)尝奏言:“臣起寒远,所以报国惟无私不欺尔。”其自奉清约,虽贵犹布衣时。(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山寺见牡丹
    刘子翚
    倦游曾向洛阳城,几见芳菲照眼新。
    载酒屡穿卿相圃,傍花时值绮罗人。
    十年客路惊华发,回首中原隔战尘。
    今日寻芳意萧索,山房数朵弄残春。
    【注】刘子翚(huī)(1101~1147),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南宋诗人。
    14.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了牡丹花开时的耀眼夺目,“新”突出了诗人在倦游中看到牡丹的新奇惊艳之感。
    B.颔联写牡丹养在公卿家,赏牡丹的也是富家人,“穿”“傍”二字也暗示出诗人对牡丹的喜爱。
    C.颈联表现了诗人年华逝去之愁和难以再回中原之恨,而中原战乱正是诗人漂泊的原因。
    D.尾联的“意萧索”是说诗人暮春到山寺寻牡丹,却只看到几朵残花,因此感到意兴阑珊。
    E.前两联叙写了诗人在洛阳载酒傍花的经历,表明他出身富贵,为人得意率性,放纵奢华。
    15.这首诗作者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2)《论语》中的              一句,人们常用来说明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要好好珍惜。
    (3)《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其实,只要真正重视起来,线上线下、部门地方协调一致、紧密合作,机变百出的网络传销最终都将无处遁形。
    ②公务接待禁酒令既出,就要做到令行禁止,加强监督,严查严打,特别是要形成自上而下自觉遵守规定的好风气。
    ③小熊泥塑像一直是孩子的最爱,小朋友一见到商店里小熊泥塑像就挪不开脚步,但面对昂贵的价格,只能望其项背。
    ④日前,来自东方公司各个岗位的100位新人,在蓝天、白云、飞机的见证下义结金兰,共同许下了爱情的誓言。
    ⑤中方奉劝安倍打消任何幻想,改头换面,否则必将进一步失信于亚洲邻国和国际社会,在历史舞台上成为一个彻底的失败者。
    ⑥为了拓展知识面,她广泛涉猎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哲学甚至宗教、建筑等门类书籍,不一而足,赢得了战友的称赞。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很多农民工在城市里有着稳定的工作,之所以没有落下脚来,主要是由于户籍、住房、公共服务三道门槛迈不过去的原因。
    B.毋庸置疑,很多时候,生活的重负容易带来负面的感受,眼前的困境会遮挡住眺望的目光,所以才会有无数人向往着诗和远方。
    C.在乡村复兴的路上,我们要遵循乡村外在形象和精神内质的统一,呈现原味的历史质感、原真的乡村风情、原生的田园风光。
    D.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图景随着观察的深入,美国的《福布斯》网站就曾刊文指出,“这个中国图景是美国政府必须学习的”。
    19.下面是一些常用的客套话,请选出表达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分)
    A. 可能是一时疏忽,你的稿子有几个不大通畅的语句,我斗胆作了斧正。
    B. 我校拟筹办150年校庆庆典,届时欢迎各兄弟学校莅临指导。
    C. 拙作《老子补正》新成,惶恐以赠,尚祈雅正,不吝赐教。
    D. 值此中秋佳节,令女出阁之庆,聊备薄酒,以飨众亲朋好友。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的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_________: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惊奇的是_________,比如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_________,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
    21. 下面是北京四合院的缩略图。请参照本图向外国朋友介绍四合院以及你对保留或拆除四合院的看法。(100字以内)(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60分)
    近日中央电视台原创文化传承类综艺节目《叮咯咙咚呛》播出了歌者尚雯婕和 “非遗”渔鼓道情传承人苗清臣合作的一首《夜之缪斯》,其中用到了法语演唱,引发热议。
    主持人称赞:传统与时尚结合,跨越音乐的国界,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歌唱家李谷一提出质疑:在中国舞台上,尤其是和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结合时,怎能用外国语言唱?
    尚雯婕解释:音乐是无国界的,虽然我们在中国,但面对的不只是中国观众,这样有助于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其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