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学习网-高中学习方法、解题技巧、知识点总结、学习计划、同步辅导资料!

高中学习网-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部编同步解析与测评答案-电子课本资料下载-知识点学习方法与技巧补课解题技巧学习计划表总结-人教网-高中试卷网题库网-中学学科网

孟郊《闻砧》阅读练习及答案

http://www.newdu.com 2021-03-08 中学语文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孟郊
    闻砧①
    (孟郊)
    杜鹃声不哀,断猿②啼不切。
    月下谁家砧,一声肠一绝。
    杵③声不为客,客闲发自白。
    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
    [注]①砧:古代妇女捣衣用的砧板。②断猿:即断肠之猿。③杵:古代妇女捣衣用的棒槌。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鹃鸣声凄切,最易引起羁旅愁思,猿啼凄惨悲凉,悲哀婉转,但诗人认为其声“不哀”“不切”。
    B.“游子”漂泊异乡,月明之夜驻足徘徊,忽然阵阵凄苦砧声,撩拨他心中的哀弦,令人肠断欲绝。
    C.捣衣妇并非专为惹动游子愁思才挥棒捣衣,砧声无意,而闻者有心,阵阵砧声,游子愁白头发。
    D.本诗不雕章琢句,以质朴的语言,倾诉胸中的感情。诗人独辟蹊径,自出机杼,写得真挚感人。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5.A。解析:诗人说它“不切”,其实不是真的“不哀”“不切”,这是为了烘托砧声,杜鹃声“哀” 猿啼“切”烘托出砧声更“哀”更“切”。
    16.(1)烘托。杜鹃声“哀”猿啼“切”烘托出砧声更“哀”更“切”。(2)虚实结合。诗人听到捣衣声是实写,联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是虚写,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联“杜鹃声不哀,断猿啼不切”,语言浅白而内涵丰富,说杜鹃和猿的叫声并不悲切,但实际上在一般人听来,这两种声音都是最典型的悲切之声,作者这样说,是使用烘托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下句所写砧声的悲切。
    后四句“杵声不为客,客闻发自白。杵声不为衣,欲令游子归”,听到捣衣声(实写),诗人想到故乡的亲人可能也在捣衣(虚写),头发不禁为之愁白。进而设想(虚写)这令人肠断的捣衣声,也许并不是为了捣衣,而是专门捣给游子听的,好让他早点回家。秋夜月下,一听一想,虚实结合,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无限哀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高中语文
高中数学A版
高中数学B版
高中英语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学
高中生物
高中历史
高中政治
高中地理
高中日语、俄语
学习方法
高中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