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区别很大,中国处于传统科学总结阶段,西方产生近代科学;中国以总结个人经验为主,重视实用;西方以实验为主,探索自然。从本质上讲,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学。 (2)从材料二恩格斯的观点中可以提炼出“工业的巨大发展”和“社会需要”是欧洲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再结合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以及第(1)题中“16至19世纪中叶”的时间提示,可以用几个专业名词来回答该题: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启蒙运动和理性精神、工业革命。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点:第一,既要依托材料,更要依据教材;第二,阐述的角度和答案要点可以多一些,如既写文艺复兴也要答人文主义,既写启蒙运动,也要答理性精神,既写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也可以答工场手工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第三,本题的评分标准有利于创新,考生应该充分理解,灵活掌握,从中得到启发。 (3)本题比较基础,分值也比较高。通过审题就应该抓住两个信息,一是“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二是“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材料二强调社会需要对科技发展的推动作用,而中国此时处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材料三强调重农抑商,即经济政策的原因。其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经济政策、外交政策都不能满足产生近代科技的需要。 中国古代史教材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时,有“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腐朽的封建制度”“闭关政策”等方面的表述,可以迁移至本题的解答中。 中国古代史“原因分析型”题中,一般遵行从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角度分析的规律,本题与民族无关,其余方面都有关系。本题与上一题有两点相似之处;一是需要熟练使用历史专业名词;二是评分标准开放灵活,值得注意。 (4)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且只有评分说明,没有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的关键在于把握方向、依托情境、合理展开、多角度分析力争满分。开放性试题符合课程改革、高考改革的方向,很有生命力,要加强针对性训练。本题可以从社会需要、生产力发展、社会制度、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居安思危、保持优势、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角度作答。 l 超前押题训练 1.西欧有一句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B、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趣了桥梁作用 C、欧洲人完全照搬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D、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形成了西方近代科学 答案:D 解析:“中国人的头”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阿拉伯人的口”是指中国人发明创造出来的科技成就通过阿拉伯人传播到了欧洲;“法兰克人的手”是指这些发明创造通过欧洲人的改造发展为近代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2.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人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或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的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本题中A、B两项说的是材料中“他们”,即古代中国人的观点,而不是李约瑟观点,所以不正确,而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这段材料只是分析了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为什么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即C项。 3.岳飞在《满江红》中写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岳飞是北宋时期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B、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 C、岳飞对当时少数民族的抵抗具有积极意义 D、岳飞受到盲目的忠君思想的支配 答案: A 解析:岳飞是南宋时期人,所以A项是错误的,其他三项都符合史实。 4.“诗言志,歌咏言”,唐人杜牧有诗云:“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礼贤下士时,若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体现他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是() A、必须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历史人物 B、历史人物的真伪很难辨别 C、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礼贤下士 D、评价历史人物主要看他是否能抵抗流言 答案:A 解析:周公曾经“恐惧流言”,王莽曾经“礼贤下士”,如果单凭一时的表现对一个人物进行评价是片面的,必须还要看到这两人以后的作为才能辨“真伪”,所以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才能较为准确的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并非说历史人物的真伪没有了评价的标准,因此A项正确,B项错误,而C、D两项都不是通过两个人物的共同反映出来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