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2009—2010学年下学期高二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3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题,每题2分,共30分) 1.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中国古代的避讳,就是出于对某些人物的尊敬或畏忌,不敢或不愿直呼其名,涉及到这些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下面属于这种现象的是 A.秦始皇改正月为端月 B.东汉时把刺史改为州牧 C.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有 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3.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迁都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4.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这里的“他”是指 A.梭伦 B.柏拉图 C.伯利克里 D.亚历山大 5.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把自己用才华和智慧创造的一切几乎都视为上帝的恩典”。 下列各项中,最先对这种认识带来冲击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启蒙运动 6.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文化教育方面的相同措施有①选派学生到海外留学 ②组织翻译外国书刊 ③逐步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三级教育体制 ④成立文部省,统一管理全国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 7.下列中外改革,使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有:①商鞅变法 ②王安石变法 ③北魏孝文帝改革 ④梭伦改革 ⑤日本明治维新 A.①②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8.从古今中外变法改革中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国运艰难是改革变法的催化剂 B.人民群众是变法改革的主力军 C.统一安定的政治环境是改革变法的社会基础 D.国家、民族只有在变法改革中才能不断前进发展 9.拿破仑身矮腿短却是历史上的巨人,他曾创造过许多战争奇迹,但真正让他名垂青史、并使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得以巩固和产生深远影响的是 A.编撰并公布《拿破仑法典》 B.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C.当选为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D.奇迹般地逃出厄尔巴岛,再登皇位 10.在孙中山的鼓励下,学生时代的李四光立下了“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志向。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李四光践行了这一志向的是 A.以最优等成绩被清政府赐以“工科进士” B.编撰世界医药学宝典之一的《本草纲目》 C.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 D.1950年毅然归国服务于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11.实现了自然科学第一次理论性大综合的是 A.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 B.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理论 C.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D.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12.华盛顿一生最大的功绩 A.打败英国,成就西半球霸主 B.建立国家,促进民主建设 C.维护国家统一,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D.军事才能卓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 13.他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他的身体虽然是柔弱的,但他的学说和精神感召力却比100艘英国军舰更有力量。”材料中的“他”应当是指 A.华盛顿 B.拿破仑 C.甘地 D.邓小平 14.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爱因斯坦向各国呼吁采取联合的经济制裁制止日本对华侵略;20世纪30年代,当战争阴影在德国呈现时,爱因斯坦呼吁各国人民为和平而斗争。这些行动表明爱因斯坦是一位 A.极端的民族主义者 B.极具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 C.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D.创造能力极强的科学家 15.“时势造英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纵观人类历史,“英雄”要受制的客观“时势”因素主要有 ①个人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②生产力发展水平 ③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 ④阶级立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6题70分)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 材料一: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 材料二:迅速向工业化迈进的日本,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开始模仿西方的生活方式。公历取代了农历,元旦取代了春节;天皇带头吃起了牛肉,官员们穿上了燕尾服;理发馆的生意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剪掉发髻,修剪成西式短发。有一首打油诗这样形客:“敲敲短发蓬松的天灵盖,文明开化的声音就响起来”。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3分)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哪一内容?(2分)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2分) (2)依据上述材料指出孝文帝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点,并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共同作用是什么?(4分) 从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说明两次改革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