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高级中学2009—2010学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期中测试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1-30题,共60分,第Ⅱ卷为31-34题,共40分。全卷共计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本卷共计60分) 一、选择题:(本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1.读下图回答:商鞅变法时,制作这一“标准器”的目的是 ( )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强中央集权 C.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做准备 2.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 )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3.在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 ( ) A.实行均田制 B.与汉族通婚 C.迁都洛阳 D.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 4.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为其他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的是 A.均田制 B.三长制 C.宗主督护制 D.整顿吏治 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6.导致孝文帝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融合的加强 D.先进经济形态的迫使 7.“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当时并没有被付诸实施,主要是因为 A.林则徐等人不掌握实权 B.全社会对外国势力认识不深刻 C.封建经济尚未解体 D.外国侵略势力被控制在5个通商口岸 8.梁启超在评清代学术时说:“清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道咸(1821—1861年)以后之学新”。这里的“新”指的是 A.反对君主制度 B.西方的“长技” C.介绍研究西学 D.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9.1895年成立的强学会是一个 A.学术团体 B.政治团体 C.秘密团体 D.革命团体 10.某学堂因废八股、设西学而受到当地官员传讯,他们抗辩道:“此乃当今皇上旨意,何罪之有?”这个皇上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11.有人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其中“跪着”主要是指 A.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B.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 C.变法时没有实行早先提出的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 D.没有和封建主义思想彻底决裂 1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过激烈争论,最后规定采用五色旗为国旗,其实同盟会内部就为国旗问题发生过冲突,黄兴主张用井字旗,孙中山坚持青天白日旗,章太炎到死只愿以五色旗覆盖,不承认青天白日旗。其中黄兴选择井字旗的理由最可能的是他认为 A.五色旗以黄色代表满族不合适 B.青天白日旗有效法日本嫌疑 C.五色上下分布有阶级差别 D.井字旗有平均地权的含义 13.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B.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民主政治 C.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D.北洋军阀用封建思想维持统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