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注意:1、本试卷分第І卷(选择题)和第ІІ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2、答题时,将选择题的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和第ІІ卷。 第І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小题,60分) 1.古希腊阶级阶层中的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的目标是 A.反对使用奴隶 B.废除民主政治 夺取旧贵族的土地 D.反对贵族专权 2.迪奥普斯一家住在梅加腊,公元前588年他想举家迁居雅典并取得公民权。根据当时雅典的政策,他要达到该目的应该具备的条件是 A.有一定的收入 B.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有大量的土地 D.有高超的手工技术 3.促使梭伦决心消除社会动荡,振兴雅典城邦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 A.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激化 B.萨拉米斯岛危机 “疯诗人事件”唤起了人们的爱国精神 D.被授予“仲裁人”和“立法者”的权力 4.克里斯提尼改革 A.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达到顶峰 B.是对梭伦改革的继承与发展 是对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发展 D.使雅典开始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5.商鞅变法中废除的旧制度,不包括 A.井田制 B.王位世袭制 贵族世袭特权 D.分封制 6.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7.商鞅变法时期,有人当面批评商鞅“相秦不以百姓为事”、“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基本治国要领。下列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① 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②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③ 什伍连坐法 ④ 焚烧诗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④ 8.下列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与民族融合无关的是 A.“诏断北语,一从正音” B.制定官员的俸禄制 北魏公主可下嫁汉族地主 D.迁都洛阳 9.右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① 任用汉族地主 ② 推行三长制 ③ 胡汉服装融合 ④ 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②③ D.③④ 10.北魏拓跋澄在回答孝文帝议迁都之事时,曰:“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陛下制御华夏,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材料表明北魏迁都洛阳的根本目的是 A.解决平城粮食供应困难 B.革除阻碍改革的保守势力 防止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D.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11.下列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促进了民族融合 B.北魏宗主督护制---促使民族矛盾激化 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巩固北魏的统治 12.下列有关北魏对外贸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洛阳城内有专供外国人居住的“四夷馆”B.与朝鲜、日本联系密切 与地中海沿岸各国有贸易往来 D.与西欧有了直接的贸易往来 13.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是 A.改变了单一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封建化进程 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 D.加速了民族融合 14.右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 ①②④ D.①③④ 15.下列对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的表述错误的是 A.人们大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家的臣民,又是教会的子民 B.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他们利用各种手段聚敛钱财 天主教会在社会生活方面影响无处不在 D.14-15世纪的天主教会得到西欧各国王权的积极拥护 16.从思想上为宗教改革奠定基础的有 ① “异端”思想盛行 ②文艺复兴运动推动 ③ 民族国家发展 ④ 资本主义萌芽 A. ①②④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17.下列新教派别中,保留了较多天主教成分的是 A.加尔文宗 B.路德宗 英国国教 D.胡格诺 18.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期,英国入侵埃及的特点是 A.侵占埃及,建立殖民统治 B.通过联合奥斯曼帝国和扶植马木路克势力侵略 进行科学文化侵略 D.镇压人民起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