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一中2009—2010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学年 历史 学科(1套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改革是人类历史上发展的一曲不朽旋律。下列关于改革的说法和认识正确的是 ( ) A. 所有的改革都顺应了时代潮流,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需要 B. 与革命不同,改革是温和的,不会发生新旧势力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 C. 与革命相同,改革也是牵引人类社会从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重要动因 D. 成功的改革通常有统治者“自上而下”发动,和“自下而上”的呼声与支持无关 2.梭伦在诗中曾写道:“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表明梭伦改革①着眼点在于缓和平民与贵族的矛盾②恰好满足了平民阶层的需求③没有触动贵族利益④过多地扮演了“调停人”的角色 ( )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材料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其繁荣 B.士族制度在中原得到发展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5世纪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4.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写道: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对人说:“三十年后, 日本其兴,中圉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究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一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 ) A.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6.揭开欧洲宗教改革序幕的是 ( ) A.“九十五条论纲”的发表 B.英国“至尊法案”的通过 C.《基督教原理》的发表 D.“因信称义”理论的开创 7.明治维新中推行的“文明开化”政策的核心是 ( ) A..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改造日本封建文化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实现形式上平等 C.政府大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 D..提倡武士道精神,力争实现民族振兴 8.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 )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9.戊戌变法的最突出的历史功绩在于 ( ) A.彻底的批判了封建思想 B.发展社会经济 C.推动政治改革 D.促进思想启蒙 10.在埃及人民中间广泛流传着一句话:“他(穆罕默德•阿里)建造了一座宫殿,但破坏了整个埃及。”这表明埃及人 ( ) A.完全否定了阿里改革的作用 B.客观评价了阿里改革的影响 C.肯定了阿里的对外征战的作用 D.认为阿里破坏了埃及的封建统治秩序 11.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 ( ) A.启发诱导 B.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 D.有类无教 12.英国革命中出现了克伦威尔任护国主的军事独裁统治,法国大革命后出现了拿破仑称帝。这主要是由于 ( ) A .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 B. 资产阶级民主发展不充分 C .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的需要 D. 防止封建王朝复辟的需要 13.下列关于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同之处正确的是 ( ) ①都是教育家 ②都提倡中庸之道 ③他们的思想都对东西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④他们的思想都是唯心主义哲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14. 一位意大利爱国者在1814年写道:“我这样说是痛苦的。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意识到我们应该向拿破仑表示感激,没有人比我更懂得湿润意大利土壤并使之恢复生气的每一滴慷慨的法国人鲜血的价值。但是,我必须说这样一句真实的话,看到法国人离开是一种巨大的、说不出的欢乐。”这段话反映 ( ) ①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客观上具有进步作用 ②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同时具有侵略性一面③拿破仑的对外战争促进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拿破仑的对外战争防止了波旁王朝的复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