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35年,当埃塞俄比亚呼吁国联贷款给埃塞俄比亚购买武器时,国联却以23票弃权予以否决,只有埃塞俄比亚一国投了赞成票。这一事实表明( ) ①法西斯国家在国联中起重要作用 ②反映了国联的本质特点 ③表明了英、法的绥靖意图 ④反映了国际形势不利予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21.1937年11月,希特勒表示:“欧洲……”唯一的灾祸,就是布尔什维主义,其余一切都可以调整的。”这表明( ) A.意识形态矛盾是当时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 B.希特勒视苏联为德国扩张的唯一敌人、 C.希特勒以反共产主义为幌子麻痹英、法、美等国 D.当时德国与英、法、美等国不存在利害冲突,战略利益一致 22.据有关史料记载,当《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即将签署的征兆显现时,“希特勒无比兴奋,他展开双手,仰天大笑:‘啊,整个世界是我的囊中之物了!’”。该条约对欧洲局势造成的影响是( ) A.希特勒趁机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B.美国开始援助欧洲 C.划定德、苏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进而协议瓜分波兰 D.希特勒因此废除《凡尔赛和约》 23.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他们(英法)已经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躲避灾祸的政箫还有收益吗?”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在战争打响之后会东侵苏联,三个小孩分别是( ) A.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B.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C.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 D.卢森堡、荷兰、 比利时 24.1940年12月,罗斯福总统发表“炉边谈话”:过去两年的经验已经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罗斯福所指的国家是( ) A.美国 B、波兰 C西班牙 D.法国 25.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大批的犹太人从欧洲乘船来到上海。到1940年初,在上海的犹太入已超过3万人。当时大批犹太人离开欧洲移民到中国的直接原因是( ) A.逃避种族灭绝 B.帮助中国抗日 C.侨居上海经商 D.中国引进科技人才 26.2008年1月7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红场举行了阅兵式,纪念1941年的红场阅兵67周年。当年莫斯科阅兵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是( ) A.英德双方正进行大不列颠空战 B、苏军已取得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值得庆贺 C.在太平洋战场,美军已取得中途岛海战大捷 D.国难当头,德国法西斯军队兵临城下 27.“……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太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这段话中的“三国”是指( ) A.苏、美、英 B.中、美、英 C.中、美、苏D.中、苏、英 28.美国学者贝尼斯在《外国外交史》中曾说:“雅尔塔实际上等于另一次慕尼黑”,下列史实符合的是( ) A.国联主张以“国际合作”的方式管理东北三省 B.强行割占苏台德地区给德国 C.对部分日本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 D.同意苏联提出的欧洲战事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的条件 29.1931年初,苏联接受外国技术援助的项目已达124项,大部分是美德两园提供的,同年,苏联向外国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设备总出口量的I/3,当时苏联大量得到西方设备的有利外部条件是( ) A.西方国家普遍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政零 B.西方围家放弃了对社会主义的敌视政策 C.西方国家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30.有学者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目的在于重新分配欧洲的权力,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是意识形态之战”。这里的“意识形态之战’’是指 ( ) A.独裁与民主的斗争 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 C.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斗争D.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斗争、 卷二 主观题 (40分) 31.(探究创新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制……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老及笃疾、康疾者人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当户者(户主)少增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 ——《旧唐书》 材料二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 材料三 “(杨)炎疾其敝,乃请为‘两税法’,以一其制……户无主客,以见(同观)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夏秋两征之。” ——《新唐•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