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下列能同时体现“与时俱进”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 ) ①工农武装割据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③社会主义两类矛盾学说 ④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0.新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是:( )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是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因为这次讨论( ) A.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2.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没有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改革创新就没有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察看改革开放30年来各个阶段的流行语,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语录几乎贯穿始终。下列“小平语录”提出的先后顺序是( ) ①“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②“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④“三个有利于”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①③②④ D.③①④② 23.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段论述的主要意义在于( ) A.第一次系统概括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B.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C.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基础 D.确定了判断姓“社”还是姓“资”的标准 24.中共十四大相对于十三大的一个重大突破是( ) A.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B.强调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C.提出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D.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5.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成果,该成果( ) A.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智慧的结晶 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 C.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 D.是引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光辉旗帜 第Ⅱ卷 (共50分) 二、材料问答题:(5小题,共50分) 26.(12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大量涌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生了尖锐的冲突。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思想界进行了激烈的争论。这一争论贯穿中国近代史始终,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源提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窃其所长,夺其所恃”。他又强调“势变道不变”,“乾尊坤卑,天地定位……是以君令臣必共,父命子必宗,夫唱妇必从”……后来为洋务派所承接,发展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家王韬说“当默深(魏源)先生时,与洋人交际未深,未能洞见其肺腑,然师长一说,实倡先声”。 ——曾乐山《中西文化和哲学争论史》 (1)据材料一指出魏源在中西文化关系问题上的主要观点。王韬评论他“实倡先声”的含义是什么?(3分) 材料二 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胡适的主要观点。这一思想观点形成的原因是什么?(5分) 材料三 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3)毛泽东对外来文化的观点是什么?运用这一观点,他在20世纪20年代创造性地提出了什么新的革命理论?(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史上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看法的发展趋势。(2分) 27.(12分)(2009•浙江文综•38)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 ——梁启超《新民说》(1902年) 材料二 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谨陈六义……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9月) 材料三 欲改造吾国民之德知,俾之脱胎换骨,涤荡其染于专制时代之余毒,他者吾无望矣,惟在染毒较少之青年,其或有以自觉。此……之所以专对我菁菁茁茁之青年,而一陈其忠告也。 —— 高一涵《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1915年10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位作者提出培植“新民”与“新青年”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独秀期望培育的“新青年”“新”在哪里,体现了怎样的时代精神。(4分) (3)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梁启超“新民”理念与陈独秀“新青年”理念之间的关系。(4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