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 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臣等不肖( ) (2)刎颈之交( ) (3)广成传舍( ) (4)缪贤舍人( ) (5)见臣列观( ) (6)相如虽驽( ) (7)臣语曰( ) (8)使人遗赵王书( ) (9)睨柱( ) (10)秦王不怿( ) (11)臣请就汤镬( ) (12)请奉盆缶秦王( ) 2.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王必无人( ) (2)相如奉璧奏秦王( ) (3)乃辞谢( ) (4)从径道亡( ) (5)间至赵矣( ) (6)臣请就汤镬( ) (7)左右皆靡( ) (8)为赵王寿( ) (9)秦王竟酒( ) (10)位在廉颇之右( ) (11)一介之使( ) (12)徒以口舌为劳( ) 3.在括弧里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写出其本字。 (1)可与不( ) (2)拜送书于庭( ) (3)召有司案图( )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 )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6)大王弗予城,而绐赵璧( ) 4.下面句中虚词“于”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 (1)闻于诸侯。 (2)故燕王欲结于君。 (3)而君幸于赵王。 (4)使不辱于诸侯。(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归璧于赵。 5.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1)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2)璧有瑕,请指示王。(3)传之美人,以戏弄臣。(4)不如因而厚遇之。(5)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6)于是相如前进缶。 6.对下面句子的特点分析无误的几项是( )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可使报秦者”是“人”的后置定语) (2)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关联词语是“而……,而……”。)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见欺于赵”是被动结构,见、于均表被动。) (4)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这是一个并列复句,关联词语是“亦……亦……”) (5)曰:“不若也。” (这是一个省略句,完整的意思是“廉将军不若秦王也”) (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 “……者,……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者,在主语后表停顿;也,表判断) 7.对下面句子的翻译有误的几项是( )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翻译:想给秦国(和氏璧),又恐怕不能得到秦国的城池,白白地被欺骗了;想不给,就担心秦军攻来。 (2)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翻译:秦国从缪公以来(经历了)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3)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翻译:相如一向轻视别人,我为他感到羞耻,不甘心位居他的下面! (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翻译: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以国家之急为先而以私仇为后啊!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翻译:我这个粗陋卑贱的人,不知道将军宽容我到这样的地步啊! (6)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翻译:你们的看待廉将军的态度哪里比得上秦王? 8.分析下面文字中加点词语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1)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 (2)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3)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4)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答: 9.分析下面这段语言描写是怎样地刻画了蔺相如大智大勇的形象?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答: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楚人和氏得玉璞(pú)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氏为诳而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受刑人的脚砍掉)其左足。及厉王薨(hōng,古代称侯王死叫“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雕琢、加工玉石)其璞而得宝焉,遂名曰“和氏之璧”。 (1)解释加点的词语: A.奉而献之厉王。 B.厉王使玉人相之。 C.王以和氏为诳而刖其左足。 D.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 E.子奚哭之悲也? F.王闻之,使人问其故。 答: (2)说明下面句子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A.遂名曰“和氏之璧”。 B.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C.天下之刖者多矣。 D.子奚哭之悲也? 答: (3)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 11.请你向班上的同学推荐历史巨著《史记》,说明推荐理由。要求200字左右。 答: 12.“廉蔺交欢”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成语“负荆请罪”,戏曲《将相和》都来自这里,它启示我们:万事“和为贵”。深入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涵,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很有益处。请谈谈你的感想,并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短文,不少于800字。 答: 解析与答案 1.答案:(1)xiào。(2)wén。(3)zhuàn。(4)miào。(5)guàn 。(6)nǔ。 (7)yù。 (8)wèi。 (9)nì。 (10)yì。(11)huò。(12)fǒu。 2.答案:(1)若硬是、如果确实。(2)进献。(3)道歉。(4)逃跑。(5)从小路。(6)挨近、受。(7)倒下、后退。(8)敬酒或献礼。(9)终、完毕。(10)上位。(11)个。(12)只、仅。 3.答案:(1)不通否。(2)庭通廷。(3)案通按。(4)缪通穆。(5)孰通熟。(6)绐通诒。 4.解析:(1)在,介词。(2)和、与,介词。(3)被,介词. 4.被,介词。(5)对,介词。6. 到、介词。 答案:(3)(4)。 5.解析:(1)现在泛指漂亮的女子,文中专指嫔妃。(2)现在用于上对下发表意见,是一个合成词;文中是一个词组,指点给……看。(3)古今同义,玩弄、愚弄。(4)现在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文中是一个词组,因(之)而,趁这机会。而,用作状语的标志。(5)现在同“过去”;文中“从此以往”是“从这座城开始往(东)”。以,连词,同“而”。(6)现在是一个词,向前走;文中是一个词组,走上前进献。 答案:(3)。(现版教材将其看成古今同义,但老版教材解作“戏/弄臣”,戏,戏耍、把玩;弄臣,即“左右、近臣”。) 6.解析:(2)是由两个有假设关系的分句组成的复句,“而”表示假设关系,相当“如果”。(6)是一个因果说明句,相当现代汉语的“之所以……,是因为……”。文言文中“……者,……也”句式有两种情况,一是表判断,主语和谓语均为名词或名词性结构,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一是因果说明,常见格式是“所以………者,以……也”。 答案:(2)(6)。 7.解析;(3)贱人,不是动宾结构,而是偏正结构,当译为“(身份)卑贱的人”;“吾羞(之)”,“之”不是指蔺相如,而是指“位居廉颇之上”。(6)对这个句子的结构要正确辨别,“廉将军孰与秦王”是动词“视”的宾语;“之”是用于主语“公”和谓语动词“视”之间的助词。 答案:(3)(6)。 8.解析:本题旨在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答案:(1)这个“视”字说明相如虽然献上璧玉,却是密切注视秦王和秦群臣的一举一动,并且迅速断定“秦无意偿赵城”,于是设计又取回璧玉,表明相如善于审时度势。(2)相如已“前”,走近秦王取回了璧玉,璧一到手之后,立即后退,拉开与秦王的距离,并且靠近柱子,于是就有了“头与璧俱碎于柱”的有利位置,表现了相如的机智。(3)“睨”说明相如一边瞅柱,装作要砸璧的样子,一边用两眼的余光瞅秦王,机警地观察秦廷的变化。(4)“前”,靠近秦王,把其置于自己掌控的范围之内;“跪”,借此蓄势待发,便于一跃而起。这个句子表面上写相如对秦王的礼遇,实际上是暗藏杀机。 9.解析:本题旨在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以进一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答案:这段语言描写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明“复取璧”的缘由,蔺相如先说明献璧的由来,赵国群臣因不相信秦国,故不愿献璧;而相如则出于对秦国的信任和秦赵之间的友好,坚持把璧送来,这样便突出献璧全在一个“诚”字。接着临时设辞,说明赵王送璧的隆重礼仪,突出赵国对秦的礼敬。然而秦国又是什么态度呢?蔺相如迅速抓住秦国破绽进行反击:“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这一切与赵国的诚意和礼敬形成鲜明对照,都证明秦“无意偿赵城”。这便有力地说明了,赵献璧有理有礼在先,秦得璧无理无礼在后,因此“复取璧”是完全正当的行动。这段语言描写充分表现了蔺相如的机变和善辩的才能,他总是能随时随地为自己找到正当的理由,又能迅速敏捷地发现对方的破绽,从而使自己永远处于主动的地位。第二层意思表明与璧玉共存亡的决心,充分表现了他不怕牺牲的勇敢精神。 10.(1)答案:A奉,两手捧着。B相(xiànɡ),仔细看、审察。C诳,欺骗。D题,命名、称为。E奚,何,为什么。F故,原因。 (2)答案:A音节助词,无意义。B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相当“的”。C助词,用于主谓之间。D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相当“得”。 (3)解析;这是一道发散性思维题,虽然故事的本意在文中已经点明,但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创造的发挥。 答案;(1)“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这是说社会上有很多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现象。(2)不要怕误会,只要我们始终抱有一颗忠诚的心,总有一天会被人理解,这说的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3)璞与石外表上没有什么区别,一般的人分辨不出,只有能工巧匠,把它加工雕琢之后,才能现出它的本色,由此启发我们,观察事物不能只看现象,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 11.解析:介绍一部著作,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文体。一般来说,应当书名,作者,创作时间,主要内容,突出特征,在社会上或者文学史上的影响等。 答案:略。 12.答案:略。 (责任编辑:admin) |